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举的故事(伍举的故事)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24更新:2022-08-21 09:37:31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贤臣。

他虽然蒙受冤屈,却心系故土,几经辗转而归国。

之后,他与君王尽释前嫌,共创伟业,助国家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他被尊为“史上第一位廉吏上大夫”,成为后世臣子的楷模。

他就是楚国丞相——伍举。

名重身正,颇得敬重

伍举,生于楚国椒邑,也有史书称呼他为“椒举”。

伍氏家族世代忠勇、能人辈出,父亲武参骁勇善战,名将伍子胥就是伍举的孙子。

不凡的出身、良好的教育,使伍举自小就以“忠信”为立身之本。

加上他天资聪明、力大无穷,年纪轻轻便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武考文试,夺魁待封。

一时间,伍举可谓风头无两。

谁知,他的岳父申公犯法逃遁,连累伍举断送了大好前程。

究其原因,是有奸臣嫉妒伍举的才能,向楚庄王进谗言:

“申公出逃,乃是叛国,若是没有他女婿伍举协助,怎么可能这么顺利呢?”

楚庄王原本对伍举寄予厚望,此事一出,愤怒就替代了期望。

于是,他便下令抓捕伍举归案。

伍举知道后也伤了心,他感叹君王糊涂,连问都不问,便草率定了自己的罪。

在离开郢都后,伍举仰天慨叹:

“楚国已经留不得,也只能远离故土,到别的国家避祸吧。”

他一路北上,打算去晋国一展所长。

途经郑国时,伍举遇到了奉命出使晋国的声子。

他们是幼时好友,他乡遇故知,二人都高兴的不得了。

声子不顾官服在身,与伍举共同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

二人相对而坐,边吃着干粮边聊天。

伍举心中愤懑,便将自己的遭遇,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我虽然逃亡至此,但并非所愿。楚国有先父的心血,他如果在世,也不愿意我为他国效力呀。”

声子本就钦佩伍家的忠贞,对伍举的遭遇非常同情。

他也不愿“上马能擒敌,马下写军书”的好友为晋国所用,便拍着胸脯承诺:

为了楚国,为了好友,一定尽快想办法,让伍举回国并得到重用。

心系故国,治世能臣

因记挂伍举归楚的事,声子完成出使任务后,专程从晋国赶到楚国。

楚国的宰相子木问到:

“晋国大夫和楚国的比,哪个国家的更贤德些?”

要知道,大夫是一个国家,承上启下的中层官员。

他们贤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长远发展。

子木想知道晋国与楚国,哪边的大夫更贤明,是有着很深的思考。

声子听罢暗暗松了一口气,只要楚国还需要人才,那么伍举的事情就可以操作。

他赶忙回答说:

“晋国的宰相不如您贤德。”

子木一听很满意,心想,不管大夫贤不贤,他这个楚国的宰相还是更胜一筹的。

可还没等高兴完,声子又说:

“但晋国的大夫却比楚国的贤德,都是像您这样的人才。”

这下子木不高兴了。

什么意思?晋国的五品大夫,都能和我这个宰相相比了吗?

声子见情绪到位了,就马上进言道:

“晋国其实没有那么多人才,只不过是晋国国君开明,任用很多楚国过去的人才。”

那为什么楚国的人才都去了晋国呢?

因为楚国朝中有奸臣,使得人才都被嫉贤妒能的小人逼到了晋国。

而晋楚争霸多年以来,楚国一向败多胜少,皆因楚国人才为晋国出谋划策的缘故。

子木听了,慨叹道:“的确是这样。”

声子趁机以伍举之事举例:

“我这次出使就遇上一个楚人,叫伍举。

他虽逃难在外,却天天念叨自己是楚国人,而且是楚国的世代名将之后。

可惜楚王枉顾伍家世代忠勇,任由佞臣构陷人才,每每说起都伤心不已。

现在伍举也到了晋国,如果这样的人才也被晋国重用,那么楚国的祸患可就大了。”

子木越想越怕,就赶紧上书楚庄王,建议接回并任用伍举。

楚庄王闻言,深觉愧疚,立即派人到晋国接回了伍举。

君臣尽释前嫌,伍举也被封为了右司马。

伍举手握实权,却不自傲,始终秉持着父辈良好的家学传统,与官兵同食同寝。

他还屯田练兵,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军费开支。

《伍氏宗谱》记载:

“伍举公在中原管军管民,五年时间,民富兵强,仓廪充实。”

楚国在伍举、子木等贤臣的辅佐下,国力日盛。

正直忠贞,兴国谏王

伍举不仅是能臣,更是贤臣。

他敢言直谏,不但说得楚庄王爱听,还让他虚心领受。

楚国国力强盛起来,楚庄王开始变得飘飘然。

《韩非子》中记载,楚庄王整整三年,不理朝政,也没有任何政绩。

大臣们轮番苦劝,可谁的劝谏,他也不听。

伍举只好迎难而上,面见楚庄王。

当时,楚庄王正左拥右抱、喝着小酒,看到伍举来了,就摆出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

“伍大夫来了?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伍举平静地说到:

“不喝酒也不看歌舞。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椒邑来的,不知道是什么。可大王是本地人,一定知道。我就来向您请教,保证问完就走。”

楚庄王好奇了,就问:

“什么谜语这么难猜?说说看。”

伍举说:

“在国都有一只大鸟,已经一动不动三年了,不飞也不叫,您说这大鸟悄咪咪干啥呢?”

说完了,嘴一闭,摆出一副“臣十分困扰”的样子。

楚庄王立马明白了伍举的意思,笑着说:

“这鸟啊,我知道。它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与楚庄王相视一笑,回话到:

“问大王果然是问对人了,臣告退。”

此后不久,楚庄王开始勤政。

他废除错政十项,启用优政令九项;

诛杀奸臣五名,提拔隐士贤臣六名,使楚国日渐强大。

始终兢兢业业的伍举,到了八十岁,还在主持开河围城、造田富民等事宜。

这时,楚国在位的,是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

楚国国富民强,早已是“春秋五霸之一”。

楚灵王却失去了先祖们的奋斗精神,生活越加奢华。

他耗费巨资建起一座宽敞高大、富丽堂皇的“章华台”,还请伍举登台观景。

伍举以自己帝师的身份,严肃教训了楚灵王:

“你爷爷在时,也造台榭。

造台榭应该不占农田、不损耗国财、不烦扰政务、不妨碍百姓。

是要让百姓得到利益,而不是劳民伤财。

因此,台榭不是帝王功绩,百姓吃饱饭才是帝王贤德。

所以台榭之美,不及百姓面无饥色之美。

如果你觉得奢侈高台该建,楚国总有一天会君民离心,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伍举说完后跪呈辞职奏折,灵王当即痛哭流涕,表示一定悔改,还亲率重臣送伍举还乡。

伍举拒绝了灵王赠送的黄金,回乡颐养天年。

楚庄王当年迎回伍举,使得楚国很快成为春秋一霸。

伍举投桃报李,兢兢业业辅佐了楚国四代君王。

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百姓为重,深得爱戴。

在临终前,还将楚王封赏的金银全部上缴国库。

楚国百姓闻听伍举去世的消息后,无不望天跪拜,哭送这位爱民如子的贤大夫。

伍举让君王信赖、百姓感念,这史上第一位“廉吏上大夫”的称号,实至名归。

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位霸主,其最终结局如何?

第一部分:活活饿死的齐桓公

(一)齐桓公结局:

齐桓公最惨,结局是活活饿死。死后无人收尸,蛆虫爬到窗外。

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到如此不堪地步?难道他没有儿子吗?当然有儿子,齐桓公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当上了国君。争当国君就是齐桓公惨死的原因。

(二)辉煌的年轻时代:

齐桓公年轻时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次召集诸侯国会盟。取替了周天子,充当盟主。

(三)昏庸无知的老年生活:

可是,年老之后的齐桓公贪图安逸享受,重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位奸佞小人。易牙善于烹饪美食,竖刁善于打趣逗笑,开方善于甜言蜜语。

这三个人把齐桓公伺候的服服帖帖,舒服得忘乎所以,连太子之位都含混未定。五位公子都暗暗积蓄力量,觊觎王位。而臣子们也择木而息,各自依附他们看好的公子。朝中派系林立,暗潮涌动。

(四)奸佞小人作乱:

齐桓公年老病重后,三个奸佞小人原形毕露。他们假传圣旨,说是静心养病,禁止文武百官入朝觐见,连几个儿子也不得觐见。

三小人在齐桓公卧室周围修筑三丈高的围墙,断绝饭食,只留下一个小洞,早晚派小太监爬进去查看齐桓公生死。

连口凉水都喝不上的齐桓公就这样活活饿死,在位43年,终年73岁。

(五)五个儿子争当国君: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顾不上为齐桓公收殓尸体,就开始王位之争。易牙竖刁拥立公子无亏继承王位。公子昭不得不连夜出逃,其他公子不服,大家都是先王骨血,江山平分。

于是,公子潘占据皇宫右殿,公子元占据左殿,公子商人占据朝门。大家势力均衡、互为犄角,枕戈待旦,战乱一触即发。文武百官见无所朝宗,都闭门不出。

国无君主,一片混乱,谁也顾不得挺尸在床的父王。

(六)可算是入土为安了

如此相持,将近两个月了。老臣高虎焦急万分、心如刀割。找到老臣国懿仲说:“先公还没安葬,诸公子只知夺位,不知治丧,我们拼死一谏,来报答朝堂爵禄之恩吧!

为了能让齐桓公入土为安,二人招呼群臣,拥立长子无亏为君。

此时,齐桓公去世整整76天了,尸体一直无人照顾,腐烂不堪,臭气熏天。蛆虫一直爬出三丈之墙的外面,惨不忍睹。堂堂一代霸主,没有战死沙场,落得如此下场。

(七)血雨腥风的王位更迭:

无亏只当了3个月君王,就被杀死。连个谥号都没有。其余公子为了王位,征伐不休。五个儿子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换。每一次更迭都是血雨腥风的杀戮。齐国霸业就此灰飞烟灭了。

第二部分: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一)逃亡时代:

大器晚成的晋文公是病死的。

晋文公名叫重耳,晋国内乱,重耳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19年的流亡使得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缺乏谋略的温室富贵公子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愈挫愈勇,从谏如流的晋文公。

(二)君子之约:

在逃亡中,重耳流落到楚国,楚成王好吃好喝地招待他,闲谈中,楚成王问:“如果你将来做了晋国国君,怎样酬谢我呢?”重耳说:“金银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不缺。假如不幸,我们两国战场兵戎相见的话,我主动避让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三)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践行诺言,退避三舍(主动让出90里),这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避其锋芒的诱敌之计。

楚军见晋军退避三舍,得意忘形,率军冒进,结果陷入晋军埋伏。楚军被拦腰截断,两面夹击,楚军大败。晋国霸业自此而成。

(四)晋文公结局:

重耳43岁流亡,62岁即位,66岁称霸,真可谓“老蚌生珠”了,死于70岁,也是古稀之年了 

前628年,功成名就的晋文公病重,年迈的身躯已经无法支撑他的生命。不久,一代霸主晋文公与世长辞。

第三部分: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一)备受争议:

假仁假义的宋襄公备受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愚蠢不堪,称不上春秋五霸之一,现在的历史教材已经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表现的最为愚蠢。今天讲讲“泓水之战”,大家评判一下:宋襄公是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

(二)“仁义之师”:

公元前638年,楚国发兵攻宋,公孙固阻止宋襄公迎战。宋襄公却说:“寡人是有道之君,让我躲避无道之君的锋芒,不如杀了寡人吧!想当年,周武王伐纣,只凭三千虎贲之师,就战胜了商朝三万的无义之师。

宋襄公命人制造一面大战旗,在旗上写下“仁义”两个大字。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反对。心里暗暗叫苦:“战争就是厮杀,怎能只凭仁义取胜呢?”

(三)泓水之战:

11月,宋襄公屯军泓水,楚军渡河而来。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把握战机。趁楚军渡河中间,出兵进攻,必定会大获全胜。

宋襄公指着大旗训斥道:“难道你没看见‘仁义’这两个字吗?寡人怎能做出这种趁人之危的行为?”

过了一会儿,公孙固又请求说:“楚军刚刚渡河,还没排兵布阵,现在去冲击敌军,他们必定会自乱阵脚。”

宋襄公责骂道:“呸!你这样贪图小利,难道就不顾万世的仁义了吗?”

公孙固无可奈何。

等楚军渡河完毕、阵势成型后,漫山遍野、人强马壮。

宋军见势,十分害怕。尚未开战气势就输了。不管宋襄公怎样击鼓号令,宋军都溃不成军。

(四)宋襄公结局:

这一战,宋襄公大腿受了重伤,在公孙固等人拼死掩护下,狼狈逃回宋国。不久,宋襄公伤势加重,不治而死。

第四部分:秦穆公的殉葬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无病无灾、寿终正寝,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包括很多英勇善战的贤臣谋士。

秦穆公死,竟用大量人才殉葬。这种残忍、落后、愚昧的殉葬制度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枉死良臣,自断基业。也有史学家提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认为这些人是自愿追随秦穆公而去。世事变迁,今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的尚义精神。

第五部分: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一)韬光养晦:

楚庄王即位时,年仅20岁。楚国大权在掌握在斗克和公子燮手里。在复杂的形势下,楚庄王韬光养晦,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三年之间,没发布过一个政令。

(二)一鸣惊人:

有识之士非常着急,大臣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这又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满羽翼;三年不鸣叫,是为了分辨忠奸。一飞必将冲天,一鸣必会惊人。请拭目以待吧。”

从此,楚庄王发愤图强,任贤用能,熄灯摘缨,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楚庄王结局: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突患重病,不治而亡。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种下黄瓜,长不出绿豆。五位霸主,性格不同,结局各异。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