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是仁义之君吗「刘备是仁义之君三国中这4位老实人品行都甩他十条街」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58更新:2022-09-04 02:24:53

三国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年代,但三国乱世之所以比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更有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还有一些厚道人,在乱世之中秉持道德操守,而汉末的豪族社会和尚未十分恶化的政治生态,也给了道德操守以难得的空间,这给三国时代增添了不少人味。本文从文学和人性的角度着眼,在正史之外也涉及了一些《演义》的成分,与单纯讲史的文章略有不同。

三国纷争,尔虞我诈,不过这里面还真有几位厚道人,虽然这几位厚道人最后的结局都不怎么样,但他们是三国时代独特的魅力所在,下面来一一说说:

感恩念旧的一代文豪

1

蔡邕,字伯喈,严格地说,他不能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死的时候,三国的历史才刚刚拉开大幕。他主要生活在东汉末年,所以《后汉书》有他的传记,《三国志》里面没有。

在史书的记载中,蔡邕这个人极其孝顺,老母病重,卧床三年。他衣不解带,在床前照顾。有的记载说他为了照顾有病的母亲,连续七十天没睡觉。

这肯定是夸张,七天不睡觉这人就完了,而且睡觉这个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饭你可以不吃,水你可以不喝,但困急眼了,不由自主地就会睡着。所以七十天不睡是不可能的,但睡不好是肯定的。

在专业领域,蔡邕几乎是全才。文学方面,他是词赋名家,代表作为《述行赋》。蔡邕就领衔对六经进行了校订,然后把校订完的标准本刻在石碑上,做为所有读书人的范本,这个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蔡邕在音乐方面还有造诣。

蔡邕知遇焦尾琴

说蔡邕厚道,主要是他对待董卓的态度。

本来作为士人阶层的一员,蔡邕也对董卓不感冒。但董卓当政之后,为了提高自己这个集团的层次,必须找一些有名望的人加入到自己管理的朝廷中来。他就看蔡邕好,刀架脖子逼着他出来做官。

蔡邕一看这个情况,也就不太欣然地接受了。毕竟不是让你打爹骂娘,也不是让你数典忘祖,当汉奸什么的,就是出来当个官,没必要拿性命对抗。

结果一出来当官,董卓对蔡邕还非常之好,很尊重这位蔡先生,待遇方面没的说,蔡邕说的话在董卓这儿也管用,董卓听他的。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蔡邕也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后来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弃尸在长安城的街头,蔡邕的厚道就表现出来了。

本来董卓这会儿就是马路边的痰盂人人啐,大伙避之唯恐不及。这会儿关系近的都紧着往外择,就蔡邕往前面凑,本来瞧不上董卓,但毕竟董卓对自己不错,人都死了,他总觉得应该表示一下。没人送他,他觉得应该送这最后一段路。

《三国演义》里写蔡邕抚尸痛哭,这一哭把王允哭急了,无论如何要杀了他。其实他的动机就是“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这就是厚道人,记得别人对他的好,然而在那个非此即彼,必须划清界限的氛围当中,他的厚道不被允许,在那样严苛的环境当中,厚道人没什么好下场。

《后汉书》的记载更惨,其实蔡邕就是在谈到董卓的时候叹了口气,流露出点惋惜的意思,王允就翻次了,把他下大牢,最后蔡邕死在大牢里了。您看了吗?稍微厚道一点就不行。

帝王家少有的慈父

2

说刘表是厚道人可能很多人会有不同意见。《三国志》给刘表的评价是“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之所以有这个评价,是由一件事上来。

当时袁绍和曹操就要开战,两边都拉刘表,能不能站对了队,这个关系到以后的生存问题。刘表就找人商量,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这俩人跟他说,让他站曹操这边。他呢,还是犹豫不决,就让韩嵩往曹操那儿去一趟,实地考察一番。

韩嵩去了一趟,回来之后一个劲儿地在刘表面前夸曹操好,让刘表一定投靠曹操这边,而且让他把自己儿子送到许都当人质,用这样的方式给曹操表忠心。

他这热情过度,倒让刘表不踏实了,“这老小子是不是受了曹操的好处,回来忽悠我来了,还让我把儿子送出去。”于是大怒,要杀了韩嵩。

不过他审问跟韩嵩一块去的这些人,发现韩嵩真没收什么好处,这才留韩嵩一条命。当然,对韩嵩身边人的审问好像出了人命了,《三国志》里面用了“考杀”这个词。

关于刘表要杀韩嵩这个事,在《三国演义》里基本没动,就是省去了审问的情节,直接是蒯良一劝,刘表就作罢了。

这件事让人感觉刘表确实是没有多少胸襟的。不过我要说一句,心眼小和为人厚道并不矛盾。

曹操心胸宽,一点儿不厚道,厚道他早就死了。刘表不是个糊涂人,平定荆州的过程当中,也很能听取意见,而且善于从不同意见当中选取正确的来执行。但韩嵩这里他怎么就犯了气迷心了呢,我个人理解,韩嵩这里提到了“遣子入质”,这句话让刘表窜了。

这就要说到刘表这个人厚道了,看过历史的您都知道,送儿子到别的国家或者割据政权当人质的做法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从春秋就开始了,主要是为了表示两家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决心。

经营南方乐土的刘表

其实都知道这是扯淡,一旦有利益冲突,两家能够立刻翻脸开打,儿子能回来就回来,回不来就不要了。一般当头儿的老婆都多,确保了儿子的产量不会太低,死一个两个的也不心疼。而且送去的儿子一般都是不受待见的,就算是还受宠的,该舍也能舍。

对于政治家来说,如果利益需要,爹妈老婆孩子,除了自己,没有不能舍出去的,这也是专zhi体制下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但刘表好像在这方面差着了,我感觉他是一个把亲情看得比较重的人。这里面我说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刘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刘表进行了艺术加工,丰富了他这方面的性格。

在《三国志》里面,刘表和袁绍一样,都是爱自己的小儿子,态度很坚定。到了《三国演义》里就不一样了,罗贯中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定位。

袁绍还一样,大儿子二儿子都派出去了,就留小儿子袁尚在身边,态度很坚决。刘表就不一样了,他两个儿子都爱,难以下决心,所以我说他看重亲情,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

他跟刘备喝酒聊天,想起这俩儿子,他是“潸然泪下”。刘备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

您看,在一众心狠手黑的同行当中,刘表显得有些优柔寡断,但作为一个真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这个表现太正常了,这也是政治家里难得的厚道,尽管这种厚道对政治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对他儿子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三国志》里是刘表主动把大儿子派到江夏,《三国演义》里刘表厚道重亲情的代价是大儿子随时处在被后娘暗算的危险当中,还是大公子刘琦最后积极自救,“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得到诸葛亮的指点,这才出镇江夏避祸。

《三国演义》中,刘表对朋友也够意思。他和孙家是世仇,因为孙坚死他手里了,孙坚死的时候,他的大将黄祖也被黄盖抓去了。孙策提出来用黄祖换孙坚的尸首,刘表立刻答应了。

这时候蒯良给他出主意,让他趁那边乱成一锅粥的机会,突然袭击,把江东的军队来个连锅端。刘表说不行啊,黄祖还在人家那边呐,咱们偷袭,他死定了。蒯良说死就死吧,死个黄祖拿下江东,这账您算不过来啊,便宜大大地。刘表说我跟黄祖是至交好友,我怎么忍心让他死呢,还是用孙坚的尸首换回了黄祖,放过了一举消灭孙家的好机会。

毛宗岗先生批“死孙坚换活黄祖,人道刘表便宜,我道刘表不便宜。黄祖十倍,不敌孙坚一人;孙坚之死,犹胜黄祖之生。”

毛先生是完全站在利益交换角度,很冷血地进行计算的。而刘表考虑的不是这个,他首先要的是自己的朋友,重的是感情,超过了对得失的计算,这就是厚道人。

坚持有限战争的高贵灵魂

3

《三国演义》里面提到刘璋,首先在脑海里出现的两个字是“暗弱”,就是没什么本事,这倒没错,不过他这个厚道也是真的。

《三国演义》里对刘璋的描写和《三国志》没有他大的出入,估计一是罗贯中先生对这样的角色也没有深度加工,为其设计情节的热情;二是刘璋的性格在《三国志》当中已经有所体现,这里面咱们就拿《三国演义》来聊。

刘璋一出场就是张鲁想要进取西川,刘璋没主意,找大伙一商量,张松提出要找曹操求援,刘璋答应了。但是张松在曹操那儿热脸贴了一回冷屁股,也就不想把西川卖给曹操了。

回来的道上,被刘备接住了一番款待,张松发现刘备的屁股挺热,这脸就贴上去了。回去他就跟刘璋说刘备是好人,又跟您都算是汉室宗亲,大汉朝廷认证的皇叔,找他帮忙准没错。

这会儿就看出刘璋的厚道,他真是念着所谓的亲情,从后来的情节看,他真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刘备,没有一点儿怀疑,张嘴就是:“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夺我基业?”

要是说一次,那是一种说辞,他张嘴闭嘴都是这个,说明他是真相信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谁劝都不行。

这不是家长里短过日子,亲戚里道的都互相帮衬,这是尔虞我诈的三国争雄,他这个厚道只能招灾惹祸。就算是居家过日子,有时候亲戚之间要是涉及到利益,还都有可能翻脸打架呢,何况是宰执天下的大事。

不过我觉得,如果这个刘璋真的就是个小老百姓,他过日子时如果有亲戚之间的争执,他应该也会念着亲情,让上一步,是个不怕吃点亏的好人,街坊邻居都会说这个刘大哥是个好人,但用在政治斗争就不行了,对他的形容词就是“废物”,热情而又主动地引狼入室。

后来,刘备带兵入川,他似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觉得就是帮自己亲戚,根本就想不到这个属于资敌。刘备让他到涪城来见一面,他说去就去,毫不犹豫。

他这边也有明白人,黄权和王累都劝他不能去。黄权用嘴叼着他的袍子,磕头如捣蒜,他愣拽走袍子,把黄权的门牙拽下来两个。

当然,黄权的损失还不算大。王累用布把自己挂在城门上,告诉刘璋:“您要非去,我就把挂着我的布割断,死在您面前。”这还是劝不过来他,王累就真的摔死在城门下。您说刘璋不是厚道吗?怎么对劝他的人这么狠啊。

其实我觉得,一开始刘璋就是感情在起作用,他就认为刘备是好人,劝他那些人自然就是没好心眼子的表现,这种情绪作用下,他做出这样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王累的死谏,我觉得是刘璋有点赌气了,你们就非得跟我较劲是吧,还拿死来吓唬我,有本事你死给我看啊!他想的是王累在作秀,没想到他来真的,估计看到王累的尸体,他也有点后悔。

而且在王累死的时候,刘璋应该在心理上有所变化,毕竟血淋淋的场面,他不能不嘀咕一下。到后来,刘备以荆州有事为由要走,狮子大开口,找刘璋要精兵三四万,粮十万斛。

这就是讹人啊,到这个时候刘璋对刘备的怀疑终于占了上风,但还没有放弃幻想,表现就是首鼠两端。不敢不给,给又心疼。于是就派过去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

其实刘备要的就是这个,好有借口翻脸。刘备一翻脸,再加上张松被告发,刘璋这才知道自己被玩了,厚道人厚道出这样的一个结果。

不过我对刘璋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主要在后面。回到正史,刘备跟他翻脸,一路打过来,势如破竹。这时候益州土著郑度给刘璋出主意,让他把战场附近的老百姓都赶走,东西能带就带走,带不走就烧,坚壁清野,让刘备得不到补给,时间长了就得撤退。

这是个好办法,但代价是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刘璋说:“抗拒敌人是为了保住老百姓,不能为了防备敌人的进攻,先把老百姓祸害一番,不能做那样的事。”作为一方诸侯,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很佩服刘璋的人格,即便失败,也令人感动。

三国群雄中人格最高贵的刘璋

再后来刘备兵临成都城下,刘璋就要不战而降,他的话就是“以救满城百姓”,要是别人说这话,那不见得是真的,有可能是走投无路,说两句好听的,但刘璋说这话,我相信他是出于真心。

割据政权之间没有正义性可言的战争,一方山穷水尽,徒劳抵抗的话,只是搭进更多普通百姓的性命。

一般的统治者想不到老百姓,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而玩命对抗,他不在乎老百姓的鲜血和生命。这时候刘璋的厚道又闪光了,他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在这里,我要为刘璋致以热烈的掌声。

恪守社会准则的一方霸主

4

韩馥的知名度实在是有点低,不仔细看三国的可能对他都没什么印象。

这个韩馥在东汉末年官拜冀州牧,冀州在当时是非常富裕的一个大州。《三国演义》当中著名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在历史上满打满算就十路,而这十路当中就有韩馥,所以韩馥是真正参加过革命的,虽然没有什么事迹,但行动摆在那儿了。

我说韩馥厚道是在后面的情节里面,对于这样的小角色,罗贯中先生是不会费心为他编织故事的,就照着《三国志》一抄完事,所以韩馥的情节就是历史事实。

话说袁绍这几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之后,看到董卓手里有个皇帝,说话方便,这个皇帝一时半会儿抢不到自己手里。抢不到没关系,我再弄一个,他就和韩馥商量,要立幽州牧刘虞当皇帝,反正也是汉室宗亲,姓刘的。

韩馥厚道就厚道在这儿了,他是袁家门儿里出来的,总是以袁氏故吏自居,对袁绍那是马首是瞻,袁绍说什么他听什么。虽然说按照当时的社会道德,门生故吏对举主确实要像对父母一样孝敬,但这时他已经是一方诸侯,凭借实力,硬要自己做主别人也没办法,但这个人念旧情。

门生故吏的模范韩馥

既然袁绍要立新皇帝,韩馥自然是要把这个精神贯彻落实的,但人家刘虞有自知之明,坚决不当这个皇帝。韩馥是羊肉没吃成,还惹一身膻气,这身膻气的名字叫做公孙瓒,他和刘虞水火不容,一听有人要理刘虞当皇帝,立刻不爽了,带着兵就打韩馥来了。

韩馥打不过人家,赶紧找人商量对策。这时候就有那个吃里扒外的跟他说:“公孙瓒咱们肯定是打不过,袁绍也在这块儿待着呢,他也惦记着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咱们肯定就收不住了,怎么办呢?干脆您把这个冀州让给袁绍得了,袁绍天下英雄啊,比那个公孙瓒强多了,要给就得给这样的。何况您过去还是袁家出来的,袁绍跟您也亲啊,给东西当然要给熟人啦。您把您这个冀州给了袁绍,袁绍肯定也不会亏待您,您还不用操心了,光剩享受生活了,多好啊。”

韩馥一听,也对,那就这么办吧。但韩馥这边也不都是那个脏心烂肺的,也有忠臣,长史耿武等几个人就跟他说:“大人您这是为何许的,咱们这个地方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谁咱也不怕。袁绍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无根的浮萍,他现在靠咱们养活,不给他补给,他立刻就饿死,这是您降着他呢,您怎么还能把冀州给他啊,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这是好话,但是韩馥不听啊,这会儿他正犯厚道呢。他说:“我本来就是袁家培养出来的,袁绍有比我有才能,论感情还是论能力,我都应该让啊。”然后就以大无畏的王八吃秤砣精神,义无反顾地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裴松之先生的《三国志注》引用《英雄记》的记载,说当时是袁绍的谋士逄纪给袁绍出主意,说:“主公,咱们这么多兵马,不能到处流浪啊,咱们得找一个根据地才能发展壮大,这个冀州您得得着。”

袁绍说:“你当我不想得着呐,可是这冀州城池坚固,兵强马壮,咱们现在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跟人家打啊。”

逄纪说:“这哪用打啊,韩馥不是刚刚让公孙瓒打败了吗,您给公孙瓒写封信,让他就势打进冀州。韩馥肯定打不过公孙瓒,他也得想辙啊,这时候咱们再找几个良心让狗吃了的说客,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冀州让给咱们。韩馥那人多厚道啊,他肯定就听了,那冀州不就是咱们爷们儿的了吗。”

袁绍一听,好主意,就这么办。这是公孙瓒入冀州的原因,《三国演义》当中也采用了这段故事。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