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颖超去世要求用周恩来的骨灰盒唯一亲戚未见最后一面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9更新:2022-08-18 22:51:45

“这套衣服帮我收好,等我走的时候也要穿上它,我喜欢。”

为周恩来送行回来后,邓颖超对自己的秘书赵炜这样嘱咐道。

赵炜听完一愣,忍悲安慰她,说现在安排后事太早了,真到了那一天,自己一定帮她选件好看的。

邓颖超却摇了摇头。她不在乎好不好看,她只想用这件当寿衣,因为这是她最后为丈夫送行时穿的,于她而言,意义非凡。

16年后,邓颖超病危。在临终前,万分悲痛的赵炜按照邓颖超的嘱托,帮她穿上了那件西装。

看到那件满是补丁的旧衣服,周围人都看不下去了,邓大姐为革命操劳一生,怎么能让她穿成这样走呢?

赵炜眼含热泪,向大家解释缘由。

得知真相后,人们谁也不忍心违背邓大姐的遗愿,他们也为这对革命夫妻间朴素却坚定的情谊所感动,连连啜泣。

图|邓颖超与周恩来与客人谈笑风生

邓颖超不仅是为国家重要领导人操持家事的贤内助,她更是周总理的恋人,是他的战友,是周总理既爱又敬的“小超”。

“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南开大学和天津女校代表的身份相识。

当时,他们都去南开中学参加学生演讲大会。邓颖超就是那天第一个登台的演讲者,坐在第一排的周恩来对她印象深刻,直到晚年时,他仍然能回忆起初见邓颖超时,她的那双烁烁闪亮的“大眼睛”。

图|青年邓颖超

为了扫清当时社会的封建残余,这两位青年翘楚一同加入了“觉悟社”,他们并肩作战,以先进思想为刃,为死气沉沉的旧社会劈开一道生机。

在并肩斗争中,年纪虽小却颇有血性的邓颖超更是让周恩来刮目相看。

然而,不久二人就因周赴法求学而面临分离。临行前,邓送周毛衣以御寒,周许邓寄信报平安。

之后,周恩来才发现,邓颖超送他的毛衣领口绣有一行秀气的小字:“给你温暖—小超”。

二十多岁的周恩来已然成为了一名准备随时为革命献身的战士,他十分明确,自己要找的伴侣需是一位“志同道合且意志坚定”的战友。

彼时,曾经活跃于五四运动的人们,许多都已被社会人欲吞没,而当时年纪最小的邓颖超却经受住了艰险,成了最为积极坚定的革命者。

1923年初,通过一封封薄信联接起来的两位青年,明确了彼此的心意。

1925年,二人正式结婚。

图|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婚照

两人的结婚照是在广州拍摄的,那日,邓颖超特意由津赴粤,与周恩来相见。婚后,没有任何停歇,二人又投入到了革命工作当中。

当时,周恩来正在黄埔军校任职,邓颖超也没闲着,她去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身边做秘书。

一开始,他们身边有很多人都称邓颖超为“周夫人”,邓颖超直接向丈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悦:“我有自己的名字。”

于是,此后,周恩来在外人面前就带头称她为“邓大姐”,而私下里则仍亲切地叫她“小超”。

他们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相互扶持,彼此信任。二人心意相通,他们之间的约定虽未明文标注,但却默契地履行了一生。

44岁的周总理有一段时间生病住院了,但他仍坚持给妻子写信。信中,他交代自己的日常饮食,身体恢复状况,事无巨细。哪怕是两地相隔,却也像朝夕相处一般。

曾经也有人问过邓颖超,周总理事务繁多,和她的感情怎么维持得那么好。邓颖超满脸含笑,嘴上却说,周总理是个大忙人,哪有时间想她这个闲人。

不久之后,在杭州疗养的邓颖超便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字字深情:

“你如在四月中北归,桃李海棠均将盛开。忙人想病人,次数总不及病人念忙人的多,但想念谁深切,则留待后证了。”

周恩来与邓颖超情比金坚,然而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当年任务重、条件苦,邓颖超两次怀孕都没有保住他们的孩子。

邓颖超最后一次的怀孕是在1927年,当时正赶上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不少革命同志被捕牺牲。

也是因此,邓颖超受到了惊吓,生产时十分艰难,不仅孩子夭折没有保住,她自己也因此身体受损,再也没能有孕。

图|青年邓颖超与周恩来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也很伤心,但他不仅没有因此埋怨妻子,还十分心疼邓颖超,宽慰她接受这个现实。

一日,有同志告诉邓颖超,周公馆门口出现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看样子是被人遗弃了。

几位年轻的同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留或不留,难以抉择。

看着襁褓中哇哇大哭、嗷嗷待哺的孩子,邓颖超十分心疼,她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郑重地说:

“没有母亲不想要自己孩子的,这位母亲是把孩子交给了共产党。如果我们不收,岂不是正中了反动派的下怀,说我们没人性吗?”

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人,尽心收养了许多战争遗孤,邓颖超也成了这些孩子们又亲又敬的“邓妈妈”。

他们的爱情是经得住考验的,不会被世俗的偏见所影响,也不会被现实的困难所吓退。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革命遭到了失败,之后,他们跟着革命队伍一起翻雪山、吃草根,走过长征路。

在途中,周恩来不幸患上了肺炎。邓颖超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听说有草药对医治肺炎很有效果,邓颖超就想办法找来草药,将其碾成药汁,喂周恩来喝下。

就这样,周恩来一点点康复了,他们也一起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长征,邓颖超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大眼睛”少女,她的身体日渐衰弱,脸色也略显沧桑。但是,她与周恩来的感情却也因此锻造得更加深厚坚实。

图|邓颖超陪同周恩来见客

他们的感情不是盲目的,正如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中所说: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

革命胜利后,他们仍然能够不忘初心,携手前行。

常言道“一人得道,举家不寒”,而周恩来与邓颖超却从未逾矩半步。

建国后,组织给不少同志都安排了职务,党内同志也曾多次提出要给邓颖超晋升职务,但周总理却拒绝了。

然而,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邓颖超是绝对有资格晋升的,周总理的做法让许多同志都很不服气。

而周恩来却认为,若是邓颖超担任某部门领导,难免会让人觉得她的意见和指令是有总理的意见在内的,这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虽说周总理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志认为,这种做法对邓颖超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最后,为了断绝人们多次提议的想法,周总理郑重地表态,只要他还在一天,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

邓颖超对周恩来的做法十分理解,她深知周总理处事从不会夹带私人情感,她也不愿为他增加烦恼。直到周总理去世,她兢兢业业在妇联工作26年,从未有过任何升迁。

她懂他心,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图|周总理葬礼现场

在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放声痛哭,然而在处理完后事之后,她很快又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去完成周总理的未竟事业。

周总理临终前最牵挂的就是台湾问题。1979年12月,75岁的邓颖超出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实现祖国统一奉献最后的精血。

周恩来与邓颖超,一生为理想奋斗,他们没有子女,一无所求,甚至连自己的身后事,他们都再三嘱咐,一定要低调简办,做到“死不留灰”。

他们为人民奉献所有,人们又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孑然一身地悄然离去呢?

1992年,89岁的邓颖超与世长辞。7月17日,群众纷纷赶来为他们敬爱的“邓大姐”送行。

在北京医院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妈妈久久等待。她叫韩木锦,是宜武区的居民,为了见邓大姐最后一面,她清晨五点出发,步行将近一小时才赶到这里。

她泣不成声地念叨着:“我来为大姐送行,她可是为咱老百姓操劳了一辈子,好人,好人啊……”

图|晚年邓颖超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抬着一个精致的花圈赶来,因为不能进入医院,他们口中一遍遍地呼唤着“大姐”,绕着医院走了一圈又一圈。

中纪委机关的一位中年人,在医院门口苦苦哀求工作人员指给他停放大姐遗体的方位。然后,泪流满面的他整理好衣服,朝着那个方向深深地鞠了三躬。

北京警官大学,一位年愈花甲的老警官,胸戴黑色领带,臂缠黑纱,哭得像个孩子。他请求着:“让我为邓大姐站一会儿岗吧……”

不只是在医院门口,在灵车必经的长安街上,同样聚集了好多自发赶来的群众,人们舍不得他们的“好大姐”。

在天安门城楼下,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工人,望着缓缓驶来的灵车,声泪俱下:“大姐啊,咱家乡人送您来了,咱家乡人想您啊……”

在八宝山,早上七点刚过,这里就已经聚满了送行的人群。

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早就携妻女驱车赶来。马文瑞已经80岁了,工作人员看时间尚早,劝他先回家等,他却怕来回路上人多,堵车误事,坚持不肯离开。

9点10分,灵车缓缓驶进八宝山。送行的人群自觉分成两队,迎接邓颖超的灵柩。看着灵柩被抬出来,现场哭声一片。

邓颖超没有亲生子女,但曾与她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胜似亲人。在赵炜和高振普的带领下,工作人员们分成两拨,自愿轮流为邓颖超守灵。

灵堂内的邓颖超安详地静卧着,被鲜花簇拥着。她身上穿的不仅是一套老旧的西装,也是她对已故爱人的牵挂,她身上盖着的不仅是鲜红的党旗,更是她用一生践行的信仰。

她的肩头还披着那条针织围巾。那时她生前最喜欢的一条围巾,它曾多次陪她一起出现在与周恩来的合照上,它编织着这对夫妻最高尚的情感。

在灵柩前,一个花圈引人注目。这个花圈的白色缎带上写着:“七嫂、伯母、奶奶,我们永远怀念您!亲属敬挽“。

看到“亲属”二字,不由地让人们想起邓颖超那个身在远方的本分侄子。

图|晚年邓颖超

邓颖超晚年曾以书信的形式,向中共中央交代自己的后事,其中除了“遗体火化不留灰”、“不搞告别追悼会”、“遗产充公”几项之外,她还提到了亲属。

“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方侄子,他很本分,从未以我的关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顾。”

邓颖超提到的这个唯一亲戚叫邓光弼,他并没有来为自己的姑姑送行,因为72岁的他患上了脑血栓,早已经瘫痪一年多,话都说不出了。

吉林省人民银行的同事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马科长竟是邓大姐的唯一亲戚。

几十年来,邓光弼一直严格要求家人:对外一律不能说与邓颖超是亲戚。家人们也都严守这一点,无论遇到什么难关,他们都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要求。

7月11日晚,邓颖超去世的噩耗传到了长春,邓光弼的儿女们心痛不已,他们想到北京去为姑奶守灵,可时间太晚已经没有了班机。

为了能赶上送姑奶最后一程,他们把认识的人都动员起来,但还是没有买到机票。不得已,他们才去找了省委办公厅的同志。

邓颖超的唯一亲属在长春,而且如此默默生活了几十年,这属实令人钦佩。

办公厅的同志们迅速作了核实,确认无误后,他们立即帮助邓家人买了三张机票和两张卧铺票。

邓家人十分感谢,但坚持要承担全部费用,决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92岁的冰心听闻噩耗也悲伤不已。嘱咐自己的外孙去买花篮,并说明一定要鲜花,最好是白月季,她自己则亲手在白色缎带上写下了“痛悼生平第一知己”几个字。

冰心与邓颖超正是因白月季结缘。冰心早年就很喜欢月季,她喜欢它的风姿和风骨,喜欢它带刺儿。

图|晚年邓颖超

1987年,听说此事的邓颖超,也去了冰心常去的那家月季花公司赏花。不过,邓颖超去的并不凑巧,她此行并没有遇到冰心。

赏花结束后,邓颖超心里仍牵挂着冰心,便驱车直接赶到了冰心家中,见面之后,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她们还在周总理的画像前合了影。

然而此时,合照今犹在,知己两相隔。在邓颖超灵前,冰心在人们的搀扶下,从轮椅上艰难站起,郑重地鞠了三躬。

望着躺在鲜花丛中的邓颖超,冰心双颊剧烈抽搐,却始终不愿哭出声来,生怕打搅了这位故人的睡梦。

张治中的长子张一真,也专程从台湾赶来哭别。因父辈的关系,他与周恩来夫妇关系密切,并亲切地称邓颖超为“邓妈妈”,这一叫就是52年。

张一真忘不了“邓妈妈”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忘不了解放之后她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

张一真在灵前哭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为祖国统一事业多做贡献,以工作的成果来怀念她老人家。

图|晚年邓颖超

邓颖超没有亲生儿女,但她不缺好孩子。

一个十几岁孩子哭着跪倒在她的灵前,一旁的汉子已泣不成声。这是一对从湖北千里迢迢赶来的父子,他们永远忘不了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二人对他们一家的救命之恩。

那是十几年前,灵前跪着的这个孩子才不到两岁,小小年级的他却十分不幸地患上了白血病,这对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万般无奈之下,这个无助的家庭试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收到信的周总理十分重视,他亲自出面请有关部门救助这个孩子,邓大姐也给予这个家庭鼓励与安慰。

在周总理与邓大姐的关怀下,这个孩子好起来了,现在不仅健康,还十分活泼。他们的拳拳爱子之心令人动容,人民会永远铭记。

一上午,已有上万前来哀悼的人将名字留在签到簿上,到下午两点,赶来哀悼的人仍络绎不绝,甚至排出了三四站地。

许多过路买东西的、办事的、旅游的人们也都纷纷改变计划,加入到了送行的队伍中,还有很多单位和群众专门打电话给治丧委员会,请求再见邓大姐一面。

这种意外的场面出乎工作人员预料,群众的感情也难以伤害。

可是,为了确保遗体能按时火化,工作人员只能一面耐心劝返排队的来悼者,一面安排灵堂前吊念的人们不要停留,加紧脚步。

一直到下午四点半左右,群众的吊念活动才告一段落,遗体也被送去火化了。

赵炜全程陪同,她就在外面,等着为邓大姐收骨灰。她满眼含泪,手捧骨灰盒,就这样静静地等着。

这个骨灰盒也是邓颖超在16年前就预备好的。

这是当年周恩来治丧办公室的同志们,在八宝山公墓“千挑万选”出来的。

当年,周总理去世后,同志们要为总理选购骨灰盒,邓颖超坚持要求一定要选便宜的。

按照邓大姐的意思,同志们只能在仅剩的两个次品中挑选,再三比较之后,选购的同志放弃了掉漆的那个,选了另一个盒盖不好打开的。

图|邓颖超捧周恩来骨灰在葬礼致辞

回去之后,邓颖超十分满意,在接下来的吊唁活动中,她一直亲自捧着这个装有自己丈夫骨灰的骨灰盒。

实际上,这个骨灰盒的用时并不长。

在追悼会结束之后,邓颖超又亲自将里面的骨灰捧了出来,撒到了周总理生前指定的江河大地上。

16年来,赵炜都会把这个空置的骨灰盒拿出来,擦一擦晒一晒。

一次,赵炜又拿出了这个骨灰盒,邓颖超竟嘱咐道,这是恩来用过的,以后她自己死了接着用,用完之后谁愿意也可以再拿来用。

赵炜料到邓颖超打算接着周总理的骨灰盒用,但她没想到,邓颖超竟会嘱咐别人也接着用。

装过他们这对夫妻骨灰的盒子,就是文物啊,谁还有资格再接着用呢?

图|1970.5.20邓颖超和周恩来在西花厅的最后一次合照

邓颖超却不以为意,他们夫妻从不在乎这些东西,他们一直认为,东西就要物尽其用,否则就是浪费。

这次,空置了16年的骨灰盒,再次捧到了赵炜手上,却是沉甸甸的。

赵炜将邓颖超的骨灰盒捧回了西花厅,想让他们的邓大姐在他们身边再多留一夜。

这一夜,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全都留在这里,他们就陪在邓大姐身边,珍惜着这最后的时光。

第二日,最后的吊唁结束之后,赵炜和高振普带着邓颖超的骨灰赶赴天津,完成逝者最后的嘱托。

对邓颖超而言,天津,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这里,她找到了奋斗终身的信仰,也遇到了共度一生的爱人。

当年,邓颖超亲手将周总理的一部分骨灰撒到了天津海河,16年后,她的骨灰也要落入这里了。

赵炜他们按照邓大姐的嘱托,不惊动天津人民和领导,也不动用飞机,就坐着邓颖超自己生前的车,悄悄地去悄悄的回。

当赵炜等人到达天津后,很多当地的群众早在马路两旁等候多时了,他们都是自发来为邓颖超送行的。

1992年7月18日12点15分,邓颖超骨灰落入海河,阔别16年,她与周恩来,终以这样的方式,在海河相遇。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