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赵烈文预感清朝的危亡「一场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对话预言清朝结局时间和方式」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38更新:2022-09-04 00:29:48

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祼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余云:“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这就是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中记载的1867年和曾国藩对话内容,预示着清王朝结束的时间和方式。然而这本200万字的传奇日记被后代以300元售出,几经辗转,才能公布于世,后人才能感慨前人的眼光。

作为儒生博览群书肯定,以史为鉴必是常事,遍观210年的西汉,195年的东汉,60年的三国,155年的晋朝,37年的隋朝,289年的唐朝,319年的宋朝,98年的元朝和276年的明朝,深知封建王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来就是天下大势。只是现在的中央集权没有倒塌,没有瓦解,但是是迟早得事情。

或许深知清朝衰颓的曾国藩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曾国藩在妄想着偏安一隅或许像南宋和东晋那样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屹立不倒。因为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然而赵烈文直接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也就是说最后还是会灭亡。

努尔哈赤是平定辽东之乱,镇守辽东二十二年,让辽东各部闻风而逃的明朝大将李成梁的养子,就相当于土皇帝的侯爷,也是因为这个关系获得了“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的特权,得以获得大量粮草装备武器成为发家源头,比起后来十三副盔甲起兵,七大恨造反更贴近实际。不然也不会说出:“昔我父被大明误杀,与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送还尸首,坐受左都督敕书,续封龙虎将军大敕一道,每年给银八百两,汝父亦被大明所杀,其尸骸汝得收取否?”

再说就是烂透的大明朝加上天灾人祸,导致李自成的揭竿而起采取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式,以利用阶级矛盾,喊出“均田免赋”口号吸引百姓百万之众,占据西安,直面北京。当时有三种方案可以夺取明朝政权,先攻河北后去北京;先占南京,截断漕运,再北伐;先定关中,后经山西攻击北京。当时三军并立外有清军,内有明军。以后世的眼光来说农民军采取第二种方案,先攻南京,这样明军将处于清军和大顺军的夹击状态,从而徐徐图之,鹿死谁手尚不可知。可是李自成选择了第三种,虽然结果很好,节节胜利,但是入京没多久的李自成就处于夹击状态,明王朝的残余势力的攻击,正面有吴三桂和清军的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吴三桂开始做了一个决定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这个时候农民军猝不及防就没了,清朝定都北京,真的是给别人做袈裟。后来的南明更是一滩烂泥,曾经的大顺军变成南明军队,曾经的明军变成清军主力,马士英与左良玉的内部权力的斗争,左良玉的叛变,孙可望降清,透露南明军力部署吴三桂带兵攻入云南,一道道划在了南明十八年的天空中,明朝陨落。可以说是明朝一手缔造了这样的结果。

1644年的时候,清军坚持着:“有抗拒者不加屠戮,不屠人民,不焚烧庐舍,不掠财物。”对于汉朝官员采取“急行征聘,先收人望”有功者加官进爵,无功保持原位;对于士绅财产不侵犯;基本上整个华北都投降了清朝比起明军杜氏李建泰人人喊打的局面好了多少,那一年大局未定,李自成还在,崇祯还活着。

所有百姓心中都有一个太平梦,当皇帝谁当都是一样,可是好景不长。1644年年底,李自成放弃陕西和江北四镇,左良玉节节败退,大明大顺丧失了与清军对抗的本事。那一年清军獠牙开始出现,先是圈地,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内所有皆其有也;后来残酷的逃人法,导致直隶水灾,万人逃难无人敢救助收留;接着就是剃头令,万民皆反,这不是亡国问题,而是亡天下,甚至无数的孤僻文人以“大明遗民”自居,开始了”甲申之后,悠悠忽忽,既不能寻生,也不能觅死“的隐居山中的生活。哪怕南明灭亡,李来享四部依旧占据茅麓山之中,直至弹尽粮绝,全家自尽而死。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造成了无数亡灵游荡。顺治年间的迁界禁海,从山东到广东都变得空荡荡的,清朝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清朝急于修改《明史》宣布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但是赵烈文直接否定了这个观点。“康乾盛世”的“善”无法抵消早期创业太易导致诛戮太重的“恶”,德行不能改变无道,善恶不能抵消,一直否定清朝的正统性。

再言就是观察形势,先不说鸦片战争之后,日渐衰颓的清王朝,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内部三权分化;后续的太平天国起义,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义之机入侵新疆,陕甘回变,内忧外患,风云变化。再看奕訢小有志向会被慈禧的威断搞得缩手缩尾,更是看到大清的错误所在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哪怕后期进行的洋务运动更集中再技术上,政治上毫无改变。赵烈文虽然未进朝堂但是似乎预知了人物形象,他知道大清朝的用人制度必将走向无人可用,用人皆无的淘汰制度,无法触及根本伤害本身。44年之后,清朝走向结局,那个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军阀割据的时局,或许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大局观,一种哲学素养,在历史层面上讨论属于自己的看法,在形式中捉摸历史的格局,这些人都不会成为中兴之人,也不会做出改变,守成或许可以,一旦放弃权力绝不是可以做到的。赵烈文似乎洞悉了这一点,或许说每一个权贵谁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岌岌可危的清朝就是一个病弱的巨人,要断自己手臂博得一线生存,还是安安稳稳的荣华富贵到死,很难选择,也做不出选择,或许这也是预见也不能改变的悲哀,知道也不能博得生机的可能,所以他们都没没有看见结局,一旦知道那是何等悲伤。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