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反攻杨仪最后被谁所杀「刘备对魏延」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54更新:2022-08-11 22:39:58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在荆州刺史傅群麾下任职,由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跳槽转投了关羽,蜀汉方面正好缺乏内政方面的人才,逐渐得到重用。

杨仪性格急躁偏狭,遇上了同样傲娇的关羽。二爷很不喜欢这货,就派他到成都去见刘备。刚刚称汉中王的刘备正是用人之际,觉得杨仪是个人才,就将其留在身边任命为尚书。

性格偏激的杨仪跟顶头上司刘巴也搞不到一起,于是被改任为弘农太守。

杨戏就曾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其“威公捐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杨仪心胸狭窄,考虑问题容易走极端,平时做人做事还比较讲道理,到了开会的时候容易让大家都下不来台。

性格宽厚的诸葛亮执政以后,本着人尽其才的目的,将杨仪招入丞相府中。特别是诸葛亮南征孟获之际,杨仪在参赞军务以及保障后勤方面,完成任务出色,展示出极强的专业素养,因此诸葛亮对其极为信任。

三国志记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到了北伐时期,蜀中人才逐渐凋零。诸葛亮常以魏延、杨仪二人为左右臂膀。每次开会,杨仪都会仗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对魏延冷嘲热讽,魏延本身就是暴脾气,说不过你,还干不过你?说到激动的地方,魏延从腰间抽出宝剑就要削杨仪,直接把对方给吓哭了。

三国志记载“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每次看到如此“相爱相杀”的情景,诸葛亮都感觉很头疼。为此他只能安排性格温和的费祎尽力调解魏延、杨仪间的矛盾。

(费)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韦匡救之力也”

由于每次魏延和杨仪互怼之后,都是由费祎出面,对两边进行安慰,也就为后来魏延的悲剧,埋下伏笔。

建安十二年,蜀汉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又一次出兵北伐。此次北伐的进攻方向,由斜谷进军进而直取武功的五丈原。五丈原位于渭水南岸,离长安不远,这表明本次北伐诸葛亮将目标定为长安。

为了解决之前前次北伐粮草不继的问题,除了继续使用木牛流马运粮之外,诸葛亮还在这次北伐中“分兵屯田,为永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换句话说,诸葛亮这一次是准备把地图扩展到那里,就把耕地种到那里。有点类似于红警中,把矿场、军工厂、炮塔直接一路建到敌军基地附近的架势。

这种蚕食型打法,稳如老狗,步步为营。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可以解决战线过长,粮食供应不上的问题。

蜀汉大军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与之对阵的司马懿也坚壁清野。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看谁能耗得过谁。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百余日的相持之后,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猝然病倒,病逝于军中。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去世带来的连锁反应来得如此迅猛,而且给蜀汉政权带来重创的并非是魏军而是蜀军内部。

主帅临阵去世给蜀汉内部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稍有不慎这支倾蜀汉全国之力的大军就会在敌国境内全军覆没,因此这支大军由谁继续带领以及是去是留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依据文中记载,会议最终的决议是由杨仪等人负责大军撤退事宜,魏延断后,姜维在其后。更重要的是后面那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那么大军可以自行撤退不用理睬魏延所部。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倒是有类似的记载:仪欲案亮成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

但是,要注意里面有句关键的话,“仪欲案亮成规”,也就是说后面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都是杨仪自己的想法与安排,并非诸葛亮遗命。

从诸葛亮历来稳健的行事风格来看,先前就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蜀汉政权无法承担部队伤亡过大的风险。如果诸葛亮当时还活着,必然不会发出“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样的命令,显得太不诸葛亮。

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计划撤退,不仅是前锋魏延所部可能全军覆没,在失去前锋军团的掩护后,蜀汉主力大军也有被击溃的风险。所以,这道命令显得匪夷所思。

如果从与会人员的官职来看,无论是杨仪、费祎还是姜维,他们都只是蜀汉政权的中层官员。诸葛亮死后,当时在蜀汉军中官职最高的就成了征西大将军、假节的魏延,他们并没有权力指挥魏延。

魏延果然勃然大怒,并且他还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只是个心思简单的军人,他表达了两层意思:诸葛亮虽死,但只需由丞相府中的这些官员护送灵枢回国就好,他要带着军队继续北伐。

第二层意思:魏延绝不可能听从杨仪的指挥,去负责断后工作。

但是,在费祎、杨仪等人看来,魏延要求丞相府属官员护送灵枢回国,军队就是失去了监管权。更深一层的想法则是:北伐大军中丞相府的力量消失殆尽,失去军权将大大不利于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蒋琬、费祎等人的顺利接班。

因此当魏延此言一出,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费祎的这番话,其实已经改变了事情的走向。原先要解决的是只是蜀汉大军内部的去留问题,但是费祎先是假装答应与魏延联同署名告知诸将继续北伐,随即哄骗魏延声称自己先回营说服杨仪,直到费祎离开后魏延才发现事情的不对劲。

他派人观察杨仪等军的动向,发现诸军已经准备依次撤退。得知自己被大军所抛弃、为费祎所欺骗,魏延感到极其愤怒情绪失控;

于是“延大怒,揽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

至此,逼反魏延的最关键的步骤已经完成。费祎利用了魏延部队与蜀汉大军间的距离,通过哄骗魏延,从而使他怒而起兵。

魏延后来被定罪的主要证据就是率先南归,并烧毁栈道。那么问题来了,魏延在北伐中是先锋部队,既然打算反叛,为什么要非要烧掉投靠魏国的通道呢?

就算是魏延打算自立门户,也应该在缺乏粮草支撑的情况下,应该速战速决,抢先攻击汉中,占据一块地盘再做打算。

最令人疑惑的就是,既然魏延已经烧毁阁道,杨仪的军队既不绕道,也没有开山道追击,如何能够紧跟魏延部队?既然杨仪开山道的速度堪比挖掘机,魏延烧阁道的目的何在?

所以,烧绝阁道只是杨仪等人编造的托词,就是给魏延率军南下定性为“叛国”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按照《魏延传》记载,杨仪派王平喊话,马岱于内应呼,导致魏延部溃散,逃亡者众多,魏延只能率其子等人逃亡,最终为马岱所杀。如果魏延真的打算投降,也不至于丝毫没有准备。

刘禅下令夷三族,魏延含冤而死。(脑后的骨质增生也成了罪证)

魏延死后,蜀汉政权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洗牌,蒋琬、费祎、董允等新生代力量得到重用。

杨仪觉得自己铲除了魏延这么大的祸害,又把军队完整地带回来,功劳很大,可以坐上诸葛亮的位子。

“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

没成想,资历、能力都不如他的蒋琬居然提拔上去了。杨仪只得到中军师这个闲职,对此他感到极其不满,常常在公众场合抱怨。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

这一次又是费祎出现在他的面前,多年来费祎在魏延与杨仪间居中调停,得到了他们二人的信任,但最后他却将魏延、杨仪都出卖了,这实在不能说是巧合。

杨仪此刻已经被愤恨冲昏头脑,他甚至当着费祎的面妄言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

果然,面带猪相心中嘹亮的费祎密表后主,紧接着杨仪就被贬为庶人。没有掌握军权的杨仪威胁远小于之前的魏延,故而当他被废为庶民之时,他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威胁。

杨仪本应从中吸取教训从此低调处世,然而他却无法忍受从天到地的落差,“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我们无法了解到他在上书中“诽谤”了什么,只知道这次的上书最终让他被收押入狱,再之后“仪自杀”,这其中有没内幕蹊跷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杨仪与魏延一样都属于诸葛亮时代的人物,此时蜀汉政权内部的交接已经彻底完成。脾性乖张的杨仪根本无法获得荆襄势力的支持,因此他的结局也只能是和魏延一样被剔除出权利的核心圈。

两面三刀的费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丞相的位置,直到在延熙十六年的一次宴会中,被曹魏降将郭偺当众刺杀。这场风波,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东西?

众所周知,神算子诸葛亮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发明家。他独创的“八阵图”,被誉为神奇的阵图。同时,他还发明的连发的弩弓,成了战场上神武器。而他在北伐曹魏时发明的木牛流马同样是他的成名作,因为他解决了蜀中长途跋涉运粮难的问题。

《三国志.后主传》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史书记载当时诸葛亮找了一位当时有点技术的木匠发明了木牛流马。而在《三国演义》里面把这种工具描述的神乎其神,说这种工具运粮八石,只需一人,能走数十里。

那么,这个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么神乎吗?

民国时有学者对其考证,一种说法就是木牛乃是当时四川矿工们所用的“木牛车”,流马则是一种叫“快马子”的窄长小船。

木牛流马为什么要设计成“牛”“马”这样难看形象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以牛或马造型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

而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证明以人力驾驭。聪明的诸葛亮制造了轮腿神妙配合的运载工具木牛流马。即人一推,轮子中间动,使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牛马前进过程中,腿着地,受上方粮板重压,又杠杆式使另两条腿翘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双腿上,实际手腕一压之下,木牛流马就前进了车轮一个直径路程。这样反复一抬一压,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派出的侦哨探知后惊的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防盗”。也就是说在运粮过程中,如果被敌军发现或者拦截时,如果抵挡不住,弃粮逃跑时,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轮毂隐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头(可能有一个插榫头的配套工具,类似内六角扳手之类的东西),使轮子不能转动,敌军运不走。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唯一能做的只是有用火来烧毁。

当然,木牛流马目前连专家也还无法完全解释它的原理,可见其发明在当时还是做到了“前无古人”,有一定的神奇性,但远没有《三国演义》里所吹棒的那么神奇。

至于为什么会在后来没有全面推广下去,那是因为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朝廷和百姓对道路的重视,修的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同时又发现圆的车轮更实用更快,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和两轮板车就是后来的改进版和创新版。木牛流马因为极其“笨重”,后来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