成化十四年汪直结局如何(成化十四年郡主对汪植的评价)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81更新:2022-08-17 21:21:37

汪植是反派吗

从预告片来看,汪植这个角色神秘感十足,让人难以猜透。不过他和唐泛还有隋州的关系倒是不错,三人在工作上的联系比较密切,《成化十四年》最重要的三个角色便是他们。很多观众好奇汪植是不是反派,其实他并不算一个反派人物,虽然汪植城府颇深,但他分得清黑白,做事比较有分寸。汪植在历史上是有原型人物的,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他陌生,那汪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汪植在剧中并不是反派,但也是百分百的好人,他做过好事但也犯过错。汪植是个喜欢抬杠但是却心系国家的人物,他既有可爱有趣的一面,也有亦正亦邪的一面,与唐泛、隋州组成成化男团,一起探寻那些扑朔迷离案件的背后真相。

《成化十四年》中的汪植对应的正是明朝西厂的第一任厂公汪直。历史上的汪直就是个狡猾聪明,擅长察言观色,很懂得讨皇上开心的宦官罢了。

他因为得到了贵妃和皇上的宠信,所以人生犹如开挂一样,虽然是宦官出身,却仍然能够扶摇直上,成为皇宫大内最有权势的宦官。历史上汪直当上西厂督公的时候不过才十五六岁,真正的年少有为,风光一时。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设立西厂,命令汪直掌管西厂。西厂直属于皇上,执掌严刑酷法,凡是朝中有犯事的大臣,不管官多大,西厂都有对他们严刑拷问的权利。作为西厂督公的汪直,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朝臣,逼得当时的内阁首辅联名六部九卿上书皇上,请求他罢免西厂。

汪直的人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他从得宠于皇帝,统领西厂,到后来得以执掌明禁军军权,再到后来遭人弹劾,失宠于皇上,被贬官南京,中间也不过只经历了七八年的时间,汪直的人生开始走向落魄失意的时候,他才二十来岁。

汪植结局揭秘

汪植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跟唐泛、隋州不一样,汪植野心要更大一些,虽然三人理念不同但相处起来可以做到推心置腹。

历史上,明朝有两位叫做汪直的历史人物,其中一位是剧中出现的宦官汪直,而另一位是晚明海上走私者汪直。

海盗汪直1501年-1559年,今安徽歙县。因为火枪传入日本事件而被很多人知晓,明政府颁布海禁政策导致海上贸易中端,而汪直则集结一批人和日本的一些浪人组成了走私货物的团队,汪直还自称是徽王。

后来汪直行事被揭发,浙江直总督胡宗宪等人对汪直进行招安活动,不料被浙江巡按使王本固擒获,最后汪直落得一个被处死的下场。

汪直本姓为王,在日本的一些记载中有介绍王直,有学者研究发现他在进行海上贸易时用的或许是母性汪,自称是汪直,这一点史料中倒是没有详细的介绍。

但是《成化十四年》中的宦官汪直和海上强盗并不是一个人,剧中的汪直是明朝西厂的开创者。大家都知道在明朝东厂和西厂是非常出名的,皇帝建立东西两厂用来平衡朝中势力。此汪直从小被送入宫中,早就见惯宫中的各种勾心斗角。最开始他侍奉在万贵妃身边,后得到明宪宗的赏识,一步步的走上西厂厂公的位置。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为了制约朝中各方势力,于是建立西厂,并且让汪直担任首领,此时的汪直无疑是明宪宗眼中的红人,他也是朝中大臣纷纷巴结的对象,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过后来汪直被派到辽东镇守,从此便失去了明宪宗的信任,后被东厂尚铭弹劾,从此消失在历史上。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是干嘛的?哪个的势力最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管是哪个朝代,朝中都有几股不同的势力,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集团和利益。他们一直在明争暗斗。表面上,他们都忠诚于皇帝,其实不然。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皇帝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能够长存,也不敢完全相信手下这些大臣,都会培植一帮自己的亲信势力,采取一些自己的办法。这或许就是明朝之所以出现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个组织的原因。

其实,在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特务组织,是太监刘瑾组织成立的,那就是内行厂。只是它存在时间最短,因此被人们忽略了。

下面分别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四个特务组织。

一,锦衣卫

锦衣卫这个组织,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它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可见,锦衣卫是这三者中最早建立的,尽管在洪武年间曾被废止,但由于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以造反起家,因此对下面的臣民始终不放心,后来又恢复了锦衣卫,故此,整个明朝都有锦衣卫的影子。

锦衣卫的职责就是为皇帝服务,保卫皇帝。后来,锦衣卫逐渐发展壮大,成了一个军事组织。因为队伍壮大了,它的职责自然也会延伸出去。除了保护皇帝,锦衣卫还担负着逮捕、审问不法官员、收集情报等工作。

因为有皇帝赋予的特权,即使是皇亲国戚,锦衣卫也不忌惮。真正做到了,在锦衣卫面前,除了皇帝,人人平等。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官阶是正三品。但你别看只是正三品,他的手下可以跟踪、审查、逮捕、审讯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当然也包括那些比他们品级高的正一品朝堂重臣,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分为17个所,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六万。

锦衣卫在整个明朝几乎一直存在,延续至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皇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正式结束了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了一年。另外越南后黎朝、阮朝也效仿明王朝设有锦衣卫。

锦衣卫的指挥使,有文字记载的,大概有二十九人。

明朝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是毛骧。他在处理胡维庸案时,因为牵连的人员太多,事后,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杀了他。

第二任是蒋瓛,处理蓝玉谋反案,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第三任是明成祖朱棣时的纪纲,他的最“辉煌”的业绩是,在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把解缙放在雪地里冻死了。次年,因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有人说纪纲之后是塞哈智,不过查阅资料没有找到这个人。

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徐恭、马顺。

明景泰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卢忠,其后是逯杲、门达,也都不是好人。

后来是袁彬。这个人的名声是锦衣卫指挥使里最好的,官居一品大员,他母亲和妻子都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接下来是哈铭。

宪宗朝指挥使万通、朱骥,弘治朝的牟斌,历史口碑还不错。

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张采,他们攀附宦官刘瑾,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

接任的是钱宁、江彬,而且同时兼管东厂。

嘉靖朝,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是朱宸、骆安、王佐、陈寅。

后来是陆炳,据说这个人居官没有什么恶迹,对官员们彬彬有礼,不曾陷害一人。

此后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守有。

刘守有以后是骆思恭,被魏忠贤陷害。

接刘守有的是田尔耕。

崇祯皇帝时,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吴孟明。

总之,这些锦衣卫指挥使获得好评的不多。

二,东厂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由于对锦衣卫不放心,又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大臣、普通民众,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东厂建立的目的,就是来分散锦衣卫权力的。起初,东厂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们可以抓人,但必须交给锦衣卫负责审讯。后来,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增加了审讯的任务。锦衣卫的权势被削减。因此,后期东厂的权力比锦衣卫大。

东厂的职责,就是用来防奸臣除贼子。因为锦衣卫无论是指挥使,还是属员,大多数都是正常人,他们的职责,也是以负责防范外面那些大臣的。

朱棣或许觉得锦衣卫人员比较杂乱,不太贴心,也不容易掌控,总感觉不如自己身边的这些宦官更保险、更容易操控。于是朱棣继位以后,在锦衣卫基础之上建立了东厂。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建立初期客观上有反腐败的效果,极大的加强了皇权。但东厂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历史影响。它被诟病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越过正常的官僚机构,进行特务活动,存在大量阴暗面,人为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二、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由于东厂镇压的手段极其残酷,而且很多东厂办案的目的,一是向独裁者邀功请赏,二是有的直接就是为了私利而构陷良善者,所以容易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以致于东厂在明代社会上的口碑极差。

明代知名的掌权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过东厂。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九百岁”之称。

东厂同样只由皇帝一人负责,也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他们可以起到审讯、社会侦查的作用,权力极大,甚至在后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

说到宦官干政,必须提到四个人:郑和、王振、刘瑾、魏忠贤。

(一)郑和

郑和下西洋,这是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的事。

郑和,别称马三保、马三宝、三宝太监、三保太监。明成祖朱棣的亲信太监,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郑和本姓马,是云南人,公元1384年进入燕王府做从侍,后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太监。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指挥两万多人、一百多艘大船七次下西洋,成为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不过,据有人考证,郑和下西洋,除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目的之外,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追踪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未中国富强......

上面所说的惠帝,便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凡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一个事实,朱元璋在世时,本来打算让太子朱标继位。但是,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朱元璋十分悲痛,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驾崩以后,朱允炆继位,就是惠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发动了“靖难之役”,一直率军打到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兵败以后,在宫内放火,从此失去了踪迹。朱棣继位以后,心里一直惶惶不安。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始终是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

《明实录》里记载:”锦衣卫杜子忠等四人,永乐中从太监郑和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需要带锦衣卫吗?我们知道,锦衣卫的长处,就是搜索和暗访,带他们有什么用呢?显然,这些锦衣卫的任务,让人生疑。显然,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对外文化、经济交流那么简单。

在派出郑和下西洋一路的同时,朱棣又派出由胡濙带领的另一路,在江浙一带密访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二)王振

王振,明朝第一位专权宦官,早年略通诗书,不过他感觉读书从政的道路太过艰辛,便自行了断自己,净身入宫。他很有心机,喜欢揣摩上意,得到了明宣宗的青睐,派他做了东宫局郎,就是专门负责服侍太子的工作。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将王振升为掌管礼节的司礼太监。公元1449年,瓦剌军队大肆入侵,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王振也被乱军所杀。

(三)刘瑾

刘瑾,陕西兴平人,原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并净身入宫。后被派到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刘瑾善于取悦孩童,这让生性贪玩的朱厚照十分欢喜。刘瑾渐渐把控了朝政,民间戏称武宗朱厚照是坐着的皇帝,刘瑾是站着的皇帝。

刘瑾这个人虽然贪婪专权,但颇有政治才能,也从未将国事当做儿戏。他曾经搞过一次改革,历史上称刘瑾变法。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他的变法,对当时的明王朝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

公元1510年,太监张永向武宗揭发了刘瑾的罪行,武宗下令彻查刘瑾,听到刘瑾随身藏着两把匕首时,武宗一怒之下将刘瑾凌迟处死了。

(四)魏忠贤

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少年时是市井无赖,后为了躲债而净身入宫。进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了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

他勾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致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阉党,并逮捕了魏忠贤,魏忠贤自知死罪难免,自缢而死。

三,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又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各地。因遭反对,运行五个月后被撤销,一个月后再次重新开张,办了五年案子。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从锦衣卫组织机构里选拔出来的。西厂人数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全都包揽了起来,因此,它的职权和管理范围,远远大于东厂、锦衣卫。

西厂的职责是,侦查大臣、民众的言行,并可以“不用上报”,直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也就是说,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了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所有怀疑的对象,从全国的普通老百姓,到朝中大臣,而且不需要向皇帝奏请、汇报。可以独断专行、任意胡为。

或许西厂作恶太过了,因此这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也只有汪直和谷大用两任提督。

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五月,几位大臣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

宪宗收到奏章后大为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废除西厂一个月之后,西厂重新开张。

在此后的五年里,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提督汪直的朝臣一一剪除。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终于引起了皇帝的警觉,随后,汪直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正德五年(1510年),西厂被永远撤销。尽管西厂短暂,但也从成化13年(1477年)到正德五年(1510年)断断续续存在了33年,前前后后实际运行了十年,而不是人们以为的几个月。

四,内行厂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统一指挥,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他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职权范围更大,侦缉的对象,甚至包括东、西厂、锦衣卫所有人员。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天下骚动,人心惶惶。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倒台,西厂、内行厂同时被撤销。也就是说,内行厂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建立,到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被撤销,只存在了五年。

五,四者比较

由上述情况看来,

1,内行厂权力最大,它的职责范围,除了皇帝、刘瑾以外,可以侦缉任何人,包括西厂、东厂、锦衣卫;权力超过其他三个特务机构西厂、东厂、锦衣卫。

2,西厂的权力次之,比内行厂小,但其职责范围、侦缉权力又超过东厂、锦衣卫。

3,东厂的权力,仅次于西厂,但又超过锦衣卫。

故此,在大明王朝,锦衣卫尽管在后世的名气最大,其实,四者比较而言,锦衣卫权力最小。这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关系。

内行厂、西厂、东厂和锦衣卫,都是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不过,尽管内行厂权力最大,但存在时间最短,满打满算,也仅仅有五年时间。比它职权小一点的西厂,实际运行时间也仅仅只有十年时间。

锦衣卫存在的时间最长,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东厂存在的时间,比锦衣卫时间稍短一些。

因此,锦衣卫和东厂有必要单独多说一下。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几乎每天朝夕相处,故而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指挥使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而东厂厂主可直接口头向皇帝汇报。

后来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也就是说,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由原来的平级,逐渐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要下跪叩头。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