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啥区别(丞相和宰相的区别有哪些)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41更新:2022-08-21 07:39:58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在封建制度之下,一个人除了造反当皇帝,最高也只能做到“相”的位置,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这里的“相”到底是“丞相”还是“宰相”?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从根本的角度出发,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仅是文字方面,其功能和权威性也大不相同。

“百官之长”,这个字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的称谓,只要是在朝廷上的执政大臣,都可以被称之为“相”。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泛称,并非某个特定的称谓,还有什么左相、右相、国相等等。在搞清楚这个字的含义之后,“丞相“和“宰相”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来看一下二者的异同。

从根本上来讲,丞相是一种官名。三国以后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通俗的来讲,丞相就是国家的“二把手”,拥有很大的权力。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官职,但职责却是最接近皇帝的一位。

“丞相”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悼武王二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从这来看,樗里疾和甘茂两位应该是最早的丞相了。后来十二岁的甘罗拜甘茂,最终成为秦国的上卿,从这里看,丞相绝对不是一个小的官职。

到了汉朝时期,丞相一职正式被确定下来,权力也达到了一种顶峰。《汉书》中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当时萧何就是这种官职。后来因为韩信造反,和吕雉设计杀掉了韩信,这块我们也能看出丞相的权力绝对不简单。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讲,丞相算得上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了。可到了洪武年间,丞相一职遭到了罢免,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成为这一制度的“殉葬品”。所以民间也有了这样的说法:丞相开局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我们在前面也有所解释,“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说到底,“宰相”包括“丞相”,但“丞相”不一定是“宰相”,“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

当时在人们还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宰相的实际意义也已经体现出来。比如诸位所熟知的管仲,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是“丞相”一词的代表人物,后人也将管仲称为“华夏宰相第一人”。

这个词最早的起源于《韩非子》,书中记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即掌握政权的大官。随着人们观念的流传,宰相也成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权力大臣的代称。比如“相国”、“三公”等等,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在文章结尾处,品史君再为大家做一个总结:

宰相是统称,丞相是官名,后者才是实际行使权力的人;宰相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宰相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以说到底,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的区别讲究,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最好还是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免得在必要时候闹出笑话。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甘罗,秦国的“官三代”,他祖父甘茂是个人才,只可惜晚年被政治内斗争得逃离出国,而秦王政在位时,重用尚且“年少”的甘罗,最高拜为上卿,这既是对甘茂的弥补,也是对甘罗的认可。

先秦以前,少年天才是不多的,但只要出一个,那必然是惊世骇俗的。

甘罗家世很好,祖父甘茂乃是秦武王嬴荡的强力大将,秦武王上位时虽然还算年轻,可内心的野望却不小,一直想要到周天子所在的都城“阅兵”。

想要做到这件事,秦武王必须攻打韩国,并且拿下三川之地,而朝中的绝大部分卿大夫都持反对意见,只有甘茂说有可行性,最终徐徐图之,让秦武王成功在周天子面前阅兵,虽然秦武王在这场阅兵的重头戏中,把自己砸死了(秦武王举鼎致亡事件)。

在秦武王死后,秦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芈八子带着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上台执政,而此时甘茂这种属于“老臣”级别的人物,自然就会受到排挤,不久之后,秦国公孙奭屡进谗言,想要谋害甘茂,甘茂就被吓得逃走了。

逃走之后的甘茂先去了齐国,被齐国热情招待,因为人家甘茂真材实料摆在这里,对于人才,谁不喜欢?

得知齐国用力招揽甘茂,秦昭襄王也后悔了,想办法把甘茂拉拢回来,提出让甘茂当秦国“上卿”,而对于秦国的这一招,齐国也很简单化解了,他们也给予齐国的上卿之位给甘茂,一个是曾经让他身处困境的秦国,一个是对他有收留之恩的齐国,同等条件下,选谁自然不用说。

这个时候,甘茂反而成为了“香饽饽”了,或许是秦国统治者自知理亏,对甘茂卸磨杀驴,因此将甘茂还在秦国的亲人厚待万分,只可惜感冒到最后去世,都没有再回到秦国。

而这也是为什么甘茂出逃了,他的孙子甘罗在秦国却没有受到残害,甚至后来还一路高升的原因。

甘罗出道:吕不韦门下,一小童是也。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後,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既然是承受了秦昭襄王对甘茂一家子弥补的“恩惠”,甘罗自小学习的文化自然也是不会差的,甘茂以前是跟着史举一同学习的,类似于鬼谷子的“百家之术”,甘茂也精通,所以甘茂能外交,能内政,更能披甲上马,是个全能人才。

当时的秦国很信仰“纵横家”的“远交近攻”,说具体一些,那就是很喜欢与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来往,以谋求共同利益。

但利益却不是永恒的,在这套逻辑下,秦国今天可以做盟友,也许第二天就会决裂了,而秦国也是善用这套规则,多次使出“离间计”,令敌人自废武功,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捧杀”赵括,造成赵国“长平之战”的悲剧。

作为少年,自然是什么最强学什么,甘罗年幼,或许仅是手有“缚鸡之力”,打仗不靠谱,那么动脑子,动嘴皮子做“纵横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而甘罗一出道,就是在吕不韦的门下当一个门客。

要知道,甘罗当门客的时候,大概是十岁左右,对于吕不韦来说,他们下什么人才没有?何必要纳入一个甘罗?

最能解释的就是,这就是秦国高层为了弥补当年对甘茂造成的伤害,特意优待他的后人。

但不管怎么说,只有有机会,就能出头,人生在世,不怕没能耐,最怕没机会。

而甘罗深谙这个道理,在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尽力地表现自己的潜力,当时正好有一件事把吕不韦给难倒了,那就是张唐因为怕死,不愿意出使燕国,这正好把吕不韦的计划给卡住了。

说服张唐,一使成名。

吕不韦对攻打赵国的计划谋划很久了,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而安排张唐入燕为相,这是吕不韦借力燕国最关键的一步,可张唐因为去燕国要途径赵国,他曾经因为讨伐赵国,得罪赵国人太狠了,唯恐人还没到燕国,半路就被赵国人打死了。

事实上,赵国的确对张唐恨之入骨,都直接给出了天价的悬赏,不是给钱,也不是送官,而是实打实地“分封”赵国方圆百里的土地,听到这个悬赏,若不是秦国人自己不能乱来,估计都动手逮捕张唐去领赏了。

所以这是个两难的局面,吕不韦也不敢逼迫张唐,当时的政治环境,你敢对任何一个政治家用强势的态度,他立马就能到敌对阵营反过来打你,这可不是开玩笑,此乃春秋战国的常事。

面对这种情况,甘罗自告奋勇了,他告诉吕不韦,自己有办法说服张唐,吕不韦却以甘罗“黄口”的理由推脱了。

被不尊重的甘罗立马怒了,他告诉吕不韦自己虽然年少,但是却有成人之心,还举了孔子和其“七岁”老师项橐(tuo)的道理。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一看到甘罗说得斩钉截铁,吕不韦倒觉得有意思了,反正让他试试不会少块肉,于是他就让甘罗去试着说服张唐。

其实甘罗的办法,也没有什么很特殊之处,而吕不韦屡说不成,甘罗却还敢自告奋勇的根本原因就是:

甘罗准备“狐假虎威”。

他找到张唐,询问张唐内心的顾忌,张唐也很坦诚,就是怕赵国人记恨,顺便把他两下给杀了,而一般人若想安抚张唐,最好的办法肯定是给张唐作保证,然后和张唐发誓生命安全绝对无虞云云。

可甘罗却不是,他直接拿出了白起和范雎的例子。

当年白起已经是大秦的战神了,长平之战、伊阙之战把强国杀得人头滚滚,可即便是如此的功绩,白起依旧被范雎针对了,而且后来范雎处于嫉妒白起,用计谋逼得白起自尽。

张唐虽有功绩,却比不上白起,范雎虽权势大,却比不过摄政的吕不韦,因此,如今张唐百般拒绝吕不韦,可一旦吕不韦恼羞成怒,失去了耐心,那么张唐就会被吕不韦下令清除,这是可以预测的。

一听到甘罗反其道而行之的劝说,张唐一愣,以前劝人也没有这样劝的,甘罗一上来就直接“威胁”了,这少年小小,看起来却是挺狠。

不过甘罗深谙红白脸的道理,在降低了张唐的心理预期后,甘罗又开始说出自己愿意给张唐的好处,那就是他甘罗会陪同张唐一起前去赵国,关于赵国方面对张唐的一切不利,甘罗表示会一并挡下。

张唐一听,只能苦笑,他对甘罗表示,那么我就听你这位“孺子”的劝说,去燕国当丞相吧。

天生的外交家:三寸不烂舌,“空手套白狼”。

得知张唐愿意去燕国的消息后,吕不韦满心欢喜,他也难以置信,少年甘罗竟然真的有这等能耐,于是做做样子,禀告当时权力被架空的始皇帝,说当年甘茂的孙子甘罗说服了张唐,并且一同前往赵国。

事实上,甘罗出使赵国的时间,要比张唐早。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因为张唐怕的事情,甘罗也怕。

赵国人对张唐的仇恨,更多就是仅对张唐本人的,而非整个秦国,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吊诡,很有可能是秦国强大到赵国人已经要逃避这个现实了,所以赵国人没办法,只能抓着张唐出气。

如果是甘罗和张唐一同到赵国,那么甘罗可能会受无妄之灾,但甘罗如果可以先说服赵国,暂时让他们不要动张唐,如此一来,他先一个人前往赵国也不是什么很危险的事情。

果不其然,受到了甘罗要来赵国的消息,赵国给出了最高的接待礼仪:赵悼襄王亲自出来迎接甘罗。

会面不久,甘罗直接开门见山,他发挥了纵横家出色的本质:晓以利害,分割利益。

首先,甘罗对张唐到燕为相的事情做了解释,这其实是赵国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燕国的丞相由秦国派人来做,那等于是两国联合,赵国就危在旦夕,而甘罗也的确把这个话说出来了,我们秦国确实是想和燕国联手,一同攻打赵国。

赵悼襄王一听脸色大变。

甘罗随后又说,这件事情,并不是没有转机,那就是赵悼襄王先拿出几座城池来,让甘罗回去复命,让秦国先把矛头对准燕国,给予赵国攻打燕国的机会,如此一来,赵国可以把献给秦国的城池连本带利拿回来。

这个计划把赵悼襄王说得连连拍手,于是便应允了甘罗。

为了计划进行,赵国人自然也不会再阻挠张唐去燕,不仅如此,赵国人还献上了几座城池,在外人看来,赵国这典型就是被忽悠得连大仇都忘了,自己还往里面倒贴。

所以说为什么纵横家可怕,譬如甘罗,这前前后后都没有亮出什么强硬的武力手段,仅是借助“势”来震慑多方,最终空手套白狼。

回到秦国后,始皇帝立即召见了甘罗,对甘罗惊为天人,毕竟年纪那么小就把政治玩得这么明白,对人心洞若观火,实属难得,因此始皇帝将甘罗拜为上卿,让他继承甘茂曾经在秦国的所有土地和财富。

消失的天才:或是天妒英才。

按照甘罗的年纪与其心智,甘罗未来必成大器。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了劝说张唐和出使赵国的事件之后,被拜为上卿的甘罗却没有了动静,从此,历史对他就没有了记载,不管是秦国立为帝国之前,还是立为帝国之后。

甘罗的“消失”,首先被认为和秦始皇亲政之后,铲除吕不韦之变故有关。

即便甘罗在出使赵国后归来被拜为上卿,但当时秦国的实际掌控者,却是吕不韦,这里面有几分秦始皇的意思,有几分吕不韦的意思,是让人难以判断的,但甘罗毕竟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这一点,肯定会令秦始皇忌惮。

所以出于常理的推断,甘罗极有可能在吕不韦被驱逐出秦国,并且被赐毒酒除掉后,他本人也被打压了,虽然秦始皇不至于也把甘罗除掉,但重用已经是不可能了。

不过,后世根据“考古”发现另一个事情,则是直指甘罗或许在拜为上卿后不久,便去世了。

这个考古发现便是“甘罗墓”。

甘罗的墓位于安徽颍上境内,具体是什么年代第一次被人发现,已经不可靠了,其中甘罗墓又被破坏过几次,一直到了明朝才有人给甘罗重修墓。

一般来说,先祖的墓往往都是有后人祭拜的,但凡是有后人传世,就算再落魄,多多少少都会有个渊源可循,特别是甘罗这种身份和地位,更是不会轻易断绝。

可事实上,甘罗没有留下任何后人的痕迹,这就意味着,甘罗在战国后期那种十五六岁就能娶妻生子的年代,却没有留下孩子,最大的可能就是,甘罗自己本身就没有活到可以生育的年纪,这与秦朝建立之后,关于他的历史一片空白,有着很好的呼应效果。

而除了安徽颍上外,在河南的鄢陵,还有一条以甘罗为名的“甘罗村”。

之所以会叫甘罗村,据说是因为在秦朝时,这条村子的河流里忽然漂来一副棺椁,而村民们拦下了这幅棺椁后发现,这里面的所沉睡的人,乃是当年著名的秦国上卿甘罗,于是他们安葬了甘罗,并建立了甘罗庙。

“甘罗村”的故事其实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因为甘罗漂到这个地方的概率和难度都太高了,但凡事都不可能空穴来风,更何况甘罗村乃是在信息传播缓慢、渠道匮乏的秦代,因此甘罗死后没有人给其祭祀,导致他不能“落叶归根”,这个事情倒可能是真的。

结语:

与其称呼甘罗为天才,更不如说甘罗是很典型的,在古代那种社会阶级差距极大的“幸运者”。

因为甘罗的出身、待遇注定了他的见识,注定了他看问题本身就有一个高度,这是其他同年纪的孩童不可比拟的,无关头脑的聪明好坏,主要是文化氛围和底层逻辑决定的。

不过即便是甘罗,他也还需要成长的,甘罗的底子是不错的,但他十二岁时就被拜为上卿,他的年龄和阅历必然还是不够的,所以这个身份,既是鼓励,也是一种过渡,对于始皇帝来说,用一个老臣都总好过用甘罗,而上卿之位,权当让甘罗“卖命”的荣誉资本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