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三中漂亮老师「我的高中第四部分三我在肥乡中学的学习与成长」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62更新:2022-08-22 20:08:51

(按:今天发布继续《我的高中》第四部分:三 我在肥乡中学的学习与成长。

——李延军

2022年3月16日)

我的高中(四)

——写在肥乡一中70周年校庆之际

原肥乡中学高中75班学生李延军

三 我在肥乡中学的学习与成长

与班上同学熟悉后,才知道自己的初中出身不佳。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肥乡中学初中一二班,是当年全县择优招来的尖子,乡下初中来的极少,而我就是极少数中一个暗淡无光的孤独孩子。大家三年初中接受的是全县最好的初中教育,而我初中三年真正按部就班学习只有在初三。初中前两年在赵寨中学,基本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考上高中,爹又把我送到常耳寨中学初三18班,当了个插班生。这才算是正儿八经读了一年关键的初中。没想到中考考了全公社第一名,也是那年唯一上小中专线的学生。

小学毕业时,我莫名失去了肥乡中学初中考试机会,与肥乡中学初中失之交臂。时隔三年,坐在如今的75班,除了自卑,还是有无尽的感慨!三年前,我该与大家坐在同一个考场,答着同一份卷子,跑在同一个赛道,尽管不知最终结局如何?可命运之手捉弄了我,把我无情甩出这个赛道已整整三年。我根本不知该找谁算账?当时我傻,我们一家人都傻。傻得莫名所以,傻得悄无声息!

如今我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不言怪力乱神,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们相信历史,依仗历史。仓颉造字而鬼神泣,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关云长夜读《春秋》正气侧漏,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人向往名垂青史,最大的耻辱是遗臭万年,钉在历史的绞刑架上。

刘少奇被冤枉时曾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再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做坏事,也会顾忌他是要上书的!我们民族有不中断的二十四史修史传统,就是这种历史信仰的具体体现,其中不乏大量的忠臣传、奸臣传、贰臣传等历史审判篇章。在民间,芸芸众生的朴素信仰,虽不是一神教,是个十足的世俗社会,但我们积德行善,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做了亏心缺德事,害怕半夜鬼叫门,五黄六月被龙抓!

这就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神圣彼岸价值!

我的小中专被挤,我的初中升学考试被耽误,这些鬼鬼祟祟,蝇营狗苟,虽然我不知道内情,可以瞒天过海一时,逃脱现实审判一世,但天知地知自己知,依然逃不过历史审判,道义鞭挞,良知追问,冥冥之中的半夜鬼叫门。这正是今天我要说出它的现实价值所在,也是我的历史信仰使然。

当时年幼的我,唯一能知道的是,我跟大家最大的差距就在初中那三年,起点与底气,均先天不足,但上天不忍抛弃我,又让我与大家相逢于同一条赛道,携手并进,自然不敢懈怠,只能百倍珍惜,千倍努力。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出来,我是全班第11名,感谢大家未甩我太远,却是我有生以来考的最差名次。从小学到初中我从来都是第一名,无论在哪个学校。从不服输的倔强之心,再次点燃我的自信与勇气,再接再厉,乘风破浪,期末考试我拱到了第2名,李华军同学是第1名。此后每次考试,我和华军来回拉锯,不是第二就是第一,华军考第一的时候多,直到毕业高考同样如此。

从根本上说,还是我的初中底子薄!真正的实际课堂学习时间就是一年半时间,遇到的好多老师就是个初中毕业生,很多副科都没摸过书。尤其是英语,前两年就没老师教,真正学习时间全部算起来不到两个月。滑稽的是,高中居然把我分到了英语快班。我唯恐英语掉队,格外小心,所幸坚持了下来,自始至终没掉链子。但至今我学的还是哑巴英语,听不懂,不会说,不懂音标,只会考试。即使考试也不指望听力音标能得分。

更深的感受是,到了75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校,真正的老师,真正的学生。在肥乡中学的三年里,吃住在学校,再不用惦记地里的农活儿,成了专职学生。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跑操吃饭上课,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九点之后才回宿舍睡觉。

我第一次享受到了教室亮如白昼的日光灯,书本照得雪亮;第一次遇到了静悄悄的自习课堂,再没有调皮捣蛋的同学与乱糟糟的课堂秩序;第一次见识了那么多课讲得行云流水般的老师,没有一个像我初中的那些老师照本宣科,还念得结结巴巴;我已把答案做出来了,老师还在黑板上吭吭哧哧来回反复;我嘲笑老师讲得不好,老师把我撵出课堂,五黄六月晒大太阳。逼得我偷卖家里的酒瓶子废铜烂铁,换了钱,到书店买了不少不知深浅现在才明白的各种专业书,自己瞎学……

忘不了,杜连保老师的数学课,使我第一次见识了普通话,数学课讲得像语文,肢体语言像样板戏里的李玉和,昂首挺胸,激情四射。他教我约两年半数学,除了做作业翻课本,从来没拿过课本去复习。复习的都是课堂记下的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内容。可惜杜老师只教了我近两年半,同时也当了我近两年半班主任,就调到了河北师院数学系。对杜老师一家当然是好事,但对我们那届同学应该损失不小,否则,我们那年的高考数学成绩应该会更好。杜老师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书教得太投入,太辛苦,太拼命,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57岁就得肝病离我们远去!

杜老师调走的时候,跟我们同学照了几张集体相,我一直珍藏至今。是石家庄来的一辆解放大卡车,拉走了杜老师的全部家当。曾记得那辆大卡车在路边不时按喇叭,催促杜老师一家尽快启程。来接杜老师的弟弟一直安抚司机,说,再等等吧,一家人正告别呢!杜老师虽是石家庄人,但师母是地道的肥乡人,三个孩子也生在肥乡,长在肥乡,杜老师的青春年华也都献给了肥乡百姓子弟。在此离别之际,焉能不与亲朋好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一步三回头!

那是杜老师留给我的最后记忆。多年后,再知道杜老师的消息,是他去世的噩耗!听同学说,那时杜老师刚分到新房,去世前仅进去看了一眼!至今想起来仍唏嘘不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夺我良师,一代名师就此陨落!

讲语文课的张建民老师,看上去严肃高冷,一本正经,可讲起课来声情并茂,激情飞扬,妙趣横生,让我久久沉浸于他那低沉浑厚的朗朗诵读声中,不能自拔。他的那句肥乡式普通话:“北京的马路——宽~的~嘞~~!”前面声息短促,发音标准,后面余音悠长,浓浓的一股地道肥乡腔,令我们哄堂大笑,印象颇深,成为同学们卧谈会窃议张老师的经典标签。

后来的郝千老师一身对襟古装,花白背头,一笑满脸皱纹,一口白牙,读起古文之乎者也,抑扬顿挫,一副前朝古师之风。杜重九老师除一身古师风度外,还透露着一股刚毅的军人气度。王维臣老师从来都是笑眯眯的眯缝眼,从未见他发过脾气,安静的气质中总有一种长者之风。

教物理的马桂莲老师,个子不高,天津人,不但口音特别温润,深奥的物理知识从她嘴里如音乐般娓娓飘来,婉转入耳,并且连带着各种肢体语言,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有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马老师一边推着讲台上的桌子,一边跟我们讲:“同学再看,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后来教我们的宋欣华老师,身材魁伟,花白寸发,声音洪亮,气场铿锵,感觉他就是为那些物理定律而生,散发着一种不容质疑的科学气度。

教化学的郝永泽老师,青春正盛,穿一身我从未见过的四兜中山装,留一撮小黑胡子,风流倜傥,快人快语,能把那些锅盖一样的苯环分子式讲得晶莹剔透,毫无遮拦,深深刻在我的大脑。如今,我用来抵御地沟油、苏丹红、甲醛、三聚氰胺的科学知识,鉴别甲醇、白酒、酱油醋的生产工艺学问,给爹讲解糖尿病中糖的医学常识,学习钢铁水泥,石油沥青,油漆涂料的建材基础,都是郝老师当年给我打下的坚实功底。

记得去上学那天,上午已买了火车票,晚上火车才来,中午到丛台公园闲逛,恰巧与郝老师携爱人狭路相逢。那时郝老师已离开肥乡中学很久,估计对我没什么印象,平时我也不跟老师打交道。我扭捏着上前跟他打招呼,自我介绍。那时木讷,少不更事,仅告诉他教过我化学,要去重庆上学,晚上火车。记得他说知道,肥乡就你一个重点,没说几句话就匆匆而过了。至今后悔当时不懂与郝老师多聊一会儿,以加深印象,导致以后连个感激的机会也没有。

后来接替郝老师的是马双林老师。广平人,身材高大,课讲得慢条斯理,不温不火,戴个宽边大眼镜,一脸的青春痘痕迹,是那代少有的师大毕业生老师。有时晚上还能碰见他在操场跑步,知道他爱人杨秀芝是化学实验室老师。我们做化学实验遇到过,人很漂亮,说一口温柔的普通话,也不是肥乡人,但他们夫妇把一生风华和智慧都献给了肥乡教育事业。我作为肥乡人,非常感激这些天南海北的外地老师,为肥乡带来了另一种不一样的文明之风,引领肥乡文明之先。

记得高考后到学校看分数,在路边报栏旁碰到马老师。他问我,考了多少分,报的什么学校。我告诉他分数和志愿后,没想到他脱口而出,没问题,能考上。当时我根本不信他说的,不指望第一志愿能录取,心里还嘀咕,这个老师信口开河,不动脑筋,八成是敷衍。谁知结果正如马老师所言,第一志愿就录取了。可见自己的肤浅,马老师的水有多深!后来知道马老师还当了校长,可惜得了重病,英年早逝,令我倍感伤感!

体育唐老师,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身蓝色运动服,打一手好篮球,但对我这种非体育生,从他那里学到却是一套终身受益的武术技能——长拳。马步,蹲裆,左冲拳,右冲拳,隔挡马步冲拳……至今公园散步,还时不时打两圈。今天才想起来原来是唐老师当年教我的武功!

教政治的老师,忘记姓名了,邯郸县人,习惯戴一顶黄军帽,细长脸,眉毛睫毛很突出,经常骑自行车邯郸肥乡往返。课堂上总是一副了无生气慢条斯理之态,温柔有余,刚劲不足,没有一点儿威慑力,却总能把那些抽象空洞的政治术语条分缕析,找出关键词,设计成一张张表格,一幅幅逻辑关系图,展现给我们。

记忆中还有个特别漂亮的年轻女英语老师,也想不起姓名了,但一直记着她的美丽形象,窈窕身材,长发飘飘,声音特别好听。我年龄小,懵里懵懂,感觉这么洋气的老师,跟我们就根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估计成熟一点儿同学,早已心猿意马了!老师教的是英语,却飙一口流利的北京腔,如夜莺婉转,余音绕梁。记得吴张合同学睡觉前老学这个老师说话。那时我不知道伦敦腔,现在想起来老师飚的也是一口正宗伦敦腔。好像老师是北京人,没教我们多久就不见了,可能调走了。

后来换上王美珍老师,一直到毕业。王老师的教法更为老道,她的一口秦皇岛口音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王老师一般不照本宣科,经常抱着个录音机,给我们放磁带。对我们这些满口乡土俚语孩子的听说能力提升,大有裨益。要知道当时录音机还是贵重大件稀有物件儿,谁家也没有这玩意儿。她把主要口舌放在课文及语法的深度解析上,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英语背后语言逻辑与人文背景。

昨天,在校友群看到有人发来如今的王老师照片,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去重庆上学那年,还是王老师给我找了个同伴一路同行,让第一次出远门的我少了很多顾虑,也让爹娘少了不少担忧!

教生物的吕金湘老师,无论长相还是穿戴,抑或口音,都非常本土化,原生态,就像村里的隔壁大叔,非常接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的地气。难能可贵的是,那些细胞,蛋白质,DNA,染色体,隐形显性遗传等高冷知识,居然都能用土里土气的肥乡话准确生动表达,变成我们的知识蛋白质。现在时不时全民测核酸,那时候吕老师就教给了我们什么是脱氧核糖核酸。

吕老师是杜老师调走后,接的我们班主任。也是爹的同学,但他不知道我是他同学的儿子。因为懵懂的我,不懂人情世故,私下从来没找过吕老师。我只在课堂上听他讲课,考试答他出的卷子,也偶尔路过他水塔旁边的宿舍,对他的夫人和儿女有印象。毕业至今没有一点儿吕老师的信息,不知今天他在哪里?过得怎样?

跟爹是同学的还有韩步堂老师,客串过我们几节物理。他的板书也像他的人,敦敦实实的粉笔字,有点儿向一边歪,像左手写的。他讲课的眼神感觉也一般不正视学生,老有余光飘向教室一角,歪着头就把牛顿第三定理交待得行云流水,如歌行板。

我跟韩老师也没有私交,唯一的一次私下接触是,有一年,我因参加省物理竞赛,星期天没回家拿干粮,爹来学校送干粮找不到我,就找到韩老师,委托他转交。也不知道韩老师是否还记得我,但爹一直记着韩老师的大恩。因为爹后来还借过韩老师200块钱,那时我早已毕业远走他乡多年。前几年,听爹唠叨,他一直记得还韩老师的钱,但去过好几次韩老师家,都没找见人。前几次去的是他在学校东边的家,老是锁着门,碰不上人,跟邻居打听,说去孩子家的情况多。后来再找,说他搬家了,但爹太笨,问不清新地址。后来还去老地方找,那次邻居说,别找了,他已不在了,这辈子找不到他了!

每当提起这事儿,爹娘总是泪眼婆娑,长叹这辈子还不上韩步堂的钱了,只有到阴间去还了!我安慰爹,父债子还,我操着心,如果遇到韩老师的家人,我替你还。可人海茫茫,我也庸庸碌碌,过得颠三倒四,至今也没把爹的债还上!

如今我才知道,韩老师在我毕业之后曾任一中校长,卸任后也没教学任务,没几年好像还不到退休就去世了!

“巍巍太行,滔滔滏阳,河北肥乡中学校园满春光……”(当年校歌歌词)

写到这里,心头突然冒出当年唱过的这首校歌!我们这些乡下土包子,按娘的说法,祖祖辈辈生在锅前,埋在锅后,没几个出过远门,见过世面,一望无际的肥乡旷野,见到的都是庄稼地,鸡鸣狗吠,哪里知道什么巍巍太行,滔滔滏阳?现在我突然感到,这些老师就是我们命里的巍巍太行,滔滔滏阳,校园里的春光!是这些天南海北的老师,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为我们开启了慧根,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插上了远飞的翅膀,才有了我们个人的今天,肥乡的文明市井。

肥中三年,我非常庆幸,遇到了我一生中最好的一批老师,收获了一生最大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财富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这些老师的青春芳华与高贵人格。所以我想说,我是肥乡中学这棵参天大树结的果,这只雄壮母鸡下的蛋!无论走到那里,剥开我的各色外衣,露出的全都是肥乡味道儿的核儿,北关中学颜色的黄儿!正如钱钟书所说,如果您觉得我们这些蛋好,非要找下蛋的鸡,请不要忘了肥乡中学和她的那些老师们!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