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耀眼的结局吗「杨志军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耀眼的结局」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54更新:2022-09-04 18:40:27

杨志军: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伏藏》《西藏的战争》《海底隧道》《潮退无声》《无岸的海》《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文学新人奖、《当代》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第一名,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图书”。

50余万字的《最后的农民工》以青岛为背景,描写了农民工的生活、情感、工作。杨志军在火热的生活中以小见大,洞察幽微,表现了当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情感状态、人生选择和理想。

而是事件背后的幽曲,是人物背后的秘密

杨志军:农民工是一个普遍而复杂的社会群体,正是他们的存在,从根本上推动了当代中国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从乡村中国到都市中国的转变,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所有城市的建设浪潮和经济浪潮。

我观察他们,就是观察社会的所有演进,观察“人”的全部特点:那些奋进与挫败、得到与失去、高贵与卑贱、健全与残缺,在他们身上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们既是浪潮本身,又是很容易被浪潮淹没甚至击碎的人,他们并不强大,一旦潮汐交替,连痕迹都不会留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为他们写一部小说的理由之一。

这是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大小相同,方向相反,被反射的热量依旧是热量,被反射的冰凉依旧是冰凉。每个人跟社会的关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理的。

杨志军:我有雪山草原的滋养,有一种浸透在骨子里的隐喻,那就是“雪白”的意象和人生境界的铆合。对“人”来说,干净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雪白的人生是一种圣洁而辽阔的向往,它包括了做人的纯粹和精神的清洁,包括了人类信仰所应该具备的宝石般的光芒。所以,我在《最后的农民工》里说:“雪白是一层覆盖,让世界无尘无埃,雪白是一次激荡,涤除天上的积霾,雪白是一片衬底,绘染千万种色彩,雪白是一种恩赏,给我辽阔的胸怀。”

杨志军:写作中所有的故事都写得比较顺畅,但在这里我想提到常发财和肖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次颠覆:不是农民工千方百计追求女老板,而是女老板出于最单纯的感情爱上了农民工。有人会问我:现实中有吗?我的回答是:有,我听到过,也见到过。但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我的叙述是否来自我内心的需要?我需要这样一种让资本低头下嫁凡夫的尊重,需要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提升农民工的价值和地位。在我的小说里,一个“基本粒子”总是对应着一个“反粒子”,它们互相衬托,好的更好,糟的更糟。

杨志军:时代造就的“农民工”必然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当产业工人的组合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事实已经出现;当进入大城市工作和做一个“城里人”不再是农民艰辛跋涉后的唯一出路;当交通的便利、物流的发达不再把乡村和城市隔绝成两个遥远的世界;当大量的农村人“养活”少量的城里人的布局已然发生改变,而迅速扩大的城市又需要大批农民前来支撑时,告别传统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模式就显得水到渠成。

词汇对生活既是描述也是概括,当被描述被概括的生活已经发生变化或成为历史,我们何必要削足适履地固守词汇造成的误解呢?请不要过问他们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这些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跟他们所处的城市建立起了唇亡齿寒、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不再是从前那种孤立无靠的“农民工”。

“农民工”虽然并不是贬义词,但它所代表的历史含义和所指向的庞大而特殊的人群,很容易让人产生身份歧视,这对他们既不公正也不符合事实。农民工的群体中,见义勇为者有之,解囊相助者有之,知恩报德者有之,洁身自好者有之,“最后的农民工”也是最后的坚守,生活如此,我的作品必然也会如此。

每一个基本粒子对这个世界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的真理。“农民工”像那些因为肉眼看不见而常常被忽略的“夸克”,全面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大小脉管、肌肤骨肉中,他们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有人向资本鞠躬致敬时,我看到的却是边上的人,是后面的人,是那些被高大形象遮蔽的人。我用一本书在请求社会:请聚焦他们,请把多情的眼光投向他们,请在你们住进新房时想到他们,而不要一味地相信开发商有多么了不起,请在享受他们提供的一切便利时多少有一点感恩的情怀。

杨志军:他们希望能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希望物价不要比工资涨得更快;希望技术革新不要带来裁员辞退;希望房价能般配他们的收入;希望永远保留老家的宅基地;希望缩小贫富悬殊的差别;希望拥有平等生存的权利包括孩子的上学;希望家人团聚;希望冬天不要太冷夏天不要太热,好让他们的栉风沐雨在一种身体能够忍受的温度内;希望一切顺利。

常发财投射的不光是我的理想

更是一种对基本的行为准则的理解

杨志军:虽然小说中人物未必个个都有原型,但常发财的确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把许多人身上零零碎碎的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他就变成了一盏灯。我钦佩生活中利他主义的存在,鄙视所有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我写常发财以及其他具有优良品行的农民工,就是写我对“人”的认知。他投射的不光是我的理想,更是一种对基本的行为准则的理解——做人起码就得这样。除了常发财,还有马离农、罩子、翠萍、包爷、包玲、船生、陶三、郝进青等人,他们个个不乏令人向风慕义的光彩。

杨志军:我相信“好人有好报”,但具体到常发财身上,“好报”跟“活着”并不画等号,让人们记住他,也许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好报”,毕竟“常发财”的形象只是一种塑造,而不是真人真事的描摹。因为他有爱,便做了绝望中的玫瑰;因为他高洁,便成了污泥中的莲花。谁都说他的结局可惜,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效果,是人物在小说之外的延伸,是精神存在的一个见证。

杨志军:这只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更不是人生的结局。农民工的背井离乡和反哺家乡,都意味着一种突围,前者是对生活贫困的突围,后者是对精神窘困的突围,目的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如果改变自身的现状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由度,一个人的突围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理想化的结局既是生活的延伸,也是精神的扩展——“人”的精神是我永远寻绎的对象,它没有限度,却有一定的指标。《最后的农民工》中有达标的,也有不达标的,芸芸众生,万千世相,都还在路上。

每个人都是奔着引力而去,当下的和脚下的引力超过了一切,我们就是现实主义;远方的和头顶的引力超过了一切,我们就是浪漫主义。找到一种平衡点,让现实和浪漫都变成价值体系中光彩夺目的一环,便有了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的反面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所有的理想都应该牢牢根植在现实的土地上,并每时每刻为现实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耀眼的结局。

一个作家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就像夫妻

杨志军:对一个人来说,跨越意味着身份的改变,好比候鸟演化成留鸟,其中既有沧海桑田的悲凉,也有伤逝中得以重生的庆幸。从此岸到彼岸,才发现所有的彼岸也都是此岸。一个作家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就像夫妻,可以彼此恩爱,白头携老,也可以花残月缺,雨断云销。

在青藏高原我喜欢草原,在青岛我喜欢大海,我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大自然的养育,直到现在,自然也没有亏待过我。青岛的大海会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原始魅力,会让你想到时间开始的那个阶段跟现在并没有太大区别,你可以从零开始,干净得像个赤子。

自然地理决定了一座城市的风貌和气质,也决定了一个作家所有作品的风貌和气质。地理变了,创作的追求理应有一个断崖式的变化,但我在这方面的变化好像不是很大。最近不经意间我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1985年我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第一个中篇小说《大湖断裂》,其中第一章的题记是:“道德永远伴随着一种慷慨馈赠。如果不是通过完善别人来完善自己,‘人’的代称就应该是‘罪犯’。”尾声的题记是:“全部生活就是一种怎样做人的选择。道德——‘人’的支柱。”而在《最后的农民工》里,我还在不遗余力地呼唤“道德完善和精神再造”,还在说:“我们的梦想已经不单单是做一个城里人,而是做一个‘人’。”也还在期待“人”的光亮。36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在创作中的表达居然还是起点上的思考,就像验证码一样,历史的图形恰好可以填补当今的空白。

杨志军:地理孕育文化,文化产生精神。青藏高原是“酒神”的栖居地,“酒神”狂热而过度,在悲剧性的陶醉中永不消沉,是自然主义和原始主义的,拥有阳刚属性。海洋陆岸是“日神”的艳阳天,理性而有序,在外在美的陪伴下寻找内心的舒适度,是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拥有阴柔属性。

当我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时,内心一定充满了雄性的征服意识,我是阳刚的也是天真稚嫩的;当我安步当车流连在海边街市时,泛滥在内心的却是母性大地的赐予,它柔软而坚韧,不想征服,只想接纳,我是阴柔的也是霜气横秋的。

真正的阅读,需要清静、寂寥甚至孤独

杨志军:理想主义的强项和弱项都在于任何时候,都不会把放弃理想作为妥协的条件。绝望是有的,挣扎也是在所难免,但结果往往是绝望变成了营养,挣扎获得了力量。

理想主义者跟其他人一样,接受环境对他的改造,但同时也坚信他可以改造环境,尽管事实一再地证明,他对环境的改造永远是负数。在抗衡负能量的过程中滋长并传递正能量,这几乎是理想主义者的本能。

杨志军:网络不可逆,也不能逆。正因为如此,反思网络阅读才显得尤其重要。对有些人,网络阅读属于无目标的滥阅读,滥阅读等于无阅读,甚至比无阅读还糟糕;对有些人,网络阅读属于消遣阅读,是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让消遣占据了你的太多阅读时间,坚守你的精神需求,是大有裨益的。精神阅读是一生的需要,一壁图书或一架文学作品的作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自己动手建造一座“人文灯塔”,跟拥有虚拟的“数字阅读”,毕竟是两回事。

只有陪伴你一生的图书,没有陪伴你一生的“数字”或者手机。图书是精神的硬通货,是你的武装,它让你强壮,给你自信,送你平静安详、地久天长,不像“数字”,说没就没了,而且始终跟混乱嘈杂联系在一起,让你不得安宁,而真正的阅读,需要清静、寂寥甚至孤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人生的情调和趣味因为读书显得与众不同,而网络只能让你文野不分,连品一壶清茶或喝一杯咖啡都不在一个调上。

供图/晓艺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