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反抗「我控诉|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4更新:2022-09-06 15:17:51

“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电影是电影,人生是人生——罗曼·波兰斯基语录”

《我控诉》是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又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影片改编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冤案——“德雷福斯事件”,这段历史发生在著名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屈辱地向德国割地赔款,这对法国之后四十多年的历史造成了深刻的印象,每当经济与政局出现动荡,民族主义热潮就会在法国抬头,这其中最显著就是反犹主义盛行。

1894年,法国情报机构截获一份手写的信件,年轻的犹太裔炮兵上尉德雷福斯被诬陷为德军的间谍,随后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下,被法庭判处叛国罪而遭流放,而新上任的情报部长皮卡尔通过调查发现德雷福斯是无辜的,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触动了法国官僚体系的奶酪,因此被捕入狱。

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中,一方面讽刺了法国社会官僚体系腐败丛生,以及种族歧视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导演波兰斯基想借影片表达自身遭遇的不公平对待。

波兰斯基的电影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不论是之前的《钢琴师》还是新作《我控诉》,他总是喜欢用幽暗的影调,低调式的布光,缓慢的节奏,开放式的结局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在主题上他善于在电影创作中挖掘人性之恶,批判人性之罪,还被业界誉为“罪恶大师”。

皮卡尔上校作为军部的情报部长,从一开始不知真相时的服从命令,到后来为揭露真相而背叛军部,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所具备的正义感在不同方面得到了立体的塑造,而且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也使影片充满谍战元素。

此外,影片将十二年的历史时间分为判决、密电、罢免、决斗、再次审判、被判无罪六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以其冷静而又克制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和事件,从一步步收集各种证据到接踵而至法庭审判,到对案件进程的碎片化呈现,如陈列一般,向观众展示着一个接一个发生的事件,使得影片具有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质感。

这种淡化戏剧冲突的叙事方式和氛围营造,保持了对历史最真实的呈现,体现出导演波兰斯基对历史题材的最大尊重。

整体上来看,影片依旧延续了导演的一贯创作风格,通过幽暗的布光和阴冷的色调来暗喻法国社会官僚体系的腐败和黑暗。

尤其在影片开头对于德雷福斯剥夺军衔的呈现,乌云密布,冷色调占据主导地位,军部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昏暗的色调,主角皮卡尔上校所处的情报处大楼内,在乌云的覆盖下显得更加昏暗,体制下的压迫感使影片形成一种压抑的氛围,为叙事增加了张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光线通道的窗户成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比如第一次是主角皮卡尔刚就任情报部职位时,想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却没有成功;第二次还是没有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密闭的办公室里昏暗的光线,再结合具有古典气息的办公桌,形成一种极具隐喻的戏剧张力,为之后皮卡尔揭露真相过程中遭遇各种陷害埋下了伏笔。

然而,在影片后半部分皮卡尔将真相完全公之于众后,推开公寓的窗户,阳光将室内照的格外亮。再比如,当德雷福斯被流放在恶魔岛的监狱里,导演通过调节窗户的景别,完成了从特写、全景、远景的过渡,不仅交代了德雷福斯的生活环境,而且控诉了反犹主义者的无耻行径。

影片名为“我控诉”,那么导演在影片中究竟控诉了什么?毫无疑问,波兰斯基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他控诉了官僚主义的专横腐败,他控诉了反犹主义的盛行,他控诉了激进民族者的无知,也从另一个层面控诉了自身多年来饱受舆论批判和被污名化。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当德雷福斯在广场上被剥夺军衔后当众羞辱时,周围的群众也附和着骂“叛徒”;当佐拉发表抨击社会堕落,支持德雷福斯无罪的文章时,无知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抗议;当皮卡尔前往法庭为佐拉作证时,不明事理的群众也在骂着“叛徒、混蛋”,而对真正的叛徒布瓦代弗尔将军却称赞“将军万岁”,导演通过交叉剪辑方式将两种不同的声音来回切换,无疑是在讽刺民众舆论的暴力一面。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