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从睡虎地秦简出发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秦帝国兴亡史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80更新:2022-09-03 21:58:02

1975年,考古人员在湖北云梦县的一座秦代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竹简,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睡虎地秦简”。

墓主人名字叫“喜”,是秦代的一位基层官吏,他酷爱律令,以至于死后随葬的物品,没有贵重的青铜金银器皿,取而代之的是数以千计、写满法律条文的竹简。

根据考古复原图,喜入葬时,他的头颈下方、身体两侧、脚部、腹部,都堆满了竹简。喜对于法律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我们透过这些千年前的竹简,也得以一窥秦朝律令体系。

然而,纵有先进和完善的律令制度,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后仅仅15年后,还是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02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秦朝:前承周制,后启汉唐

在历史学领域,素有“汉承秦制”之说,西汉初期直到汉武帝时期,对秦代制度多有沿袭和参考,《史记》中也有“(汉)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更改”的记载。

以“徭戍”制度为例,秦制之下,徭戍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月为单位的常态性“徭戍”,二是非常态的“发徭”“兴徭”。西汉时期,两者均被“常态化”,期间出现过“三更”“岁更”“月更”等制度调整,“服徭”的内容,除了戍边之外,还包括运输、修河治水等活动。到了唐代,则逐渐演变为以岁更为特点的“镇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诗中写:“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秦朝有许多的制度上的创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往往概括性地描述为“统一文字,实行郡县制、军功授爵制等”。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这些“新”制度都延续了“旧制度”的某些特征。

在郡县制度上,一来,“郡县制”并非秦之首创,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已经设立了“县”,还派遣了专门的官员“县公”。

二来,“裂土实封”的制度在秦依然存在,诸如“右庶长”等军功爵,可以获得授田封邑,并且能够传到子孙辈。《商君书》中,有“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也就是说,爵位到了五大夫者,不仅拥有税邑,还可以招募“客”,即私臣。

军功授爵制,乍看之下,给了平民一条通往上流阶层的有力通道,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存在着诸多的限制。

根据《秦砖》中所整理的史料记载,战场上杀俘的平民士兵,其所能赐予的最高爵位只有三级,还有一个上限:不得超过五大夫爵。而且一旦做到了屯长、百将等职位,连在战场上“砍头”的资格都没有了,更遑论以军功加官进爵。即便上升空间有限,还是有人甘愿为此冒险,甚至出现过“杀同袍”冒充敌人的荒唐事件。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王侯将相之后,大将、贵胄和他们的亲信,即使没有上阵杀敌,依然有更多的机会跻身贵族阶层,获得高官厚禄。因此,秦朝从本质上而言,仍是一个注重血统与身份的贵族社会。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许正是对这一社会规则的控诉。

03 秦制的根基:数目字管理下的“经营资源化”

承前启后的秦制,在具体的制度细节上,有大量的律令条文作为保障。

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著名的“秦律十八种”,涵盖了《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置吏律》《军爵律》等共18个类目的摘录。秦朝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役赋税等都被纳入到严密的律令体系之中。

在具体的地方管理中,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形成了一个层叠交错的管理网络。 根据里耶秦简中“课”目的相关记载,秦朝对民间的田地、人口、牲畜等条目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以“仓课志”类目为例,其中就包括了畜彘鸡狗产子课、畜彘鸡狗死亡课、徒隶死亡课、作务产子课、徒隶行徭课、畜雁死亡课、畜雁产子课等7个子类目。

每一“课”的数据,都要进行逐级的统计、汇总,形成固定格式的文书,一层层上报至中央。各层级的官员会有“课”和“程两类”考核指标,相应的也会有各种奖惩措施,在《厩苑律》中,就记载有关于牛“生产”和“死亡”的指标。

刘三解在《秦砖》中,将秦始皇时期从下至上的“上计”制度,形容为一个拥有上千家分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而皇帝本人则是这个大公司的总经营者。

在某种程度上,秦朝已经具备了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的“数目字管理”之雏形。但是,这时的“数目字管理”存在着显著的缺陷。

第一,系统的数目字管理的基础在于货币化程度。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秦朝的大量经济数据难以货币化,不同的计量单位、税基等混杂其中,造成了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量,管理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其实,即使到了明代,根据黄仁宇在《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的观点,财政上的数目字管理仍然亟待完善。在明代,受到财政职权集中制度的影响,物资、商品、人力、官员薪俸等的统计口径,既有白银、铜钱等货币化指标,也有许多项目仍采用基础统计单位。混乱的统计数据,成为导致明朝财政管理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第二,下沉到乡、里这样的基层部门,在加强对地方控制力的同时,更核心的诉求是为了实现“资源化”。换句话说,在秦制之下,无论是人,还是家畜,都被视为一个个“生产经营性资源”,要最大限度榨取其价值,成为统治者攫取利益的筹码。

第三,在秦朝的财政制度设计中,以君主为代表的“公共”领域与平民的“私人”领域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秦始皇个人的奉养,完全依靠民间的“输血”。阿房宫的奢靡迤、骊山皇陵的浩大工程,其背后更是无数民众的血泪,《阿房宫赋》中,就直指“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汉书》中写秦末时,“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04 结语:制度上的“自毁”特征,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秦亡的伏笔

历史学家李开元曾经提出过一个“三重历史世界”的概念。其中,第一历史指的是原原本本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第二世界的历史是以考古发现为代表的史料,第三世界的历史则是史书,是经过加工后的历史。从第一重到第三重,其可得性逐渐上升,但真实度则呈下降趋势。在历史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是结合史料、史书等,尽可能地接近第一历史。

《秦砖》作为一本秦史研究著作,没有拘泥于固有的结论和思维定式,而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海量的史籍和考古发现中,逐渐带我们走近秦帝国这一古老的庞然大物,将纷繁复杂的秦制,分解为一块块“事实”的秦砖。

在这些有关、屯戍、赋税、经商、民众生活、身份等级等制度的剖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秦制所隐含的“自毁”特征,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秦朝覆亡的伏笔。

刘三解提出,秦制的自我毁灭倾向,主要体现在秦制中,“纸上的君主”和“纸上的官僚组织”两项元素是固定的,其他的全部要资源化。随着秦始皇的统治走向尾声,基层官吏由于不堪重负走向反叛的边缘,作为基础“生产经营性资源”的黔首们纷纷揭竿而起,看似设计精巧的秦制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这时,秦的覆亡,就成了无法逃避的宿命。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