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哭声录音「一段录音引起公愤因为这8分钟痛失生命全网因为她心寒」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91更新:2022-08-11 22:54:31

我们对于安全的信念是怎样被击垮的呢?

一段8分钟的录音。

电话这头,女生虚弱地说出一些不连贯的信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而接线员的语气却像在质问,“到底需不需要车啊”“你那个校区在哪条路啊”。

甚至还抛下一句“我感觉你没什么事啊”。

结果是,女孩拨出120电话2个多小时后救护车才到达现场。

5月30日,河南大学大三学生彭美(化名),脑出血昏迷两周后,不治去世。

6月7日,郑州官方通报延误救治事件结果——

调度员负有直接责任,予以开除。

听完那段录音,Sir相信没有人能够不怒上心头。

现在的处理结果,平复了情绪最高的声浪。

但留下的不安,还埋在更深的地方。

要解开。

必须重新正视这三个问题——

什么是120。

什么是正确的抢救。

什么才是对生命的态度。

在三年前,一部纪录片给过我们近乎完美的答案,观众毫不吝啬地打出9.3。

今天,再把它找回来——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国内首部院前急救医疗纪录片。

全程真实跟拍。

面对的是那些医疗中最紧急、最突发、最变幻莫测的场景。

看完让人紧张,也让人温暖。

但今天对比之下,你才会发现——

魔鬼都在细节里。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郑州那个调度员沟通的无效,但究竟不专业、不规范的地方在哪?

看看标准的示范。

先说态度。

打120,通常都是遇到了意外状况,患者可能难以正常沟通。

就算有人帮他打的120,也有可能手足无措。

-那个,人快不行了

-怎么不行?

-(支支吾吾)

有的,不清楚发病原因。

-老人摔倒了?

-怎么摔的?

-不清楚啊

但这些都不是调度员切断交流的理由。

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要尽快搜集可靠信息,给到救护车,为病患争取每一秒时间。

而在郑州事件中,最为人诟病的,恰恰是调度员的语气和态度——

漫不经心,好像事不关己。

女孩虚弱的语气透着着急,作为抢救生命的一线人员,怎么能不急呢?

时间就是生命。

用来形容120是最恰当的了。

专业的调度员,不是不能追问,但必须每个问题,都问在刀刃上。

是提问病史,方便医生盘点药物。

是预判病情,提醒急救组“做好马上抢救的准备”。

高效精准的调度,才有逼近极限的速度。

一个细节让Sir印象深刻——

救护车抵达后,急救员要求司机打头阵。

违背常识?

原来,急救员从调度员那儿得知,病人心跳骤停,所以,他要让步子最快的司机先抢救,让医生腾出手插管、问诊。

再说专业。

电话录音里,女孩呼吸急促,说自己头疼。

调度员无法准确判断这是脑出血,不奇怪,但绝不至于认为,只是情绪不稳定,进而说:“你平静一点。”

难道她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吗?

据澎拜新闻,郑州市急救中心所有调度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后再上岗。

那么,培训都有哪些内容呢?

郑州市2013年公布的《120调度指挥工作流程及规范》培训课件,120调度员包括三大要求:

1、派诊流程包括:问诊、判断、派诊、跟踪、监督、反馈六方面。

2、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快速的反应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丰富的医学、地理及人文知识等。

3、若遇昏迷、心脏病、中毒、溺水等情况,调度员需进行灵活机动急救指导。

结果。

三大项全部踩空。

很难想象,遇到了像纪录片一样的复杂情况,她和同僚的调度工作将会变成怎样。

凌晨四点,一位病人心肌梗死,需要马上转院。

用急救医生的话说,心脏随时可能停止。

调度员可不是打个电话就算,而是得实时追踪病人在救护车上的情况。

120调度并不是打卡上班,接通了就有效。

而是一场接力冲刺——

每一通电话后,都有一个要争取的最佳成绩。

纪录片里解释了一些黄金时间。

脑梗。

最佳治疗时间是三小时。

溶栓治疗是用药物将脑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溶解”,使得血流再通,挽救脑组织的功能,让偏瘫的肢体重新恢复肌力。

心梗。

更短,只有4分钟。

如果能及时抢救,死亡风险可以迅速下降,否则即使挽回生命,病人也会因为长时间脑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也就是说,抢救的时机,不仅关系到病人是否存活,也关系到抢救过来后,病人能康复的程度和他的生活质量。

第三集就有一个脑中风案例。

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浴室摔了一跤,她不知道自己已经中风,爬出浴室后打给了女儿。

但,女儿也不是专业人士,没想到这么严重,回家后才打给120。

这时,距离老人摔跤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这意味着,已经错过了脑梗塞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从此站不起来。

对于抢救。

不能只靠医生的的妙手回春。

更主要的,还是要看送到医生之前的冲刺速度。

应该冲刺的是谁?

是患者的家属或身边的人,是120司机和急救医生。是接到电话的调度人员。

唯独不应该苛责和催促患者。

因为他才是需要被扶起来的人。

在郑州的那个调度员询问中,她把责任推给了拨打电话的女孩——

你说不出具体地址,就不能怪我不派车。

你中途断线,就说明你不是认真的。

好像,生怕是假的求助电话。

事实上,120电话被占用的情况有没有呢?

有。

而且还很常见。

但这是接线员置若罔闻的理由吗?

《生命时速》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救护人员的无奈。

因为他们一上门,发现——

你根本不需要120啊。

有人说一大早起来脖子疼得不能动。

看了看状况,八成是落枕了。

有人打了电话,只是要送老人去养老院……

原则上120是只能送急诊的,但医生也打电话给中心询问指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一个独居老汉,上午刚打过120,哥哥陪他医院开药;下午回家,他又打了一次,说是胸闷气喘、医院没配药。

医生到场后检查做了一堆,所有指数正常。

但他就是表现得很难受的样子。

救护车只好把他送到医院,医生都说怎么又是你,老熟人了。

好不容易送完了他。

他们接到一个任务,结果赶到商场一看,这不是那个老汉吗?

在这逛着街呢。

最可能的解释是,他寂寞了。

遇到这种情况,救护人员是气不打一处来的。

自己白跑一趟不说,还耽误了别的正需要抢救的人。

但哪怕这样。

他们也绝不肯因“疑似”,就拒绝请求。

因为一次扑空,还可以赶去下一个现场。

而一次错过,可能就永远无法挽回。

只要市民拨打了120

我们肯定要去的

除非病人自己要求不去

然后我们签字确认

不是每一个叫救护车的人都面临生命危险。

但,不代表他没遇到一个人迈不过去的坎。

轻症,绝不意味着轻视。

一次,急救组接到有人摔伤的电话,到达后,路人却说病人已自行离开。

你以为,急救组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不,他们必须跟调度中心联系,确保病人安危,等待调度员说出“取消”才能离开。

对待生命,再谨小慎微都不为过。

九十高龄的阿婆需要抬抱上车,破旧的楼房,潮湿的梅雨天,70度的楼梯如同蜀道。

睡在担架上的阿婆,死死地拽住急救员的裤子。

她太害怕却无法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表达。

哪怕到达医院了,阿婆依然害怕。

她用尽全身力气,死活不让急救医生走。

这只青筋暴现的手,就是普通百姓对急救人员的无条件信任。

纪录片向观众科普:

关键时刻,为了保命,必须打给120。

而在彭美父亲的微博,有一句话让Sir无比心酸:

“我的孩子啊,你咋不打给妈妈?”

这可能就是我们最大的不安。

纪录片拍摄地是上海,全国医疗资源最充足、城市服务最完善的地方之一。

所挑选的拍摄对象,当然也是业务上比较出色的团队。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超常。

超常的速度。

超常的权限。

超常的努力。

为了一线生机,开到最大的马力。

也许我们现实里,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样的专业水平。

但我们能不能要求——

平常。

平常的水准,平常的救助,能够把最起码的事情做到就好。

否则。

再多高大上的模版,再多超常发挥所积累的自信。

也会因为一次平常的失守,而一溃千里。

郑州市急救中心的官网,十二个字无比扎眼:

时间就是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这说的,是院前急救的两个度——

速度,调度。

但Sir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温度。

还记得前面说到的,驾驶员赶在前面急救的故事吗?

三个人杀红了眼,做了三十分钟胸外按压。

过度用力发红的手,挤出了暴雨般的汗水。

但。

奇迹没有发生,病人没有救活。

Sir忘不了镜头中的吴昕医生。

宣布死亡后,他不知道怎么跟家属交代。

这种时候

我一般会做点其他事

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不敢沮丧,担心自己会耽误了下一个病人的救治。

沮丧肯定有

但你不能一直沮丧

会影响下一个病人抢救的质量

Sir不知道。

那位没有派车的调度员,会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何断送一条生命的希望。

Sir只知道。

对于生命庄重的承诺,繁华都市给人的美好向往,以及每个人用双手为自己生活挣来的满足感,都有可能被一通潦草的电话一笔勾销。

那么我们如何有自信再去创造呢?

如果我们创造的一切,都没有一个安稳存放的根基。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