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最终结局(妙玉为什么在瓜洲流落风尘)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8更新:2022-08-11 21:02:59

妙玉的结局真的陷入了风尘吗?答案藏在原著第41回的脂批中

文萧梦

妙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场的次数不多,却留下了很多的未解之谜,她与秦可卿一样,成为金陵十二钗中谜比较多的女子。特别是她的去向之谜,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好奇,其实脂砚斋早已在第41回中,借妙玉一个看似招黑的坏习惯,揭开了妙玉的去向之谜。

图片摘自百度

那么妙玉的结局真的陷入了风尘吗?答案藏在原著第41回的脂批中。

一、脂批点出妙玉陷入风尘。

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藏】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从这段话后面的批语可以看出,原本洁癖的妙玉,他日在瓜州渡口屈从红颜,陷入风尘,真是哀哉。刘姥姥吃过的茶杯,有些古怪洁癖的妙玉嫌脏不想要了,宝玉觉得有些可惜,就从妙玉手里求了来,送给刘姥姥拿回去度日。

图片摘自百度

正是这个细节,为妙玉招黑,让读者误认为妙玉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女子。读者甚至认为如果这个茶杯只是贾母用了,或许妙玉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是贫苦的婆子刘姥姥用了,妙玉才嫌弃的不要了。事实上,脂砚斋借妙玉这个洁癖招黑的坏习惯,揭开了妙玉的去向之谜。

图片摘自百度

在上面那段引用的批语中,脂砚斋用了“过洁世同嫌”来为妙玉的洁癖洗白,大意就是妙玉正是因为自己的洁癖,才嫌弃刘姥姥用过的茶杯,而不是嫌贫爱富。至于脂批中的瓜州渡口,应该就是妙玉陷入风尘之地。

87版红楼梦也曾把刘姥姥寻找被卖入烟花巷的巧姐安排在了瓜州渡口,可见这个地方绝对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脂砚斋随口一说的,应该正是妙玉陷入风尘之地。

图片摘自百度

关于妙玉的去向之谜,或者换句话来说关于妙玉的结局,应该是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妙玉受牵连被卖入烟花之地,陷入风尘之中。这个结局除了这段脂批中的脂批点明外,还可以从妙玉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可以考证。

二、判词点出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结局。

妙玉的判词中,很明确的点出了妙玉最终的结局是“终陷污泥中”,可见,妙玉在贾府抄家之后,受牵连被卖到瓜州渡口的妓院,也算是陷入污泥之中,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对洁癖的妙玉来说,应该是生不如死,所以脂批中才说“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从妙玉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吃茶,还有妙玉与黛玉谈论诗歌时用“我们”这个两个字,还有亲自下拜帖恭贺宝玉的生日,妙玉的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身在空门,心在尘世。即便是有人写文否认妙玉对宝玉的那种懵懂的喜欢,但从共用一个茶杯来看,这个嫌疑还是有的。

图片摘自百度

这也解释了判词中写的那句“云空未必空”,也就是身在空门的妙玉,心里未必空,心还在尘世,所以与黛玉谈论诗歌才用“我们”闺阁,妙玉并未把自己放在出家人的行列,这与惜春的出家不同,惜春是自愿出家,妙玉是无奈出家。

图片摘自百度

正是因为如此,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带发出家修行,让多少王孙公子感叹无缘。但后来,贾府被抄家之后,孤傲洁癖的妙玉在得不到权势的容忍之后,被卖到风尘之地,也是解释的通的。只是连一杯茶水都嫌弃脏的妙玉,会在那样的风尘之地卖笑出卖自己为生吗?可以想象,妙玉的结局不像巧姐,有个恩人刘姥姥赎出了她,妙玉的结局应该是不愿过这种肮脏的生活,而选择了死亡,这也是应了判词中的那句“欲洁何曾洁”。

图片摘自百度

三、红楼梦曲点出妙玉“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曲中再次点出了妙玉最终沦落风尘的结局,特别是哪句“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更是明确了妙玉被卖入妓院沦落风尘的事实。

原本就是因为“为权势所不容”才投身到京城寻求安静的妙玉,最终在贾府被抄家后,因她名声在外,貌美如仙,她所居住的栊翠庵在贾府被抄后,恐怕也住不成了,若是到了贾府的家庙馒头庵,那就是掉进了深渊,以静虚和贾芹的手段,妙玉就难逃一劫,会被当做礼物或者他们攀附权贵的见面礼送给当权派。这样妙玉就落入了权势之手,再次为权势所不容。这次妙玉就没有那么幸运可以走开,她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古玩珍宝,与她一起落入了权势的手中,最终她在被强权玩弄不从之后,被卖入风尘中。

图片摘自百度

可怜“无瑕白玉遭泥陷”,这样一个洁癖的女子,却去了那样一个肮脏之地,可以想象妙玉最后的日子应该是生不如死。

可见,妙玉最终的结局应该如脂批,还有判词和红楼梦曲中所写的那样沦落风尘。

(此文为萧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妙玉的师傅明明算出妙玉的结局很悲惨,为什么还不让妙玉回原籍?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赞一个。这个问题,深入地讲,它涉及的是佛教的因缘观。也是红楼梦开篇所秉持的宗旨“夙孽偿清好收场”。

看原文:

(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这是贾府欲请妙玉来的时候,文本内一段关于妙玉的简介。

这段简介包涵的内容比较深广。

可以分为两点来看。

第一:从小说文本内容来看,这里已经交代清楚了,妙玉最终的结局。

文本第一回:

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神瑛侍者以及绛珠仙子,要下凡来了劫尘缘,引得一干风流孽鬼也全部下凡而来,妙玉身为十二钗之一,自然也是其中一个。

宝玉,黛玉,宝钗等一干人皆聚集在贾府,妙玉若是要了结尘缘,肯定是要在留在此处,不然,没有了这些人,就没有了因缘,妙玉要去与谁了结尘缘呢?

所以,这是妙玉要留下来的第一点原因。

第二:这一段,涉及佛教的因缘观。再度暗承了红楼梦开篇时的宗旨“夙孽偿清好收场”的观点。

读者提问,妙玉的师父既然算出妙玉有劫难,却为什么不叫她避开,反而叫她留在此间,承受这个劫难呢?

这个问题设计佛教的“因缘果报”之论。

举例说明:

《出三藏记集传》里面记载,古时的安息国,有一位叫做安世高的大师。名清。他是今天的伊朗国的太子 。

曾来我国洛阳二十余年。他所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

这位安息国太子,禀性聪敏仁慈,勤奋好学,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理、医药、异术,都很精通,还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甚至与之对话。

但是,安世高在他的父安息国王去世之后,便看破红尘,立志休行。

安世高出家后,修行非常精进,并且悟性奇高,来中国洛阳后很快通晓华语。

从这本书内记载安世高一个奇传来看,安世高已然证得宿命通了。作为一个有修行的高僧,他首先肯定是顺承佛教的因缘观的,深谙欠债需偿还的道理。而这也与红楼梦开篇的宗旨:“夙孽偿清好收场"暗相契合。

我们可以来参考一下安世高这个奇传的案例:

千里跋涉偿宿债

《出三藏记集传》里面记载,安世高的前身也是一位修行人。

他刚到广州时,正是寇贼作乱的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说:“真逮到你了”。

安世高的前身,微笑着说:“我过去生亏欠你一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来偿还宿债”。

于是,安世高的前身说完以后,引颈以待,没有一丝一毫恐惧的样子。那位少年挥动快刀,也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地杀了安世高的前身。

当时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没有不被吓得心惊肉跳的。

安世高前身的神识,去到安息国投生为安息国的太子,也就后一世的安世高。

从安世高这个安息国的高僧,轮回还债的故事来看,都是在强调佛教的因缘观念。

强调凡事皆有因果,强调有债必偿。

而红楼梦里面,女主角黛玉的“还泪”之说,也应证了红楼梦作者,自身也是认同佛教的这个因缘观念。

佛教讲:“即使千百劫,所做业不亡”。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属于你的因缘果报,你需要自己去了结。属于你的债,你一定要自己去偿还。

只修到业净情空,你才可以成就圣道。妙玉既然入了空门,她的师父自然是要以佛家的观点,来为她指点她未来的方向。这就是妙玉的师父,不叫她离开的第二个原因。总结: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它只是涉略了佛教的知识,而不是专讲佛教文化的书籍。更不能因此而说明,红楼梦作者,已经明了佛法的真实相。这里涉猎佛教的文化与观念,也不过是红楼梦作者,借佛教的因缘果报的观念来描写这部小说而已。婉转描述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一段悲惨的经历遭遇而已。

但是,也仅仅只是这寥寥几笔,倒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作者确实有过修行的经历。

不然,一般的佛学爱好者,或者佛教文化研究者,也设计不出这些“内行”的情节来。而这里也可以看出妙玉的师父,确实是有道的修行人,她是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她才会叫妙玉留下,了她自己的果报。这就是妙玉的师父,为什么明明知道妙玉,后来会遭劫难,却不叫她避开的原因。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