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的预言(美丽新世界小说介绍)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更新:2022-08-20 23:23:00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这段话写得太精彩了,几乎在读者心中给这两本书定了性。在此之后,对这两本书的讨论,再也绕不过尼尔·波兹曼。在波兹曼笔下,赫胥黎描述的世界几乎是当下社会一个极端化的浓缩,消费主义、信息爆炸、泛娱乐化、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追求感官刺激。《美丽新世界》本身批判的就是现代消费主义造成的精神荒芜,按道理来说现代人读来应该更有共鸣才是,但其影响力似乎一直赶不上《1984》。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小说本身去找答案。

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布莱尔,出生于殖民地印度,童年就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由于家境贫困,只能就读于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学校带有许多极权式管理手段。奥威尔的求学生涯中,因贫穷而遭受的歧视如影随形。毕业之后,他当过殖民地警察,做过洗碗工、流浪汉,他甚至有意选择贫苦,只为感受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

奥威尔的一生都亲身体会着贫困及集权,这两大主题也几乎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小说很大程度是基于自身经历之上思考的产物。而赫胥黎属于精英阶级,与下层人民接触有限,他对于现实的批判则更多的是通过思考而非体验得出的。

赫胥黎本人似乎太过看重他的预言,他看过《1984》后写信给奥威尔说,《1984》的噩梦将注定走进向与《美丽新世界》更相似的世界的噩梦。比起小说家,他更多的是一个学者,长于思考和论述,而非叙事,他的社会学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要比他的小说精彩得多。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说「对于一个讲故事的人来说,太高的文化素养可能有害而无利」,这句话真的太适合用来形容赫胥黎了。

《美丽新世界》与《1984》的预言实在是振聋发聩,反而让人们忽视了小说的本质。但小说终究是小说,当选择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之后,就只能尊重这种艺术的规则。若不能讲好一个故事,终归是只能说是一部「好的蹩脚作品」。

科学家预言人类的结局,2779年这个时间节点会发生什么?

人类会消失吗?作为地球上数百万个物种之一的人类,好像也并没有特权,人类就可以一直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目前已知地球上共经历过五次较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每一次都会导致当时地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种消失。

从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演化,到目前为止地球上有几百万个物种,但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有物种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这里只想说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消失或者灭绝可能都是必然的结果。

人类的消失在2779年?

霍金作为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的科学成就还是很高的,在生前他曾多次提及到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它们也有阴暗的一面。除此之外霍金对于地球未来也有担忧,他认为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未来地球或许会变成一个大火球。

霍金的预言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他并不是胡言乱语,而是从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出发,从而引发的一种担忧。

但是预言人类在2779年消失,怎么看都不像是科学家能说出来的话,很像是神棍所说。但事实上这个说法的确是来自于一篇论文,并且还是1993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作者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理查德·哥特。

当然这里的消失并非指灭绝,而是人类文明的另外一种状态,说白了就是“升级”了。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哥白尼原则是什么?

它是物理学以及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基本法则,是以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日心论的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来命名的,它的定义比较简单就一句话:没有一个观测者有特别的位置。就像哥白尼曾经说的,地球所处的位置并没有那么特殊,它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他提出了日心论,推翻了地心论的错误结论。

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理查德·哥特(J. Richard Gott)就是哥白尼原则的有力支持者,他根据哥白尼原则发现了一种基于概率学的科学预测方法,用它可以预测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存在时间,我们来看看是如何应用的。

理查德·哥特成功利用这个方法预测出柏林墙的存在时间,1969年哥特和他的朋友艾伦(曾任美国天文学会主席)参观柏林墙,他想了想跟自己的朋友说:我预测这座墙最多还能存在24年。结果我们都知道了,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了。

在这里的核心就是“观测事物的位置并不特殊”,那也就意味着1969年哥特参观柏林墙这个时间点并不特殊,那么也就是说1969年是柏林墙存在的任意时间点。

那么也就有50%的几率,他是在柏林墙存在整个时间段中间的百分之五十来参观,如果是在这个时间段的末尾,那么未来时间是过去时间的三分之一,如果是在这个时间段的开头,那么未来时间是过去时间的三倍,那么也就是24年。这个预言的成功,让理查德·哥特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他开始尝试预测人类的未来,最后得出的时间就是2779年。

理查德·哥特根据一大堆复杂严谨的数学公式,最终计算出人类消失的时间是2779年。

随着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最终会在本世纪30年代达到80亿,但是对于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效应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人类开始转向清洁能源,例如利用风能核能等。

但是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无法逆转,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导致地球上部分区域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因此会有大量人口需要迁移,到达2060年全球总人口达到100亿,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但是科技的发展让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逐渐的开始向“人机”靠拢,也就是人和智能系统的结合。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生态系统逐渐恶化,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越来越高级,无论是能源利用方式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半机械人,这样也更加有利于人类向星辰大海发展,最终为飞出地球做准备。整个过程趋向于人类之间的抛弃自己的肉身,更加注重自己的意识和思维状态,以此达到一种永生的模式。直到2779年,人类彻底的抛弃掉自己的肉身,完成意识的转变,这也就意味着曾经的人类消失了。

说在最后

这种预言整个过程看上去有数学公式甚至是原理的支持,但实际上还是逃脱不掉天马行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从数学或者控制论的角度来讲是难以构造出一个可控模型的,自然也就达不到一种确定的结果。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