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中国人为何都钟情于大团圆式结局」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04更新:2022-09-03 11:45:43

中国的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因其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符合民众情感和道德期许的主题思想被后人不断演绎。四大南戏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为何广受好评的剧作都是大团圆式结局呢?

《荆钗记》写了一个“贫贱夫妻不相忘”的故事:钱玉莲拒绝富家子弟孙汝权的求婚嫁给了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高中状元,又被当朝宰相看上,想让女儿嫁给他。王毅然拒绝,因此得罪了宰相,便被派到荒僻之地任职,并不许他回家探亲。王只能写一封家书寄回去说明情况。但不巧这封信先落到了孙汝权手里,此时的孙汝权对钱玉莲依然贼心不死,于是偷偷把家书为“休书”,让玉莲知道王十朋已经入赘相府,还劝她改嫁。玉莲始终不相信夫君负心,又无法应对继母的逼婚,于是跳江以明志,幸得另一官员钱载搭救,并助她去寻找王十朋。而王十朋这边得知了妻子跳江的消息,悲痛欲绝,誓不再娶。五年后,在钱载的帮助下,二人重逢。

《白兔记》写了一个忍辱负重但苦尽甘来的故事:刘知远幼年经历坎坷,潦倒困苦之际被李大公相救,并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大公死后,李三娘的哥嫂对刘知远夫妻百般嫌弃和折磨,后来,刘知远告别三娘,去分州投军。丈夫走后不久,李三娘就怀孕了,但依然遭到哥嫂的刁难和折磨,没日没夜地干活。后来,李三娘在操劳中产下一子,又为哥嫂不容。哥嫂把孩子抛入河池中,但被好心人救起,好心人同情李三娘,主动提出将咬脐郎送到刘知远处。

十五年后的一日,李三娘依旧在井边打水,突然遇到一位追逐白兔而来的年轻士兵,士兵说他奉父亲之命回想寻找生母,李三娘认出了这就是当年被送走的亲生儿子。之后,夫妻相认,一家人团圆。

《拜月亭记》描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蒋世隆和王瑞兰这对年轻人在战乱中相识、相知、相爱,却被瑞兰父亲王镇以“门不当户不对”拆散。他们分隔两地,受尽相思之苦,后来蒋世隆发奋苦读高中文状元,两人得以团圆、结婚。

《杀狗记》描写的是一个“亲小人,远贤弟”的故事:孙华听信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的挑拨,将亲兄弟孙荣赶出家门。数次劝谏无果后,孙华的妻子杨月真为使丈夫辨明亲疏,杀狗设局,终于让孙华看清了柳、胡二人的真面目,与兄弟孙荣和好。

四大南戏虽然情节各异,但结局都是圆满的,这种“大团圆”结局在在中国文学戏剧作品中并不少见,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因为现实生活总是不够圆满、如意的,但在虚构的作品里可以实现。

为什么中国人大都钟情于大团圆式的结局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天”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收成的状况。因此,对于先民来说,天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和神明所在。而先民认为“天圆地方”,故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崇尚与追求。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离不开对圆的理解和追求。道家追求圆融浑化的道的境界,佛家亦借“圆智”“圆根”“圆成”等来构想和追求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在四大南戏中,王十朋被逼赘、遭贬、不能回家探亲;钱玉莲又是被小人欺骗,又是被逼婚投江。刘知远则是不断被骂作“刘穷”,被刁难和苛待,不得已投了军,苦命的三娘亦是在家受尽折磨。《拜月亭》中的苦难主要是以战乱为大背景,使得一对母女与一对兄妹失散,而成就了世隆与瑞兰的姻缘,但两人却又因身份悬殊遭拆散。而孙华听信他人挑拨,亦将自己的亲兄弟苏荣陷入苦境。但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剧作家往往笔锋一转,由悲转喜、化缺为圆,让兄弟重归于好,也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可否认,这样的处理方式,推促了中国文学影视艺术对“大团圆”结局的追求。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古代戏曲小说,尤其是取材于民间的戏曲小说作品,之所以能一直保持着舞台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便是它们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

了大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理想。

总而言之,崇尚团圆的意识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剧作家的创作和普通观众的审美倾向,在“四大南戏”中集中反映了出来。无论再经历多少年,它仍会存在于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里,从而诉诸笔头……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