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悲剧背后的现实意义是教会我们反思吗「嘉年华悲剧背后的现实意义是教会我们反思」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93更新:2022-09-04 05:10:24

他要进监狱,咱们孩子什么都得不到,还不如让他赔偿。

那公道呢?

判了又怎么样?他进监狱几年出来照样呼风唤雨,可咱们孩子呢,这辈子都得让人家说说点点,说三道四……

电影《嘉年华》上映于2017年,讲述了在一个旅馆打工谋生的黑户小米无意成为一起少女侵犯案的唯一知情者,却因害怕丢掉工作而隐瞒真相,在层层挣扎之后最终选择坦白的故事。

敏感的题材,让整个观影感受非常压抑,它更像是女性视角悲剧的一生,两个小学生,被一个她们尊称“干爹”的人伤害,却因对方的地位与社会影响只能委屈求全,如此讽刺却又如此现实。

一个披着人皮的狼,可以高枕无忧在层层伪装下逃之夭夭,即使有了设想中恶有恶报的结局,但对于一个孩子的伤害,是成了一辈子难以抹去的阴影。

更可怕的是电影隐晦的刻画出了一份脱逃不出的宿命,小文,小米,莉莉,以及那个在女儿被侵犯后只知道打骂的母亲,她们就像一个闭环,一层层推进,也一层层落入更大的深渊。

而结合当代现实,作为一个底层女孩的一生,电影整体的后劲儿非常足,也让很多观众久久不能释怀,一份无能为力,是在整个大环境下,以一己之力太难改变的结局。

从社会各个层面面对悲剧事实的不同态度,也是映照现实中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到后来反抗意识的延伸,也让更多人开始反思,更开始羞愧作为大人的我们究竟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

①警局——证据不足

十二岁的小文和小新被高官刘会长带到了旅馆,悲剧以此开始,孩子的世界总缺乏了一双能识别善恶的眼睛,况且更多少女侵犯案件背后,往往就是来自身边的熟人。

可当一段罪恶被揭露,却是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一次次剥皮询问,这是一件严重的事,不仅因为孩子们作为受害者的年幼,更是因为加害者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电影里的警察,出场的瞬间就已经是“腐败”的一员,堆积的笑脸与讨好背后,也为后来的颠倒黑白埋下了伏笔。

四罐孩子们自己买的啤酒,成了最大的把柄,不断被撕开的记忆,也终究彻底击垮了她们最后的心理防线,她们不知自己曾遭受的是什么,但大人只是在强调,她们做了一件很“丢脸”的事。

警察的询问成了一次次地狱循环,明明什么都说了,但没有证据,就只能是她们的单方面指控,法律的冰冷让一切不近人情,可大人世界的瞻前顾后,让那些丢失信仰的人只是在恶臭满满的嘴脸中变得面目狰狞。

两个小女孩定不了那个人的罪,她们受到的伤害是真,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所谓的加害者可以是任何人,却一定不会是刘会长。

这是悲剧的第一个层面,来自正义一方的妥协,让真相只能被掩埋,也从来无法真正意义上将坏人“绳之于法”。

②家庭——“羞耻心”

孩子们被伤害了,大人的第一反应却从来不是愤怒,而是羞耻,因为女儿的身子脏了,这成了一件会一辈子被戳脊梁骨的污点,仿佛她们从来不是作为受害者,而是一件已经破碎再无法修补的瓷器,变得“不值钱”了。

小文的母亲,剪碎了她的裙子,也剃掉了她的长发,她以为是女儿太过招摇才让坏人的眼光放在了她的身上,所以责怪远大过了心疼她。

而所谓的言行举止,是如何去规范一个女孩不能“漂亮”,不能“出头”,被坏人盯上似乎一定得在自身找到原因,但从始至终最应该声讨的不是坏人的过错吗?这是悲剧的第二层面,一份因果关系的扭曲,一份黑白是非的颠倒。

电影并没有为我们展现那个变态会长的模样,除了一些模糊可见的背影,也是在强调有时候那些可怕的人只是我们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角色,无论一个女孩怎么逃,都能轻易落进他们的圈套,更加从侧面印证了女孩的悲剧从来不在于女孩本身。

而故事里的另一个受害者小新,她其实比小文简单了太多,她什么都不懂,所以可以被父母“欺骗和干预”,引狼入室的父母让孩子认的“干爹”,是让他们与坏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也更轻易在“情分”与“利益交换”中妥协为女儿找回公道的坚持。

他们都觉得这不是一件可以被放大的“污点”,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像成了于孩子而言最好的结局,这也是作为孩子们不再被评头论足的交换。

社会大环境下将受害者刻画成了“伤风败俗”,再加上法律的界定无法真正意义上给那些变态严惩,如同《素媛》里即将刑满释放的凶手,终究也只是让悲剧被无限蔓延。

可作为身边最亲近的人,却给不了受到伤害的孩子最大的支持时,甚至只是在一次次强调中避免如何不成为一件人尽皆知的“丑闻”,是让女孩们一瞬间失去了后盾,毁掉她们一生的,除了刘会长,还有便是这些在利益面前妥协,放弃为女儿寻求公道的父母们。

③医院——利益收买

医院是证据链的关键,当有了旅馆监控视频的重要线索,原本可以因此给坏人定罪,但他们前后两次不一样的结论,也是在收买中最经不起推敲的人心。

第一次,处女膜破裂,女孩们受到了伤害,第二次,为彰显权威性,找来了一个省级专家小组,可这次的结果,却变成了女孩们身体无损,也一下子将她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残忍,下流,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他们,大抵是作为大人世界里永远可以两边倒的墙头草,弱势的一方无能为力,强势的一方暗自窃喜,正义被扭曲,真相被掩盖,成了整个故事最大的讽刺。

这也是悲剧的第三个层面,所谓的公道它无法给女孩们一个答案,当正义可以轻易颠倒,沉沦的人,被同化的人,也已经让光明被无尽的黑暗包裹,变成了微弱的星火。

医院的那场戏非常具有戏剧张力,女孩们被架在手术台上,新来的医生像是对待一件物品一样对待他们,小文的泪水,是让她见证了大人世界最不堪的那一面,而当小新开心的对她说“医生说我们俩儿没事儿”时,也让一切在对比中如此残忍的刺痛每个人的心。

①小米——旁观者到受害者的角色转换

电影的小米,对最开始女孩们的遭遇,本无法让她产生同情,有个细节,小文戴的那顶假发,被小米偷偷藏了起来,私心里她是羡慕的,比起颠沛流离,她们看起来远比自己体面多了。

后来得知一万块可以为她办理一张身份证,她便铤而走险拿着视频去威胁刘会长,但事实上这依然只是作为孩子的她单纯的以为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的筹码,她却并没有一个做坏人的“潜质”。

而故事的发展也是在佐证一切的“渺小性”,因为当她最后决定将视频交出去的时候,那份她自认为的把柄,也不过是大人世界里不值一提的东西,她从来就改变不了任何。

但这份对错的颠倒中,早已不仅仅是用好人和坏人去区分,善恶之间的界限向来模糊,恶可以是纯粹的恶,但善一定是复杂的善。

站在故事本身,小米的这一条线一直是十分清晰,无辜卷入这一切,从开始妄图“捞一笔”,到最后将证据交给女律师,她的这一转变其实也是从一个旁观者到一个受害者的转变。

当她无法置身事外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在医院她对律师说:

“我不知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只知道过完这个夏天我就十六了,三年前从老家跑出来,辗转过十五个地方,我喜欢这儿,因为这里暖和,就是一个要饭的,夜里也能睡个好觉……”

她从来也是这场悲剧的一份子,而当她同样被伤害,被殴打的时候,她更和小文小新成了一样无能为力的人,小米有她的心机,但比起成年人世界的贪婪,她只是渴求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当我们去声讨大人世界的丑恶时,其实很难将她也归类到那一层面。

她只是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孩难以逃脱的宿命,我们并不知道她的过去发生了什么,那段布满阴郁的过往,让她不敢轻易付诸善意,但她的骨子里,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好人”。

所以将她单拎出来,也是在与大人世界的对比中,让一份竭尽全力的反抗更加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她被健哥的人控制,面对和莉莉一样的遭遇时,她的反抗是让她毫不犹豫的逃离,这一环节,其实也代表了作为小文和小新如何才能寻求出路。

②迟到的正义审判

电影最后一切相关人员接受惩罚,对于这个结局,其实是相较于现实美化了太多,可能真实的人生里,从医院那里就已经戛然而止了,也不会有一个迟到的正义审判。

影片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屹立在嘉年华不过短短几个月的玛丽莲梦露的雕像被拖车带走,人们不是把她看做一件美好的艺术品,而是“伤风败俗”的不雅,一如那些被伤害的女孩。

整个故事唯一没有被权利收买的,是小文的爸爸,但他只是社会定义中最没出息的那一类人,没钱,没地位,也没能力,正是因为如此,当一个底层最普通人都知善恶,也是对一群社会“上层”最鲜明的讽刺。

而当一切趋于和谐,小文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还能去感受美好,小米骑着莉莉留下的电动车不知去向何方时,或许这已经是电影留给我们所有人的最好的答案,谁不是在荆棘丛生里走过,不过是看谁不被污秽同化罢了……

所以至少在最后,纵使女孩们的悲惨遭遇已经成为事实,但无论是依旧懵懂无知的小新也好,还是放下一切和父亲重新开始的小文也好,或是逃离去下一个颠沛流离远方的小米也罢,她们其实并没有在这一肮脏世界里有过妥协,她们仍然拥有一个纯粹的灵魂。这已经很难得,也尤其值得庆幸了。

①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

整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现实问题,从社会各个阶段的不重视甚至是被收买而让一切不堪,站在两个女孩本身,她们意识不到伤害同样是很大的一个层面。

从伤害发生女孩们的懵懂开始,就已经将青少年性教育提了出来,刘会长对小文和小新的伤害,让她们从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医院里检查,小新还偷偷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她们的无知对比大人世界的遮掩,同样是悲剧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人们对于性教育避而不谈,认为这是件不能明面上讲的事,可正是因为这种无知,会让更多受到伤害的女孩们甚至意识不到这是错的,我们需要让所有孩子知道如何真正意义上能保护自己,我们也需要让他们在受到伤害时能第一时间明白应该做什么。

当我们的社会一边要求女孩注意言行,一边却从来没有告诉她们什么是危险的时候,只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里让更多不知道发生什么的人从来没想过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甚至在更多残忍的案件中,儿童被侵犯也从来不局限于性别,在那些平常亲密无间的熟人之间,更是让孩子永远缺乏一份防范之心,没人教过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所以在威逼利诱下,也只是毁了他们自己的一生,而那些坏人伤害的,却是无数的“无辜的人”。

如同《熔炉》里被校长侵犯的聋哑女孩,因为无法表达加上心智缺陷,那个人甚至可以在事后给她钱从而让一切污名化,也在法律面前有了狡辩的“把柄”。

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必要性去知晓这一切,所谓的生物本能,它也从来不是什么值得遮掩的东西,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也是让孩子们不会被轻易蒙骗的关键环节。

②社会“包容心”的范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段,李国华曾说“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伤害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的错”。

为什么受害者反而被钉在耻辱架上?这是作为每个人最应该反思的,电影里的小文被母亲剪头发,被社会各个声音声讨,仿佛一切就是她做错了,可她不能穿裙子吗,不能有一个小女孩的爱美之心吗?整个悲剧背后,只是她没有保护好自己吗?

想起比利时曾举办过一场特殊的展览,主题是“被性侵时,你穿了什么?"

展出的内容,是十八个大学生不幸遭受伤害时随身穿着的衣物,有衬衫长裤,有裙子,甚至有普通至极的T袖儿,每一个,都和欲望并不沾边。

正如电影里的小文和小新,她们跟着平时尊敬的长辈找一个地方休息,或者只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陌生人,没人告诉她这是有危险的,可恶魔往往就存在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角落,而在此情形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我们不该让更多受到伤害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遭遇会让他们受到排挤,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毫无顾忌为自己寻求公道的勇气,也要让他们去相信作为大人的我们是会帮助他们,而不是责怪。

不要让一个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以为这个这个世界不过如此了,也不要让她们失去相信美好的眼睛,这才是作为我们该交给孩子的,一个正常的世界。

③保持清醒的“善意”

最后一点,当悲剧已成事实,对受害者的正确心理疏导同样很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遭受过侵犯的孩子会不同程度出现一系列心理症状,比如:恐惧、焦虑、抑郁、暴食或厌食、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对身体有异样感、低自尊、行为退缩、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那么作为周围人,我们该时刻对身边出现不对劲行为的人付诸最真挚的善意,很多时候儿童性侵一直是个很大的层面,也有太多受害者连将这一切倾诉出来的对象都没有,可那些心理阴影缺乏正确的引导,只会造成更可怕的后果。

“告别沉默,勇敢发声”,希望更多受害者能走出阴影,希望任何一个加害者,都受到最严厉的惩戒,也希望期待中的美好未来,是不再有任何一场如此悲剧的降临。

《嘉年华》这部电影,是近几年非常出色的青春片之一,也是当年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但因为没有获奖便没在国内媒体引起注意,后获得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媒体聚焦的更多也是03年出生的青年演员文淇身上,反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内核。

可能整个故事确实很阴暗,它接近于现实甚至能代表现实,也可能为了过审有过一部分妥协,但从这份阴暗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一定不局限于善与恶之间。

现实有很多还没有被阳光照耀到的地方,很多曾遭受伤害的人也还在痛苦里挣扎,我们如何让一个悲剧尽可能避免,便是在对一切重视之余,让所有有着肮脏思想的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竭尽全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能相信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我们最义不容辞的责任。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电影《嘉年华》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