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的真相「魂瓶的诞生无处安放忍饥挨饿的亡者灵魂该如何彻底拯救」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20更新:2022-09-04 09:49:41

引言:从伯夷叔齐拒绝食用周粟而死开始,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之下,人们便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隐忧:逝者的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是否也会时常感到饥饿?当然,“灵魂不饥”只是基本需求,如何彻底拯救灵魂,才是这次明器升级的重要意义。

在政权更替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伯夷叔齐,坚决不食周粟,而是采薇而食,最终两人双双饿死于首阳山上。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

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仰,但后人在埋葬他们时,却担心他们只吃野菜的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还是会感到饥饿,于是便特意将装有五谷杂粮的“五谷囊”随葬其中,以期灵魂不饥。也不知道这种做法会不会拂逆了伯夷叔齐倔强的灵魂,但这种以谷物随葬死者的礼仪,却正由此产生。

装有五谷杂粮的布囊

此事并非空穴来风,在三国王肃的《丧服要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可以为证。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为其父亲举丧,因没有随葬五谷囊而被孔子责备,鲁哀公辩解的原因是:我的老父亲平日里可是吃香喝辣的(食味含脯),死后又怎么会用得上这个?

“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

避免死者在地下世界感到饥饿,这的确是古人最朴素也最本质的美好愿景,围绕着这一主题(“死后仍有其食”),人们还想了很多办法,而“饭含”就是其中一种最为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

“饭含”即将珠、玉、贝、米等物置于口中,以示死后口不常虚。在礼制的约束下,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

刘向·《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但关于“饭含”的起源似乎要比“五谷囊”要久远的多,最有意思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墓葬中,死者口中所放置的,竟然是一整条小鱼骨。因此专家认为,死者口中的小鱼骨很有可能是饭含的生鱼或者烤熟的小鱼。居住在河边的原始先民,将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奉献给逝者,关怀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古人这种观念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

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枢,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其中“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这八个字便成为墓葬中以“特殊器具储藏粮食,为逝者灵魂所用”的理论支撑。

春秋时期采用的“五谷囊”,到了汉代便出现了“谷仓罐”,不仅如此更是发展成为一套极具生活场景意义的随葬明器,其中便包括:谷仓罐、陶灶以及水井。也就是说,对于地下的灵魂而言,不仅要有粮食、还得有灶台、还得有水喝。灵魂于此几乎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的殷实生活。

谷仓

谷仓罐,一般来说其内放置多种谷物,而且有的陶仓还会在外壁上还会书写具有象征性的谷物数量,比如洛阳新莽时期墓葬中,就曾经出土有十件盛有农作物和腹部有朱书文字的陶仓。

陶灶

陶灶的出现,意味着墓主人在阴间也能够炊煮食物,灵魂能够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当然除了灶台之外,锅碗瓢盆也一应俱全,有的汉代陶灶上还会模制两条鱼形,用以表示即将下锅的食材。

水井

至于陶井,一般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与之配套使用的还有井栏、井架有的甚至还有轱辘这种简单的机械装置,有时候,在井架上还表现出用于取水的小型陶罐。

事实上,从先秦竖穴土坑木椁墓到两汉之际横穴厅堂式墓的转变,就在客观上为其塑造了一个“地下阴宅”的外部环境,出现在其中的谷仓罐、陶灶以及水井,就自然成为对于墓主灵魂日常生活的真实映照。

除了这种“谷仓罐”用以储存粮食保证灵魂不饥之外,汉代还流行另外一种器型,叫做“五联罐”。这种罐子顾名思义,就是罐体中央有一个葫芦形的主管,以主管为中心在其罐体上部,还有四个盘口壶形的小罐围绕而成。

五联罐

为什么会用五个罐子联在一起呢?有一种说法是它或许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确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说法。但在此基础上,五联罐之中应该还蕴含着古人关于灵魂别样的思考。

中心位置的葫芦形罐体,不禁让人联想到“葫芦”这一远古时代便始终流行的生殖崇拜母题,而葫芦的特性便在于“多子”,正所谓“绵绵瓜瓞”是也。所以,主罐中隐藏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此外,四周的小罐分立四方,与中心主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关系,或许正藉以表现汉人对于生、死和宇宙的独特理解,即所谓的阴阳五行理念。

可以说,从五联罐开始,汉人已经在谋求“灵魂饥馑”之上、更加彻底的“灵魂解脱”之法。

而汉晋时期,于吴越地区出现并广泛流行的“魂瓶”,则宣告着这种努力终于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实际上,关于“魂瓶”这个独特命名而言,就已经触碰到了关于其功能的内核,即如张拯亢在《绍兴出土古物调查记》中所言:

为神亭之变相作品,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妥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魂瓶造型来自五联罐算是不争的事实,而之所以提到五联罐,原因正在于魂瓶的发展演变可以聚焦于五联罐中央大罐与四周小罐的变化之上,而且堆塑平台的出现,则为魂瓶增添了五联罐所不具备的、更加繁复的堆塑内容,而这也成为两者最为根本的区别所在。

五联罐和魂瓶示意图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目光聚集于五罐与堆塑建筑之上,然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即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堆塑艺术,其实是有一条演化主线存在的,而且还清晰可循:

即从基本延续五联罐的五罐分明造型,到中央大罐屋宇化,而后四小罐屋宇化,进而形成封闭式院落化。

魂瓶演化序列示意图

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什么?说明魂瓶在倾向于魂灵所居殿堂的路上越走越远,之前的五联罐以及五谷囊可能多少还存留有避免死者的灵魂在地下世界感到饥饿的目的,但对于此时的魂瓶来说,追求的已经是上层建筑方面了。即在淡化了作为“谷仓”的实用功能后,其象征意义变得更加明显。

除了形制上的变化之外,魂瓶上的堆塑内容解读也是至关重要的。游鱼、飞鸟、走兽、阙楼、神人,甚至来自异域的佛像都出现在了堆塑平台之上,为其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仔细观察这几类装饰出现的位置,或许可以为我们呈现出魂瓶背后隐喻的另类世界。

魂瓶上出现的佛像

魂瓶的下部,一般多装饰铺首和游鱼、龟、蛇等物,铺首形象多装饰于门上,起着辟邪之意。那么游鱼和龟呢这一类水生动物呢?是不是暗示着魂瓶的下层空间正是幽冥水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盆上,人面鱼纹被解读为巫师,借以引导灵魂,这里的堆塑鱼纹是否同样如此,值得思索。

地下

魂瓶的中部,多为楼阁屋宇以及各类人物,这类人物与起居生活相关,包括舞乐杂技俑、跪拜俑、侍立俑庖厨俑等,有的还贴塑有狩猎人物以及奔跑状的犬和兔等。从这些内容来看,位于魂瓶中部的世界,极有可能象征着俗世的生活之所。它介于下层冥界和上层仙界之中,作为缓冲带而存在。

人间

魂瓶的上部,则是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层,也是古人想要着力表达的场景,在这里有仙人骑兽、有凤鸟麒麟,当然也出现了来自域外的佛像。显然,上层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神秘奇异的天上仙界。汉人欣然接受“先死后蜕”的观念,自然也要描述出死后灵魂最为向往的理想世界即仙界。

天上

结语:古代吴越之地巫术卜筮之风盛行,而两汉以降方术淫祀也相续未绝,这为此地盛行五联罐和魂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五联罐则是对汉代流行谷仓罐的继承和变革,意在使“灵魂不饥”,当然五联罐本身可能也与汉代五行思想有关。在五联罐上不断附加新的内容,并演化为堆塑繁缛、极具象征意义的魂瓶,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死者的祈愿和关照更加细致与周全,也最终完成了从“灵魂不饥”到“灵魂拯救”的伟大历程。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