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萧元启为什么黑化「琅琊榜生于皇族长于黑暗萧元启黑化造反源于不甘和贪婪」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00更新:2022-08-11 19:51:38

命运是永不停歇的齿轮,转动之时,无人能够真正的掌控。

所以,从来没有人,可以预知命运的齿轮,会在何时减速,又会在何时加速,而世人也总会有自己的悲哀和无奈。

就像每日的夕阳西下,仍有落日余晖,迎接黑暗的前一秒,仍有光亮与希望,可有的人,却仿佛自出生开始,那一片天地,便是乌云蔽日的。

都说幸福是需要提醒的,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悲苦的生活之中,寻得出路,完成逆袭的。

生来便背负着污名,走在一条,注定悲苦,并且无比艰难的路之上,从来没有人提醒过萧元启,什么时候可以获得,该如何去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

年幼之时,失去了父亲,年少之时,目睹母亲惨死,不择手段争来了军功,却还是留不住妻子。

萧元启的人生,真的是不停的在面对失去,所以从一开始,他便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与其他的皇族是不同的。

徒有其名,空有其实的小侯爷之名,不能给他带来任何荣耀,而那偌大的莱阳王府,也不过是金陵城中的一个笑话而已。

皇权争斗,利欲熏心,在这场博弈之中,有太多的受害者,萧元启不是最可怜的那个,却终究还是活成了一个失败者,走上了父亲的旧路。

梅长苏带着林家满门被灭之仇,以及七万赤焰军的怨魂,背负着冤屈,于地狱之中归来,以麒麟才子之名,怀揣赤子之心,搅弄朝堂,只为拨乱反正,揭露惊天阴谋,还大梁以清明。

萧庭生尚未出生,父王便蒙冤而死,家人惨遭迫害屠戮,身为皇室血脉,沦落为掖幽庭之中,最卑贱的奴隶,却仍能成长为大梁的中流砥柱,一生沙场驰骋,保家卫国。

萧平章身为罪人之后,被抚养于长林王府,曾因身世遭到质疑,也因身份受尽伤害,却依然长成了一副铮铮铁骨,成为受人尊敬的长林世子。

而萧元启明明出身高贵,却活成了金陵城的笑柄,父亲谋逆,母亲恶毒,先后离他而去,在本应张杨明媚的年纪,生生的压抑着自己的个性,低调孤独的生存。

同样面临极致的痛苦,与悲苦不堪的遭遇,梅长苏有琅琊阁鼎力相助,身边高手云集,萧庭生得遇良师教导,又蒙先帝恩养,萧平章被长林王府收留,得慈父教养,可萧元启什么都没有。

身为先帝嫡孙,本应家世显赫,却因有一个谋逆不忠的父王,被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母亲因失去夫君,而整日怨怼,憎恨皇室,憎恨长林王府,三观不正,又智商不高,受人利用,却浑然不知,最终自食恶果。

令萧元启幼时丧父,年少丧母,母族的舅舅,本应是亲人,却不但是杀母仇人,还对他一再逼迫,令他退无可退。

就算是于黑暗中行事,心里也该有光才对,而萧庭生,就是萧元启的光。

曾经,萧庭生用一句,一个人本性若善,纵然是烈狱归来,其赤子之心亦可永生不死,便震撼和动摇了萧元启的心。

然而,因为他的谋划,却终究还是间接的,害得老王爷突然离世,也令他没能彻底挽救萧元启,也没能将他从悬崖边拽回来。

当隐忍许久的怨恨与不甘,再也承受不住黑暗的侵蚀,当积攒已久的怒气被彻底激发,当白月光一般的老王爷萧庭生凄惨离世,萧元启便再也控制不住内心了。

可即便他费尽心机,伤害了那么多人,还令挚爱的姑娘,绝望自尽,却依然没能逆天改命,终究失败收场。

命运之路,从来都是坎坷与风雨并存的,无论是皇族宗亲,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的,度过一生。

生于功勋王爵之家,流有皇族贵胄血脉,却依然改变不了悲催的人生,是命运对萧元启,开得最大的玩笑。

都说稚子无辜,可他还是因为父亲所犯之错,成为了出身皇族,却低人一等的笑话。

哪怕承袭爵位,哪怕被人称呼为小侯爷,却还是成为了,金陵城中,最若有若无的存在。

背负的枷锁,令他的成长经历,十分压抑,母亲的郁郁寡欢,被他日日看在眼里,也令他那本该是年少张扬的模样,生生的被折磨成了沉默寡言的样子。

即便体内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明明有能力,有才华,可萧元启却无法与任何王孙公子们,相提并论。

母亲整日告诫他,比不得长林王府家的公子们的话,就如同尖锐的针尖一样,直直的扎进了他的心。

这一出生便注定的悲剧人生,终究还是令萧元启,一步步走入歧途,这场黑化之路,令他一无所有,也再无退路。

野心是会遗传的,但萧元启拥有了与父亲相同的野心,可拥有着的人生,却是比他的父亲莱阳王,更加可悲。

莱阳王是先帝萧景琰的嫡次子,与当今的圣上,皆为先皇后柳氏所出。

嫡长子既是嫡出,又是长子,并且性情温和,善良仁厚,所以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而嫡次子则被封为莱阳王,纵然他与皇位无缘,却因身份显赫,也必定会前途无量,可他终究还是因为野心膨胀,走上了歧途。

太子体弱多病,被萧景琰带在身边作为储君培养,而莱阳王则在长林军内历练。

东海进献了两名郡主,和亲大梁,她们不但是东海贵女,更是琅琊榜第一高手,墨淄侯的亲妹妹。

萧景琰将这两姐妹,赐给了太子和莱阳王,姐姐成为了莱阳王妃,妹妹嫁进了太子府。

太子成婚多年,既有首辅大人荀白水的胞妹为太子妃,又有东海贵女为妾,却始终无所出。

而莱阳王妃,在嫁给莱阳王没有多久,便怀上了孩子,十月怀胎,产下了一个儿子,便是萧元启。

萧元启不但是先帝萧景琰的嫡孙,且是第一个孙子,所以,若不是莱阳王走了歪路,萧元启本该是受尽宠爱的。

莱阳王能力出众,又屡立军功,曾几何时,他也很受先帝萧景琰的依仗,可他自恃为嫡出,又先诞下皇孙,日益不满那体弱的兄长占据东宫,迫切的想要取而代之。

整个大梁江山,与小小的莱阳王封地相比,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而欲望,一旦膨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便会令人迷失本心,皇家之中,父子,兄弟之情,在权力地位面前,本就淡薄,所以莱阳王终究走上了不归路。

人心是经不起试探的,路原是与萧庭生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一起被救出掖幽庭,一起拜师于梅长苏,一起在长林军中,共生死,经患难。

可这么深的感情,却还是经不起莱阳王的撺掇,重金诱惑,要职承诺,终究还是打动了路原的心。

谋反夺嫡,是一件大事,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来招兵买马,因此,莱阳王伙同路原,一起在长林军中,搞起了贪污腐败之事。

贪污就像是堤坝上的蚁穴,腐蚀根基,纵是千里之堤,都会因此而坍塌,崩溃。

因莱阳王贪污了军队物资补给,令长林军在打仗之时,差点因物资不足,而打了败仗。

那场战争打得十分惨烈,路原和萧庭生的兄弟林深,也在打仗之时,受了重伤,不治而死。

若非长林军英勇,最终力挽狂澜,艰难的赢了这场仗,那么边境必将失守,而大梁江山则会因此遭到祸及。

这场仗打得蹊跷,所以令萧庭生起了疑心,而路原意外害死了自己的兄弟,也惶恐不安,内心煎熬,最终,留下了人证与无证,并向萧庭生坦白了罪责,写下了认罪书。

之后,路原和自己的夫人,选择自杀以向长林军枉死的怨魂谢罪,留下独子被萧庭生收养,成为了长林王府的长子萧平章。

莱阳王包藏祸心,害得长林军损失惨重,萧庭生按照路原提供的证据,彻查了此事,得知真相的先帝萧景琰,十分震怒,下令赐死了莱阳王,但对外却是宣称,莱阳王是得病而死。

莱阳王死后,不能葬入皇陵,没有牌位,不得供奉祭拜,就连封地也被收回去了。

这样的下场,仅用一个犯错不得先帝喜爱的理由,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虽然外人不知真相,却也明白,莱阳王府只剩下一个空壳而已了。

莱阳夫人与幼子萧元启,在萧庭生和太子的求情之下,得以被宽宥,继续生活在莱阳王府之中。

爵位,俸禄,依然都在,然而没有封地,没有实权,不受重视的莱阳王府,在金陵城中,却还是彻底成为了一个笑话。

莱阳夫人深知夫君死因,却不能说出真相,所以他一直对儿子萧元启说,莱阳王府要低调到,最好让金陵城的人,再也想不起来才好。

明明是莱阳王野心膨胀,拿错了主意,走了歪路,可莱阳夫人,却还是将满腔怨恨和仇恨,都归咎于皇室和长林王府。

多年以来,纵然莱阳夫人带着儿子,低调度日,可心中的愤恨,却没有消减半分。

后来,先帝驾崩,太子继位,莱阳夫人的妹妹成为了淑妃,十分受宠。

姐妹二人同时嫁入大梁,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却是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极度不平衡之下,莱阳夫人的心,早已经扭曲了。

但若不是荀皇后挑拨离间,也许莱阳夫人,并不会朝自己的亲妹妹,痛下杀手。

莱阳夫人的智商不高,似乎一直都在受人利用,她想要报复长林王府的心思,被宫中天师濮阳缨发现。

在他的引导之下,将荀皇后赐给长林王府世子妃蒙浅雪的妆盒掉包,换成了于底层放置东海朱胶的妆盒。

东海朱胶是大寒之物,极损女子躯体,女子经常接触,会导致不孕,而莱阳夫人的计划,便是要让长林王府绝嗣。

濮阳缨本是夜秦国人,年幼之时,与弟弟一起被送入夜秦国的护卫组织,夜凌宫中学习,成为了夜凌死士的候选人之一。

然而,在最终的考试之中,他却被夜凌掌尊测出性格有缺陷,因此没能留下,但他的弟弟,却顺利晋级。

濮阳缨性格偏执,再加上母亲在他患病之时,选择将唯一的药物,留给了弟弟,而产生了怨恨,变得更加偏激,幸运的活了下来之后,便成为了冷血无情,还有些变态的人。

当年,夜秦国突发瘟疫,死伤惨重,夜秦国向大梁求助,可大梁为了保护本国百姓,不受瘟疫感染,而派长林军封锁了边境,没能帮助夜秦国。

夜秦国因这场瘟疫,导致灭国,夜凌掌尊在临死之际,将掌尊之位,传给了濮阳缨的弟弟,并告诉他,夜秦灭国,与他人无由,不要心怀怨恨,更不要迁怒于大梁。

可濮阳缨却执着的认为,是大梁和长林王府害得夜秦国覆灭,所以,当他得知弟弟打算遵循掌尊之命,不打算报仇之时,便出手杀死了弟弟。

他与弟弟长得一模一样,所以,轻而易举的取代了弟弟,成为了夜凌宫的掌尊,带着生还的夜凌子,潜伏大梁十数年,就是为了挑起长林王府与皇室的矛盾,报灭国之仇。

濮阳缨一步步走入了大梁皇宫,得到了荀皇后的信任,稳坐天师之位,一步步的推动复仇大计。

无论是荀皇后,还是莱阳夫人,都是棋子,并且都是智商不高,极好摆弄的棋子。

莱阳夫人调包妆盒之事,却意外的,被已经怀有身孕的淑妃得知,她不忍姐姐犯错,也不忍长林王府的世子妃,因此不得生育,便要求姐姐,只要将妆盒换回,就为其隐瞒此事。

荀皇后身边的宫女,也是濮阳缨安排的夜凌子,她将此事汇报给了荀皇后,荀皇后将计就计,挑拨莱阳夫人与淑妃之间的关系。

她告诉莱阳夫人,淑妃已经在自己这里,告发了她,引得莱阳夫人十分愤怒。

正巧那段时间,她正在有孕的淑妃身边,日日伺候,便在淑妃生产之际,在药汤中下了毒,令淑妃一尸两命。

淑妃死后,莱阳夫人便再无需想办法,将蒙浅雪的妆盒换回来了,自此,她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在莱阳王府之中,安分守己的生活。

莱阳夫人日日礼佛,可心中的仇怨却与日俱增,为了发泄怒气,她做出了一个梁帝的布偶,日日施以诅咒之术。

而萧元启,则在母亲的身边,过着压抑的生活,本是活泼贪玩的年纪,可他却有着十分安静的性子。

从小到大,他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那份自卑,甚至印刻进了骨子里。

长林王府的小公子萧平旌,与萧元启年纪相仿,并且从来不像其他的贵族公子那般,瞧不起他。

而作为萧元启皇伯父的长林王萧庭生,更是从未将萧元启,与其父所犯之事,关联在一起。

可以说,萧元启在成长的历程之中,唯有长林王府的人,是真心待他好的。

但是,即便如此,莱阳夫人对长林王府的恨意,却始终没有消减,并且也要求儿子,不要与长林王府的公子们来往。

萧平章在大梁边境打仗之时,因缺少补给和援军,所以长林军死伤惨重,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死守甘州,誓死不退。

而中书令宋浮,明明是司职军资调度补给,却见长林王萧庭生,只凭借直觉推测,便令梁帝赐下兵符,为长林军增援,担忧长林军势力过大,便故意推迟运送不羁,却没想到,押送物资的船竟然沉了。

若不是萧庭生及时率兵赶到,萧平章可能已经战死沙场了,这场景,竟是与当年莱阳王贪污之时,造成的影响十分相似。

只是当年牺牲的,是萧庭生的兄弟,而如今,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却是他的儿子。

因为调查沉船之事,令外出游玩的萧元启也被卷入其中,他因此与萧平旌一起探查此事,却没想到,自此,他的人生,便开始偏离轨道了。

围捕杀手段桐舟的时候,萧元启第一次杀了人,他不安,恐惧,却也将心中的郁闷,宣泄了出去,当他在杀人之时,露出那番狰狞的表情之时,似乎早已预示,他的反叛人生。

济风堂黎老堂主的徒弟林奚,在为萧平章疗伤之时,意外发现蒙浅雪的妆盒内藏有东海朱胶。

萧平章与蒙浅雪成亲七年,未有子嗣,蒙浅雪因此承受的痛苦,皆源于此,于是,萧平章亲自调查此案,并揪出了莱阳夫人,还意外查到了淑妃之死的真相。

此时,东海派使臣来到大梁,墨淄侯也在使臣之列,他来到大梁,却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妹妹,给另外一个妹妹报仇。

濮阳缨与墨淄侯联手,逼死了莱阳夫人,让她写下了认罪书,陷害蒙浅雪,害死淑妃,甚至以巫蛊之术,诅咒梁帝。

原本,莱阳王府便已经是若有若无了,令萧元启有才华有能力,始终不得施展,如今母亲又犯下大错,不但令他在年幼丧父之后,又失去了唯一的亲生母亲。

明明这一切,都与萧元启无关,可这人生的苦难却一样都没有放过他。

出身高贵,却人生坎坷,背负父母之仇,与皇室和长林王府都有渊源,这样的萧元启,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濮阳缨和墨淄侯的棋子首选。

莱阳夫人为了保护儿子一命,才受墨淄侯的胁迫自尽,但临死之前,见到濮阳缨,她便明白了,自己的仇恨,是白白为他人所利用了。

所以,为了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沦为墨淄侯和濮阳缨的棋子,她偷偷给萧元启留下了一封写明真相的信,然而,这封信,并没能挽救萧元启的黑化之路。

濮阳缨研制瘟疫,令太子重病,诓骗荀皇后,以散布瘟疫,用百姓献祭,挽救太子的方式,造成了一场死伤无数的大难。

然而瘟疫被林奚及时发现,济风堂努力研制出了治疗瘟疫的药方,制止了这场灾难的蔓延。

濮阳缨也因事情败露,提前逃出了宫去,却还是兴风作浪,害得萧平旌中毒,令萧平章为救弟弟也身中剧毒,最终战死沙场。

后来,萧元启在抓住濮阳缨之后,不甘受其威胁,亲手将他杀死,那一刻,他便不再是过去的萧元启了。

为了历练成长,萧元启跟随萧平旌,一起赶往边关,加入了长林军。

明知墨淄侯是害死母亲的凶手,萧元启却还是叫了他一声舅舅,并跟随他学习武功剑术。

从军两年,过去那个软弱的少年,一去不复返,归来的,只有想要主宰自己命运,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让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能力的萧元启。

萧平旌值守边关,萧元启回到金陵之时,他日日来到长林王府,给老王爷萧庭生请安。

虽说是讨教军务,可实际上,萧庭生却一直都在开解萧元启的心结,他知道萧元启在意什么,所以才会对他说:

凡我皇室子弟,从最初的启蒙开始,到后来自行建牙开府,其间念的书,学的道理,其实都差不太多。

可最终的结果,却总是龙生九子,品行各异,所以先帝和我,从来都不看重所谓的父子一定相袭。

你父母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影响你的境遇,相信什么,看重什么,想做什么样的人,唯有自己才能把握。

每一次,萧元启面对萧庭生,似乎总是会动摇自己的决心,原本,在他看来,境遇冷暖,自然会影响人的性情,性情若是变了,本心就会改变。

可萧庭生却以先帝为例,先帝没有成为太子之时,遭受冷遇,被放逐,却没有改变初心。

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所以他深知,若一个人,觉得这世态炎凉,那一定是因为,他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地狱。

而若是一个人,本性善良,那么即便是从烈狱归来,其赤子之心,亦可永生不死。

当年的梅长苏是这样,先帝是这样,他自己也是这样,所以一直以来,他都相信,萧元启也可以这样。

只是,萧元启的身边,将他引入正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比如当年,他突然发现,莱阳王府中,工作多年的老管家,竟然都是夜秦国的夜凌子。

震惊与失望,瞬间爆发,令他直接下手,杀死了相处多年,且刚刚还亲自下水,帮他捞玉佩的管家。

双手的血腥,一旦沾染得足够多,便也无所顾忌了,所以,纵然心中动摇,可他却还是与首辅荀白水合作,利用他忌惮长林王府,保护登基不久的幼主之心,陷害长林军有不臣之心。

也许他没有想到,会因此令老王爷萧庭生的病情加重,为护佑萧平旌,于朝堂之上,舌战群臣,最终口吐鲜血,油尽灯枯而亡。

即便是老王爷死了,可荀白水依然不依不饶,让小皇帝萧元时下令,裁撤长林军的番号,夺了长林王府的兵权。

老王爷死了,带走了萧元启最后的善良,萧平旌远离朝堂之后,他便开始着手事实计划。

与墨淄侯合作,打了一场假仗,得了封赏,王位,还将一见钟情的荀家姑娘,给娶回了家。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心一旦被染黑,便回不来了,萧元启野心越来越膨胀,手段越来越残忍。

当荀白水受萧平旌的提示,开始怀疑萧元启的时候,萧元启便派人刺杀了荀白水,丝毫不在乎,荀白水是他妻子的亲人。

墨淄侯的手下戚夫人,帮助萧元启刺杀了荀白水,可最终,却被他关入木箱之中,活活烧死。

萧元启的妻子,因发现他的真面目,伤心欲绝之下,连孩子都失去了,最终在萧元启起兵谋反,杀入皇宫之后,自杀而死。

努力了那么久,明明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了,可最爱的姑娘,却还是没能留住,但萧元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占据皇宫,逼死太后,囚禁皇帝,萧元启离问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萧平旌凭借一块长林军的废令,集齐十万大军,入金陵城护驾,最终还是瓦解了他的阴谋。

萧元启提出与萧平旌单打独斗,他自以为练就了绝世剑法,却因没练到家,只是刺中了萧平旌的赤焰手环,反而萧平旌刺伤,因此战败,被小皇帝赐死了。

莱阳王府两代人,皆走上了歪路,萧元启的悲剧人生,始于父亲的欲望,终于自己的欲望。

方向选错了,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萧元启为改变命运,而做的努力挣扎,终究是徒劳无功。

电视剧《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萧元启,是最终的BOSS,却也是一个悲情之人。

生于皇族,却从未得到过公平的待遇,一点点积累的憎恨与不甘,野心与欲望,毁了他的一生。

萧元启唯一的白月光,便是长林王萧庭生,可长林王府的悲惨结局,却又与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萧庭生一直都想让萧元启明白,纵然疲惫不堪,纵然遍体鳞伤,也要拥有善良温柔的灵魂,可萧元启却始终在那条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母亲的死没能警醒他,爱妻的死,令他伤心绝望,却已经回不了头了。

事实上从一开始,萧元启只不过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可他的身边,却尽是利用他,伤害他,胁迫他之人,若他能够在长林王府长大,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可人生没有如果,被一步步逼入绝境,又因仇恨而生出了无穷的欲望,想要改变人生,却只换来了悲催的终局。

执迷于权力,不甘于命运的萧元启,从一无所有开始,又从一无所有结束。

《琅琊榜》在炼狱中成长,赤子之心不灭,萧庭生是永远的长林王

《琅琊榜》算计了莅阳的谢玉,是世人眼中的恶人,却唯独爱她如命

《琅琊榜》直面失去挚爱之痛,不负长林王府,蒙浅雪亦是乱世英雄

《伪装者》大姐把偏爱给了明台,把温柔给了明诚,却把命给了明楼

《伪装者》本应专心搞事业的汪曼春,却在一声声大嫂里迷失了自我

《上阳赋》讲的是哪个朝代?王儇背后的琅琊王氏有多厉害?

《上阳赋》讲的是南北朝时,南朝的故事。至于琅琊王氏有多厉害?这么说吧,它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第一世家。

《上阳赋》是根据寐语者的一部架空小说《帝王业》改编的。所谓架空小说,是指虚构或半虚构时间、人物、背景的小说。从《上阳赋》剧中的服饰道具,以及王、谢等世家的权力博弈来看,很显然,该剧是半虚构的历史小说,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具体是南朝的哪一朝?纠结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作者之所以选择将历史架空,就是为了挣脱准确地描述历史背景带来的束缚,换取创作的自由。

因此,关于题主的问题,达文将重点放在后面那个:王儇背后的琅琊王氏有多厉害?

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有多厉害?——权力最巅峰的时候,连皇帝都怕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公认的第一名门望族。王氏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说,周灵王的太子,因为总是喜欢提意见,惹怒了周灵王,被贬为了庶人,他的子孙,被老百姓称为“王家”。久而久之,这个“王家”的家族后人,就将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到了西汉时期,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王氏传到了第二十二代,家族中出了一个叫王吉的人,在汉宣帝时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官至九卿。后来,王吉的儿子做了御史大夫,孙子王崇更是官至大司空,都在三公之列。

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因为王氏家族所在地为琅琊郡(今山东地区),所以人称“琅琊王氏”。从王吉开始,到隋朝初期,琅琊王氏几乎世代为官。

有人统计过《二十四史》,从两汉至明清,这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其中,“琅琊王氏”在东晋一朝达到了鼎盛,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就是指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马,指的是晋元帝司马睿。意思是,东晋的天下,王家与司马家共享。

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司马家才是东晋的皇族,为啥要和王家共享天下呢?

其实,司马氏也不想跟别的家族分享天下,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东晋时期,虽然,司马氏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无论是军队、财政、行政上,都是门阀士族们说了算。而各大门阀士族中,哪家势力最大呢?无疑是“琅琊王氏”,无论是军队还是朝政,实际上说了算的,还是王敦、王导两兄弟。

“琅琊王氏”的厉害,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太兴四年(321年),早就对“王与马,共天下”有所不满的司马睿,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开始重用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亲信,并逐渐疏远王导。

王敦对晋元帝的这个举动极为不满,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

于是,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

有意思的是,王敦一路杀到建康(今南京,东晋的都城)城下,竟然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王敦到了建康城下,守将竟然主动打开城门,迎王敦进城“清君侧”。

由此,我们不仅看出了“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更看出了东晋司马氏对门阀政治有多么的无奈,这种无奈简直是另人绝望。刘隗、刁协二人出身寒门,司马睿重用二人,就是侵犯了所有门阀世家的利益,所以,他们不惜得罪皇帝,也要联合起来清除二人。

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司马睿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只能弃车保帅。最后,刁协被杀,刘隗北上投奔了后赵。王敦也很识趣,没有为难司马睿和群臣,重新退回到武昌驻守边防。

没过多久,晋元帝司马睿就在郁闷之中病倒,最后,于年底病逝。“琅琊王氏”权势滔天,连晋元帝司马睿都无可奈何地郁闷死了,你说厉不厉害?

琅琊王氏凭什么,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达文归纳下来,“琅琊王氏”的成功,凭借两点重要因素:祖训家风,和时代的机遇。

先来说,“琅琊王氏”的祖训家风。

“琅琊王氏”,发迹于王吉祖孙三代,但是,让其真正成为门阀世家的,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的第二十八代的一个叫王祥的后人。

说起,王祥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他的一些有名的事迹,你肯定听说过。

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卧冰求鲤”的典故:话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王祥的继母(注意,是继母)说想吃鱼,于是,王祥就去河边捉鱼。然而,由于当时的气温太低,河面结起了厚厚的冰,很难下水捉鱼。王祥想尽各种办法,也没能破冰,于是,他就脱了自己的衣服,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将冰面融化。或许,是王祥的行动感动了上天,忽然,冰面裂开,从裂缝中跳出两条鲤鱼。乡亲们纷纷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顺感动的上天。

很显然,这个故事是经过夸张的加工的,别说鱼会不会自己跳出来,就说王祥想用体温融化冰,我们用自己真实的经验可以想象,恐怕他非但融化不了冰,能不能活着回家都很难说。

但是,抛开这个故事夸张的描写,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下,王祥为啥会有这样的故事?

首先,王祥真的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实际上,王祥还有个“孝感后母”的故事更有名,说是一次,王祥的后母朱氏曾经暗自想杀害他,恰好碰上王祥夜里起床小解,只空砍得被子。不久,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想杀自己,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朱氏见状深受震撼,从此幡然悔悟,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他。

如果王祥不是个孝子,就不会有“孝感后母”,为继母“卧冰求鲤”的传说。

其实,王祥的孝子故事流传甚广,背后是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意识形态所推动的。在儒家的伦理秩序中,孝的地位数一数二。在汉代的《孝经》中,“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又将对皇帝的忠和孝联系了起来。

在儒家的意识形态中,皇帝是天下人的父,对皇帝的忠诚就是尽孝。相应的,在家里,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汉代的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

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在琅琊郡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以至于有人请他出来做官。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王祥被徐州刺史吕虔看中,聘请他做了别驾,这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权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

王祥的有口皆碑的政绩,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到了魏末,他甚至做到了司空的高位。王祥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声望。因此,不管政权是否更替,皇帝是姓曹还是司马,都得认“琅琊王氏”这块招牌,只要这块招牌不砸,它就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士族力量。

除去为家族奠定了“道德声望”之外,王祥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作为祖训家风的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它被后人概括为八个字:“与时推迁,平流进取。

”所谓“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的大势,特别是要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所谓“平流进取”,就是做人、做事,要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看看“琅琊王氏”的人是怎么做的,你就明白了。

先说王祥本人。话说,在王祥八十岁那年,已经加了九锡,距离篡位只差一步的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皇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面对改朝换代,王祥既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王祥不偏不倚,保持了中立。

为啥王祥会这样做?因为,王祥是道德模范,这个时候,他越是摆出中立的清高姿态,司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来为自己服务。

在司马炎想要利用他的声望,封他为公爵的时候,王祥没有拒绝。不过,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马氏的亲信,并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调从事,还请求退休,司马炎开始不同意,但是,在王祥的一再请示下,终于批准了他。退休三年以后,王祥就去世了。王祥为后世子孙以身作则,留下了“与时推迁,平流进取”这样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这在忠烈人士看来,或许存在一些道德瑕疵,但这也和当时开始形成的门阀政治时代背景有关: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声望,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

王祥留下的策略,是在士族政治中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唯一法门。

王祥之后的王氏子孙,凭借着“与时推迁,平流进取”的法门将琅琊王氏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到了王导那里,他借助时代的机遇,让“琅琊王氏”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琅琊王氏”抓住了什么时代机遇呢?

这得从西晋时期著名的八王之乱说起。话说,在经历了曹丕篡汉,自己又篡了魏之后,晋武帝司马炎担心自己建立的晋朝被其他士族给篡了,所以,他就复古学起了周天子,大封司马氏子弟为诸侯王。

其实,他也是没办法,从东汉开始,到他建立的西晋,士族政治已经形成了。所谓“士族”,就是拥有显赫地位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普遍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世代为官,二是拥有很高的道德声望。他必须分封司马氏的族人,用以抗衡其他士族。

像三国时期的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东吴的孙家,都是士族。曹操,虽然出身低一些,但从他开始,他们曹家也可以说是个士族。司马家更不必说,也是一个大士族。

在东汉时期,士族势力虽然强大,但还不足以威胁皇权。但,到了魏晋时期,士族们的势力已经壮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了。曹魏篡汉,司马篡魏,本质上都是几家大的士族联合起来,去拥立新的皇帝。

司马炎篡魏成功后,从士族政治的受益者,开始了对士族政治的恐惧。所以,他才搞起了分封制。

显然,司马炎忘记了,当初西汉分封的各路刘姓王爷是怎么作乱的。果然,在司马炎去世以后,由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商不在线,朝政被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把持。她联合外地诸侯王,打击政治对手,这鼓舞了诸侯王的野心,于是发生了八王之乱。

诸侯王们互相残杀,西晋乱了七年,导致了西晋皇权的衰落。

虽然,八王之乱使得司马皇室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对于“琅邪王氏”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他们“与时推迁”,从中捞到了不少的好处,将“琅琊王氏”的名望推向了历史之巅。

最终,八王之乱,被东海王司马越终结。而后,“琅琊王氏”中一位叫王衍的人,他劝说独揽朝政大权的司马越,派琅邪王司马睿去镇守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这个王衍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他的弟弟王敦和王导,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历史上很有名。而王导在私下里和司马睿的关系很好,就跟随司马睿到了江南,帮助司马睿在这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当时,司马睿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实力,而且王导比他大九岁,拥有更为丰富的政治阅历。因此,司马睿在政事上就很仪仗王导的出谋划策,甚至说是依赖。

王导来到江南,也开始琢磨,如何在江南地区把司马睿扶植起来,成为自己手中的王牌。

从东汉时期起,江南这块地方的士族势力就已经很强大了,司马睿要想在江南站稳脚跟,就必须取得士族的支持。王导深谙此道,于是,他费尽心思,想出了一条妙计。

当时,正逢传统的三月三日“上巳节”,照例,建业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要出城去郊外踏青。王导觉得,这是一次为司马睿“做广告”的好机会。于是,他就与王敦商议,导演了一出“琅琊王招贤纳士”的好戏。

王导不愧是“王导”,三月三这天春光明媚,一切都被王导算计好了,计划按部就班。司马睿坐轿子出行,王导、王敦以及他们提前邀请的其他名流们,纷纷谦恭地跟在后面。这一行人器宇不凡,声势浩大,引来了众人围观。

本来,江南的世家大族对这个新来的琅琊王不怎么感冒,但他们在人群中观望,他们看到王导、王敦这样的人物也对司马睿如此拥戴,顿时肃然起敬,纷纷路边下拜。王导知道,为司马睿增加“曝光”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就要趁热打铁,笼络人心了。于是,他就代表司马睿,逐个去拜访江南士族,邀请他们出来做官。为此,王导甚至还学习了当时北方士大夫看不上的吴语(五胡乱华以前,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北强南弱)。

王导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江南大部分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都表态,愿意出山,与司马睿合作。就这样,司马睿成功在江南地区扎下根来,为其能成为永嘉之乱后,晋朝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础。王导也在这场政治交易中收获了很高的名望,被人们称为“江左夷吾”。

“江左”就是建业一带,“夷吾”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司马睿也将王导称为“仲父”,这是当年齐桓公对管仲的称呼。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在晋朝宗室与“琅琊王氏”为首的南北大族拥戴下,司马睿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

晋朝“衣冠南渡”,作为司马睿的首功之臣,王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东晋的首任丞相,王敦则拜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镇守武昌。

一天,司马睿在上朝时,竟然当着朝廷百官,邀请王导与他同座金銮宝座。你说,这是司马睿感激王导的举动吧,这不无道理,确实是“琅琊王氏”将其“扶上”皇位的。当然,你也可以将司马睿此举,理解为对王导的一种试探。

面对司马睿这样的举动,王导怎么做的呢?

王导没有忘记祖先王祥为“琅琊王氏”后人们,留下的那八个字祖训——“与时推迁,平流进取”,他仍然保持了谦虚低调的家族门风。王导诚惶诚恐地说:“我乃微末之人,怎能与太阳同辉!”

其实,不管王导如何回答,这件事情都意味着,门阀政治的时代正式开始了。“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的权势名利到达了历史巅峰。

结语

在东晋时期,士族政治开始转向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今天,几家大士族可以用力你司马睿为皇帝,明天,他们也可以拥立另外一个人作皇帝。皇帝,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追求利益的招牌。士族,从皇帝治理国家的工具,已经演变成,反过来将皇帝变为工具的门阀。

司马睿去世后,司马绍继位,王敦又发动二次叛乱,企图篡位。这样一来,王敦不仅于司马氏所不容,还得罪了很多士族。王导无奈之下,为保住“琅琊王氏”,只得表态与王敦划清界限,大义灭亲。

虽然,在王敦的叛乱被平息后,王导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结束了,坚决推辞不接受。

为什么呢?

因为,之前“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司马睿如此尊重,亦或是如此忌惮“琅琊王氏”,根本的原因是,士族的势力太大了,已经成为了门阀。以“琅琊王氏”为例,不仅丞相王导在朝中权势熏天,其兄长王敦,更是手握重兵,把控着东晋的军权,更不必说王氏子孙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以及通过婚姻与“琅琊王氏”缔结姻亲的其他士族。

现在,王敦死了,东晋的军权旁落,没有了军权的加持,“琅琊王氏”的势力锐减。说白了,东晋时期,不管是皇权也好,门阀也罢,是谁得了军权,谁说了算。

因此,士族操控军权——“士族专兵”,是门阀政治的一个重要基础。到了东晋后期,一支武装力量打破了这种局面,这就是“北府兵”。

“北府兵”是东晋名将谢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防备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南下。这支军队驻扎在京口,京口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东晋时期,京口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被称为“北府兵”。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谢玄率领这支军队,以少胜多打赢的。

东晋后期,士族门阀的子弟大多养尊处优,沉迷于艺术啊,玄学啊。慢慢的,军权就旁落于平民子弟的手中,于是,刘裕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从刘宋开始,皇权政治开始回归,“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士族开始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