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希区柯克怎么表达悬念)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78更新:2022-08-26 12:52:06

在所有的希区柯克影片中,只有《蝴蝶梦》这部影片——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悬疑片获得了最佳奥斯卡影片奖。《蝴蝶梦》是爱情故事,虽然有悬疑的外衣,但是仍不能阻挡任何关于爱情的评价。而《眩晕》同样的以讲述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展现的却是另一个面貌。爱情似乎在这里失去了其原有的面貌……

在文章的开头——恕我直言,这是一部悬疑片。毫无疑问的,我们还没看到简介,还没看清楚电影的标签的时候我们先看到了导演的名字——希区柯克。这样无论如何再去争辩,这样的一部影片应该也先是悬疑片。人们谈起希区柯克,就会想到了悬疑剧。“悬疑、惊悚无疑是希区柯克最有兴趣表现的故事类型。导演戈达尔(Jean-Luc Godard)认为是希区柯克使惊悚片成为文学作品”。

眩晕

而要从希区柯克的所有影片中去挑选一部影片作为他的代表作,《眩晕》也许会拔得头筹。在2012年的《视于听》每十年举办一次的影史十大电影评选中,《眩晕》代替了《公民凯恩》成为获票最多的影史最伟大的电影,而后者占据这个桂冠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除此之外,本片在镜头语言,视角构造,情节讲述等方面皆有建树。“这部作品诞生于老制片厂制度行将崩塌之际,它不仅体现了‘古典好莱坞’所能提供的顶级视觉快感,而且也在精巧的情节反转机制下,把这种诱惑的威严阴暗面暴露无遗”。

在讲述或者评价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不喜欢常用的方法系统式的讲述,比如说,先讲镜头或者音乐,再或者从开头讲到结尾——这贴近着早期电影剧幕式的情节发展,即讲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我喜欢天马行空式的讲述,不拘一格,或者独具一格。

这句话可能很不好理解,因为就影片的内容来看,这是实在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中间有可能将事实,将现实发生的事情变成一场梦的因素就在于,影片的开头,当斯考蒂的全身悬挂在高楼的排水管上之时,并没有明确的镜头给出他是如何被救下来的。除此之外,当斯考蒂看到玛德琳被扔下塔楼后做的噩梦之时——注意这显然是一个恐高的噩梦。梦的延申是因为斯考蒂患了恐高症而无法救下玛德琳(即使玛德琳早已死在丈夫的手中)之后严重的病态,甚至是他得了抑郁症。这个噩梦中的景象是清晰可见的,在如同玛德琳描述的坟墓中来回地徘徊,然后不断地从高空坠落,这些发生在斯考蒂身上的事情都有,唯独没有此前导致斯考蒂患有恐高症那一次的追捕行动。而且之后的影片结尾,斯考蒂看向塔楼的底部,这样的镜头是和前面双手抓住排水沟的镜头一样的。

斯考蒂在开头向下看

斯考蒂在结尾向下看

正是这些因素的累积,导致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当斯考蒂悬挂在排水槽的向下看的时候,他进入了这个梦,而当扮演玛德琳的朱迪死去的时候,他的梦醒了……这个桥段正如电影《猫头鹰溪街事件》一样。不光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 罗宾•伍德(Robin Wood,1931-2009)知名电影评论家,就电影的开头都作出过评价。他说道:看起来,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种效果:在这部电影中他都被象征性地悬挂在万丈深渊之上。

但是就电影的悬疑本身或者《眩晕》二字,从这个方面去讲解的话,开头的一切如何安排都是合理的。而且结尾也是如此,同开头一样都是带有悬疑性质的。因为当斯考蒂和朱迪在塔楼重演当日发生之事时,我们知道朱迪因为修女的可怖失足坠落了下去,斯考蒂可怜地伸出脑袋往下看的时候,没人能够保证他不会像之前的那样再重犯“恐高症”,因此,就算这不是一场梦,也难讲后面的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斯考蒂从高空坠落的梦

那这到底是不是一场梦呢?

这部电影的整体悬疑感、惊悚感从一开始的片头就给予观众了,一开头的女性器官的特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记忆感也加深了许多。在两年后的一部影片《偷窥狂》中,开头和希区柯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女人的器官,以及导演的名字出现的位置。

《偷窥狂》导演的名字

《偷窥狂》电影的开头:一只眼睛

《眩晕》电影导演的名字

《眩晕》开头:两只眼睛

而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两个地方能够体现悬疑感。(注意这是悬疑感,而不是悬疑性质,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多的是一种铺垫,从一点一滴的地方开始营造出,可能不会轻易让人察觉到,而后者则是单纯的悬疑感觉了,从一切的感官上能营造的感觉,比如《眩晕》的音乐,反转的镜头——项链或者拍摄角度造成的迷惑感等等)第一个是位于米琪公寓的家里,米琪和斯考蒂的对话中,体现出斯考蒂此时的迷茫,不知道以后该如何营生。这时,当斯考蒂刚想出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不决想要展示自己已经不恐高了,于是他返了回来拿出一个折叠凳子,想要证明自己不恐高了。当然,他失败了。第二个是他来到他的老同学,也就是本片的真正凶手埃尔斯特的家中,就当斯考蒂不想插手这样的怪事的时候,他又犹豫了。他想了又想,也许他一开始就下定了主意,但是没能说出来,但是这种犹豫的性格,是这个故事能够发展下去的关键。在片刻之后,他答应了这件事。于是,电影的故事开始了。这个神秘的故事看起来是埃尔斯特一手导致的,但是至少朱迪的死是因为斯考蒂导致的。这样,这个故事又成了一个圆环,一个带有悬疑性质的圆环。在同是悬疑片《蝴蝶效应》中,也是这样的耦合,一个奇怪的圆环导致了事情一系列的发生,另一位悬疑大师诺兰也喜欢这样的去营造悬疑氛围,更巧合的是恐怖电影《死亡之夜》同样模糊了奇谈和梦幻的界限,而它最后的镜头重复了它刚开始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又将被再次讲述。

犹豫不决的斯考蒂,踩上折叠凳

犹豫不决的斯考蒂决定接受跟踪的“任务”

除了犹豫这个决定故事开始的因素之外,影片的悬疑感再次的展现是一组长达二十几分钟的跟踪镜头。我不知道是不是这组镜头的出现,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就,但是至少,这组镜头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在这组镜头中,有斯考蒂的第一视角镜头,也有其它视角的镜头,有拍摄跟踪者——斯考蒂这一主体神态的镜头,也有表现被跟踪的“朱迪”这一客体的镜头。这组镜头,真实的再现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角色,也充分暴露了跟踪这一“心理怪癖”的感觉。《眩晕》在表现跟踪偷窥这一视角的时候,运用了多种机位的表现,巧妙而且真实的给观众再现了跟踪的场景,让观众设身处地的能够感到“跟踪的快感”。这种感觉在当时给观影者带来的感觉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残酷”,而非观影其本身所带来的浪漫感受。因此在当时,这样疯狂的表现,是被很多影评者所诟病的。即使也有一些人支持希区柯克,但无事于补,《眩晕》在一开始的上座率以及评价都是很低的。这样的毁誉参半在两年之后,当希区柯克拍完《精神病患者》之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一位希区柯克的朋友这样说到:我对剧中人物的野兽行径如此恶心和困倦,以至于影片没结束我就离开了。

跟踪的视角

跟踪的视角

跟踪的视角

跟踪的视角

这就是希区柯克所“解构”的东西,在观影体验上,他做到了将主观的现实感受中所掺杂的浪漫情愫放大,给人们从心理上,感官现实上带来莫大的冲击。他彻底击碎了人们作为一个无聊的观影者的传统,以及长期鼓吹现实主义的常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建制。苏珊怀特这样评价《眩晕》:一个男性侵犯和视觉控制的故事,一个女性俄狄浦斯轨迹的图景,对男性之女性建构以及男性本身的解构主义之作,揭露导演、好莱坞制片厂及殖民压迫机制的作品,以及一个文本意义互相嬉戏以至于形成无限自我指涉的场域。

当然,这样严肃且认真的言论在希区柯克看来也许并不是那么的具有“权威性”。希区柯克曾经这样的对恶评如潮的言论攻击他的影片《精神病患者》发言:无论影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多么的邪恶这部作品对他而言都只是一个开玩笑的娱乐片。在某种程度上,《眩晕》只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影片,即使这部影片折射的哲理或者内含的意义是严肃的,但影片所表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凄惨的爱情悬疑故事。

人们喜欢看这样的镜头,毫无疑问的即使之前这样的镜头很少,但是人们是愿意参与到这样惊心动魄的“跟踪”当中来的。在之后,当电影行业再发展之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样的电影制作。在那个年代,形如此类的电影都是饱含争议的,这些作品可能被称之为失败的作品,但是现在,它们无论是在学术界的研究还是在批判性的文学中,都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一个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它们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属于它们的时代也到来了。

《眩晕》这部电影在当时有一个争议的地方是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全片揭示真相的时候。朱迪在告诉斯考蒂自己要打扮一下,然后支走了斯考蒂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事实的真相——原来,并没有什么鬼魂附体,这只不过是一场戏罢了。真正导致“玛德琳”死亡的是她的丈夫埃尔斯特。我们能够在这段闪回的镜头中看到当时发生的一切:当斯考蒂因为恐高症无法前往塔顶的时候,早已等候多时的埃尔斯特将玛德琳的尸体扔了下去,正好被斯考蒂从窗口中看到了,这时,埃尔斯特和朱迪躲在一边,等待着事件的结束。

闪回:朱迪回想所发生的事情

那么这一段加在这个地方到底是否合适呢? 如果要去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在没有出现这段剧情的时候,也就是前面的剧情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带有什么样色彩的剧情。而之后,当这段闪回镜头出现的时候,影片的剧情又是如何发展的。在前面的剧情中,也就是没有闪回镜头的时候,这时电影所展现的主题就是一部刑侦片,而且是带有第一视角跟踪剧情的,以及主体是位于第一地位的“悬疑刑侦片”,我们都在期待着,或者影片一定会这样的发展,正如其它悬疑片那样,如同福尔摩斯那样,一点一点发现漏洞破绽,一点一点走向最后的答案。但突然,剧中的一个角色,位于客体的角色跑了出来,宣告了一切答案。这样看来,整部剧的精神层次的色彩全然改变了,我们从一个推测故事的角度出发,最终回到了“斯考蒂”这一主体的身上,以后的剧情变成了对斯考蒂的救赎。当然,此时的斯考蒂的确是陷入了“精神质”的当中……但毫无疑问的是,后面的剧情好像并不是所谓的“悬疑片”了,影片表现的内容好像充分的展现了一种爱情的疯狂,以及疯狂之后陷入的痛苦。

在之前两人陷入疯狂的爱恋当中

斯考蒂陷入疯狂当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改造朱迪

说完了影片的整体走向,我再来说说我的看法。其实我的看法很简单:

我个人认为是合适的。这是一次别具匠心的安排,如果在这里不加说明,那么以后的剧情肯定要再加说明——和后来的《精神病患者》别无二异的安排,也许看起来就不会那么精彩了。那为何希区柯克在一开始是反对这样安排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希区柯克想要营造一种特殊的“悬疑牢笼”,不到结尾是不会将观众从悬疑的困境中释放出来的。现实和悬疑的选择,也就是这段剧情所展现的真实意义。

影片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一出跟踪的戏剧,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鬼魂附体”而叨扰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真正的故事始于斯考蒂和“朱迪”(此时假扮的玛德琳)第一次对话的时候。在影片中,有将近二十分钟的演出是没有台词的,就是在斯考蒂追踪“朱迪”的时候,而当斯考蒂跟踪“朱迪”来到一处美术馆的时候,斯考蒂叫来了一位工作人员,此时斯考蒂才开口说了这段镜头的第一句话,而此时的“朱迪”正位于镜头的远处,静坐在那里。

斯考蒂跟踪“朱迪”来到美术馆

斯考蒂和工作人员的对话

在美术馆的镜头运用也是十分的巧妙的,镜头一次打在玛德琳的头发,对应油画上面的人物的头发,然后是手中的花束。最关键的是,导演在这里将镜头拉到过一次对应油画的全景,还停留了片刻,这样我们能看到油画的全部,尤其是油画人物带着的红项链,是那么的明显。当然,此时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这样悬疑的设置的,因为我们没法确定“玛德琳”是否带着那副项链。

“朱迪”的头发,像一个漩涡吸引着斯考蒂

“朱迪”手里的花,和画中人的花

“项链”在这里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之后,又是一段跟踪的镜头,直到“朱迪”落水之后,斯考蒂把她救了上来,在斯考蒂的家中,他们有了第一次对话,也就是这一次的对话,两个人相互爱上了彼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考蒂家中,斯考蒂同“朱迪”的对话,在这些镜头中,只有很少的镜头是两人在一起出现的画面,其它大多镜头都是单人的独自对白。这样的镜头拍摄,将两人在这里阻挡了起来,将两人安置在各自的空间当中,增加了这份感情的“隔离感”。这样的安排,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为了剧情需要的安排,第二个就是斯考蒂喜欢上的“朱迪”此时毕竟还是斯考蒂老同学的妻子,两个人如此堂而皇之的恋爱是有违伦理的。而这些镜头所展现的场景建构和分离的切换样式就是表现事实上的距离感。这也是希区柯克将苏联蒙太奇的一次精妙的运用,他知道,蒙太奇的作用有很多,镜头蒙太奇:把单人镜头剪辑在一起可以表现相似性,也可以表现反差;可以表现亲密,也可以表现疏离。

为数不多的两人共同出镜的画面,据统计在这段对话中,只有5个镜头是两人一同出现的

单独出镜

单独出镜

两个人的手碰在一起,爱情的张力

之后的交谈,大多都是两人共同出镜

而在两人交谈甚欢的时候,按照常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相爱的两个人在交谈之后,尤其是如此的意趣相投的时候,应该是会发生一些亲密的接触的,也就是“爱情的张力”,这种张力在此时控制了斯考蒂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到,当斯考蒂和“朱迪”的手碰在一起的时候,两人都是陷入了这种“张力”的控制当中,但是与此同时电话响了起来——这响声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吵醒“朱迪”的电话铃声也是如此。而我们知道,电话是“幕后黑手”埃尔斯特打来的,但其实这就是导演希区柯克的安排,因此这里也能看作希区柯克的一次精心安排。

之后的故事,就是斯考蒂在“跟踪”、“刑侦”以及陷入“爱情”之间的故事了。整个剧情的安排是合理而且紧凑的。直到我们看到“玛德琳”坠落下去,不幸身亡的时候,这时,电影剧情的安排发生了转变。(在坠落之前的剧情,是“朱迪”和斯考蒂二人在一起的剧情,如果去解读它们是过于繁琐的,因此我直接跳过了)

我们跟着斯考蒂的视角看到了处于抑郁状态他的很多幻想,他身处厄尔尼餐厅看到了一个很像“玛德琳”的女子,他到了美术馆,恍惚的以为“玛德琳”又回来了,终于,他来到了街边碰到了朱迪,这个长得那么像,其实就是假扮玛德琳的人。在朱迪没有闪回,让我们知道真相之前,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长得像玛德琳的人,但是之后,我们明白了,这就是玛德琳,但是斯考蒂并不知情。斯考蒂此时陷入了疯狂的爱情之中,对爱情的怀念,对自己的自责,对玛德琳的追思,以及对此时朱迪的“假象爱情”。他仿佛一个精神病一样,对朱迪进行自己心意的改造,他把朱迪打扮得像是玛德琳一样,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对爱情的欲望和渴望。以及当斯考蒂发现了红宝石项链的时候,愤怒,对玛德琳想要复仇的一切心理占据了这个具有大男子主义男人的内心,他疯狂而且变态般拉着朱迪爬上了塔楼,这时他发现他的恐高症已经痊愈了。在塔楼上,就当我们以为朱迪和斯考蒂会在一起,再续前缘,完成这个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差错出现了,朱迪失足掉了下去。只剩下可怜的斯考蒂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斯考蒂拉着朱迪爬上塔楼

斯考蒂和朱迪发生了争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导致朱迪死亡的凶手是斯考蒂吗?在《偷窥狂》和《精神病患者》当中,凶手都是精神失常的那一方,但是本剧当中,精神失常的是我们的侦探斯考蒂,在最后的一场剧中,导致朱迪死亡的因素的复杂多样的,但是直接导致朱迪坠落下去的人是斯考蒂吗?还是由斯考蒂带来的那份亲密无间但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凄惨浪漫的爱情。对于影片的悲剧,我们到底该责怪谁呢?

正如特吕弗所说的, 他是一个“疯子”,斯考蒂在后面的剧情所表现的一举一动是令人害怕的,这不光表现在他疯狂的拉着朱迪爬上塔楼的剧情,还表现在他改造朱迪,把她妄图变成一个死去的人“玛德琳”的剧情,在原著中,表述的是带有“恋尸癖”一般的个体思想,在电影中,希区柯克将其弱化了,但是我们还是能察觉并体会到斯考蒂这种疯狂的心思。在影片的结尾,《眩晕》并不像经典影片那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影片的结局是遗憾的,充满不可思议的味道。在影片的最终,斯考蒂成功克服了恐高症,这部分展现了他对男性权力的重新掌控,但他还是失去了女人。用罗宾伍德的话来说:“喜悦和悲剧融合在一起。”

但是,那是伍德1959年对《眩晕》做分析时的租后一句话,那时,他对斯考蒂和他的浪漫渴望抱有同情心,他说:“与好莱坞电影通常给予人物相比,玛德琳……象征的是更深层次的、更为实质的欲望达成:在这(她貌似的自杀)之前,她所代表的正是我们对超越日常现实的某些东西的渴望,这正是人类天性的基本特征。”而他1989年的文章则对这种浪漫主义以及斯考蒂的浪漫幻想做了批判:这一退化(到婴儿阶段的)现象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浪漫爱恋”这一现象,它总是寻求完美的男女结合,并总是把爱恋的对象建构成理想化的幻想人物:这是“完美男女结合”的必要条件,并否认了他人和外在于他的存在。《眩晕》无与伦比地将这一退化现象戏剧化了:我无从找到另外一部电影能像它这般残酷地分析男性欲望的根基,并暴露它的运作机制。

事实上,最后部分融合了两种叙事,一方面是浪漫情节的叙事,试图追回失落爱情的欲望驱动。另一方面则是妄想狂故事的叙事,试图揭开阴谋的欲望驱动。这两种叙事都迎来了它们各自最为强烈的结局:爱情被重新追回了;和经典黑色电影一样,阴谋被揭穿了,凶手也得了应有的惩罚。将这两者的结合,结局就诞生了。爱情的萌发生于凶手的死亡。矛盾但是又是现实的重现。

结语:《眩晕》的出现,为我们讨论电影时对情节的处理,以及安排形如此类电影时对感情的爆发节点控制这些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以及节奏上的判断。诞生于新老电影工业节点的《眩晕》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也是一直被视为希区柯克最个人化的作品,希区柯克对此片的付出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当然,其他人员的付出也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伟大影片制作人的努力,给我们以及世界电影带来了一部永不衰落的伟大影片。

(整体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走向,其中很多专业的话语是借用了查尔斯巴尔的《VERTIGO》这本书,还有其它的一些文章作为参考。)

影片的大体内容是已经讲完了的,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一说。其实这也是我一直迷惑的地方,直到那天看到了真正的原因。那就是在斯考蒂第一次跟踪“朱迪”来到位于街边旅馆的时候,为什么“朱迪”会凭空消失呢?当时我看完这部影片时,确实非常不解,这个地方说不通啊,后来知道了,原来这里没能体现的是旅馆的老板娘早已被埃尔斯特收买了。(这一点在剧本中就是这样描述的)。

除了这点之外,还有影片的插曲可以一说。在2012上映的一部影片《艺术家》这部影片荣获了奥斯卡奖,在《艺术家》这部影片中,结尾前20分钟左右,响起来同是伯纳德赫尔曼这一配乐天才的创作《爱情场景》,这一曲子曾在《眩晕》中出现。有两种说法颇为流行,一种是导演单纯的对希区柯克的致敬:希区柯克本人十分推崇默片,而《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讲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的转变;第二种说法,就是这是一种拙劣的投机取巧行为,是一种“炒作”行为。朱迪的饰演者金诺瓦克就这样说过:我感觉我的身体——至少我的作品——被这部作品侵犯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