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最后的结果(鸡娃对父母的评析)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16更新:2022-08-18 09:08:36

当代家长无疑是最为鸡娃的一代群体。甚至鸡娃的程度,前无古人。

不过,个人觉得,鸡娃父母最终的结局,主体上都是以收获一地鸡毛而告终。

其实鸡娃父母之所以鸡娃,更多是因为无奈的缘故。

当下群体,鸡娃父母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75后和初期80后这代人里面的草根群体。这部分人里面的草根群体,将自己的人生失败归咎于当初没有混个文凭。于是开始鸡娃,希望子女能够通过刷个好文凭,读个好大学,来实现阶层跃迁。其实客观来说,在2020年代,指望单靠一张文凭就包打天下,只能说异想天开——因为,这部分草根子弟说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光有文凭,还有别的资源。这可比就有一张文凭,竞争力强太多了。

第二是刷题家出身的中产群体。其实中产群体也分三六九等。刷题家出身的中产,很大一部分也只是恰好上了个学,然后恰好赶上好时机,实现了阶层跃迁,本身并没什么真本事可言。因此他们对于下一代的出路,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刷题大法。

总之,鸡娃父母都是基于无奈。

事实上,对于家里有产业的家庭来说,是不需要鸡娃的。

比如说我母亲那边的家族,有个老板,论辈分算是我的舅舅。话说90年代初期,他就置办了工程车,配合海洋经济干工程。之后产业不断做大,在本世纪初年,还开了造船公司。此外还附带经营一些其他的商业活动。而对于他的子女来说,不论是否擅长读书学习都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的子女可以回家接班。

所以说,鸡娃父母和有产业的家庭,其实不在一个赛场上。越是有产业的人家,越是不需要鸡娃。

记得昨天晚上,我看到一篇文章,下边有个评论:评论说,其实考试考20分的和考60分的,本质上没多大区别,都是不适合读书的群体。虽然这话听起来残酷,但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存在不适合读书的人。事实上,很多教培机构为了压榨家长口袋里那点可怜的散碎银子,也不断散播洗脑宣传,暗示学生家长,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只是缺乏培训而已,最终,让家长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话说我有个熟人老孙,他就是相当愚笨的人。老孙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胡思乱想但是脑力不够,最终导致“宕机”。现在的老孙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是“宕机”的后遗症还在,因此老孙到今天,还是一副二傻子的形象。

其实鸡娃父母的孩子,很多都有“宕机”的危机。所以,多数鸡娃家长一定要慎重鸡娃。

好在教培双减横空出世,算是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这些面临“宕机”危机的鸡娃。

初中鸡娃到了高中真的没有后劲了吗?

我是高中老师,很高兴与网友们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弄清楚什么是“鸡娃”。

所谓的“鸡娃”是一个网络流行词。鸡娃中的“鸡”并不是指通过喂激素催生的肉食鸡,而是指“鸡血”,民间传有“打了鸡血”的说法。

“打鸡血”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鸡血疗法”的保健手段。找一只一年生的大公鸡,用针头插进大公鸡的血管,把大公鸡的血抽出来注射在人体内。这一种保健疗法曾经在老干部群体中风靡一时。据说注射了鸡血的人,面色发红,精神亢奋。现在对这种疗法是持否定观点的,因为往人体里注射鸡血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鸡娃就是指某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出人头地,而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这种做法类似“打鸡血”的行为,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孩子,就被网友称为“鸡娃”。

“鸡娃”教育法到底有没有效果?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分析,这种教育法一定是有效果的,大概率是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

我家孩子现在读初中一年级,回想他从小学一年级一路走到初中一年级,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完全依靠他的自律。

读初中一年级了,每周末的晚上都让他看电视,一直看到深夜23点才上床休息。闲暇时间,还要读几本课外书。早晨基本让他在6点30分起床。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很少陪着,由他自己拿着手机翻看老师布置的作业……

O(∩_∩)O哈哈~,像我们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恐怕没有几个吧?

由于我家孩子刷题少,背诵知识的时间少,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几乎在每次考试的时候,我家孩子的数学题总有因为马虎和不细心导致的失误,道法、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记忆知识也有答不上来的,成绩一般在第10名左右徘徊。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假如我也像其他家长那样,把孩子的时间全部用于做题、背书的话,我家孩子的成绩可能还要突飞猛进一些。毕竟数学通过刷题能刷出熟练感,知识背诵能熟能生巧啊。

根据我了解,大多数学霸,除了极少数脑瓜特聪慧之外,绝大多数还是靠“鸡娃”的培育模式学习的。

“鸡娃”教育方式有什么害处呢?

我认为,鸡娃的培育模式,最大的害处就是让一些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我是高中学校的老师,对此深有感触。高中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如果他们经过了“鸡娃”式培育方法的话,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对哪一个文化学科也提不起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就是体育课,刮风下雨也盼着能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没有提问,没有作业更没有考试,使他们感到心理放松。

想一下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无数的作业等着他们,有数不清的培训班在等着他们,有无数次的考试等着他们,有无数的训斥在等着他们……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挤压之下,孩子们的心理哪里还有什么兴趣而言,充其量是为家长而学,因为妈妈高兴了,全家都高兴!

初中“鸡娃”到了高中真的没有后劲了吗?

后劲是什么?用文雅一点的话说就是潜力。

潜力又来于何处?

来于之前没有发挥出的力量。

为什么当时没有发挥出来呢?两种原因:一是贪玩偷懒,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二是家长要求较低,没有逼孩子用功。

“鸡娃”的确没有多大潜力,但这不是问题啊!

举个例子吧?

“鸡娃”顺利考取高中以后,在班内排名第5名,由于初中基础知识扎实,在高中历次考试的时候可能一直保持在5名左右。

另一个非“鸡娃”学生考取高中以后,在班内排名30名,到了高中以后,可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开始发奋读书,成绩可能跃升速度很快,从30名到25名,从25名到20名,从20名到15名,从15名到10名,这就给人们一种印象:这个孩子进步很大啊,潜力不小!

列举这两个例子,想说明潜力(后劲)这个问题只是相对而言的。

这是我的看法,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的呢?

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松子说教育,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