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维杰兼父亲镇民信徒三重身份入手分析误杀自首结局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91更新:2022-09-07 18:50:30

2019年12月13日,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误杀》上映,这部翻拍电影凭借着大胆的创新和修改,到目前为止已经斩获10亿票房。

相较于原电影,《误杀》的导演更加具有野心,也加入了更多新奇大胆的元素。诸如对光影结构的利用去渲染人物内心情感地起伏波动,本就是导演柯汶利的拿手好戏。而从头到尾,不断反复出现的羊也预示着这部改编电影暗中隐藏着“羊与牧羊人”之间的较量。但纵览诸多改编之处,没有哪一处的改编能像结尾的改编这样引起热议。

在《误杀》中,导演放弃了原著中男主一家瞒天过海,平安无事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选择了让男主角李维杰去自首。有许多人批判男主角的自首毫无意义,这一处改动不仅放弃了原著的精髓,也毁掉了这部电影前半部分的苦心经营。

但自首的结局设计果真如此不堪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只要你对电影中的各处细节留心,再把整部电影的剧情统合到一起去分析,就不难发现李维杰的自首事出有因。他的自首,是因为他身兼父亲、镇民、信徒三种不同的身份,而这三重身份,无论从中选出哪一种来仔细剖析,都不难领会李维杰做出自首这一选择的良苦用心。

李维杰是一个父亲,这一点毋须赘言。在整部影片之中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警方斗智斗勇,成功挽救了一个本该因入狱而破碎的家庭。但也正是因为他是一名父亲,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支柱,他才必须要在最终选择自首。

第一,一个家庭需要一个榜样。而李维杰作为名义之上的一家之主,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家庭的发展,所以他在平日里就已经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小女儿安安担心李维杰被严刑逼供时会不会觉得疼痛时便已体现,这个饱经沧桑的中年男人在察觉到女儿的担心之后,只是轻轻一笑,以“爸爸怎么会觉得痛呢”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搪塞过去。因为李维杰很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定位,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妻子和两个尚还没有成年的女儿,他必须扛起责任,迎难而上,而不能退缩。因为一旦他想要溃逃,身后的家庭必定就会支离破碎。

但无论如何,纵然李维杰被迫与警察展开对弈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纵然李维杰意图瞒天过海是因为警局内部腐败严重,纵然镇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站在李维杰这一方,他终究还是撒谎了。而她的小女儿对于父亲撒谎这件事也是心知肚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的她不会分析为何父亲的撒谎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她只会明白,原来撒谎也是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的。

所以在影片的最终,李维杰望着安安的满分成绩单时,镜头特意给了一个特写。卷纸上面看似鲜红的100具有明显的改动痕迹,而仔细一看,便不难发现这个鲜艳的100,实际上是70。

在这一刻,李维杰恍然明悟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小女儿带来了何种影响。对于心智发育尚未健全的小女儿来说,父母和姐姐的一言一行便是她最好的学习参考。而父亲的瞒天过海,毫无疑问让她错误地认为撒谎也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她为了拿到父亲承诺的口风琴,偷偷修改了试卷分数。如此一看,李维杰的自首便不无道理了。他在自首前给安安买了口风琴,一方面是在告诫女儿言出必行,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做到。而他毅然自首,又无形之中让女儿明白,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就要承担责任。于是自首转瞬间变成了父亲对女儿的悉心指导,他正是在以自首的形式,言传身教,帮助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家庭在暗处形成的裂痕需要一个人去修复。而李维杰的自首,恰恰修补了家庭的裂痕。

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其实早已体现。大女儿安安不满意于父母因学费太贵而不让她参加夏令营,于是借葛朗台这一典故嘲讽李维杰,结果只有小学二年级学历的父亲根本听不出来弦外之音,女儿一气之下放下饭碗独自上楼。这说明女儿在心底里并不认可,信任自己的父亲,她认为与父亲交谈无异于对牛弹琴。这也是为何在大女儿平平遭遇毒手后,只是一个人强压着心中的不安与惶恐,而不肯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事的原因。

李维杰自然感觉到了家庭内部暗藏的矛盾,所以即便生活拮据,学费昂贵,他还是在女儿入睡后偷偷地将夏令营的报名费用放到女儿的床头。

但可惜的是家庭裂缝的最终愈合,不是因为两人主动敞开心扉,互诉衷肠。而是因为大女儿安安误杀了禽兽不如的素察,而作为父亲的李维杰必须想方设法将罪行掩藏,让一家人共渡难关。家庭关系的愈合竟然是出自于这样的原因,这其中自然暗藏着更大的隐患。用恶行缝合修补的关系之中即便存在着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也依然难以清洗掉恶的因素,这样的关系自然是不稳固的,是偏执的,是疯狂的。

所以最终李维杰被警察带走之后,在车上时有这样一句内心独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回到家就把门关上,不愿意跟我说话,我一直很苦恼。很遗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但我希望这件事让你真正成长起来。”

由此便知,李维杰本人也认为瞒天过海之后,家庭关系看起来和睦美满,但细究起来只令人感到悲哀。所以他选择担下责任,毅然自首,决心用这样的方式重新修补裂痕。也正是如此,大女儿平平才会在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追着警车,洒泪奔跑。在那一刻,我想她一定明白了何为责任担当,何为父爱深沉。

从父亲的角度深究李维杰自首的原因,便会明白这其中蕴含着他对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会发现他试图指引女儿走上正路的尝试,对家庭幸福与美满的渴求。入狱,就总有出狱的时候。等他出狱之时,一家人必定已经准备好了美味可口的佳肴,迎接他的归来。但他倘若不入狱,那么家庭就会一直处于暗流涌动的无形牢狱之中,难见天日。

李维杰的第二重身份是镇民。

他生活在这个小镇里,平日没事就喜欢到颂叔的小面馆里看电影。而作为网络承包商的李维杰,因为镇上几乎每家每户的网线都需要自己去处理,所以跟大家也是打成一片,平时都熟络的很。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李维杰对小镇具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在与警察博弈的过程中,李维杰不仅欺骗了所有的镇民,还无意间使得小镇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李维杰一手策划的好戏不仅瞒过了警察,也瞒过了镇上的所有居民。平日里十分了解他的镇民在无意之中给他作了伪证,即便颂叔等熟知他的人十分相信李维杰的人格,但李维杰还是在这一过程中欺骗了他们。

而他在与拉韫的对弈之中步步为营,将矛盾逐渐引向小镇居民的祖坟,从而引起了小镇居民与警察势力的对峙。当祖坟被挖开,却只有一具羊的尸体孤零零地躺在那里时,二者之间的矛盾被彻底点燃。尸体本就是藏在那里的,但李维杰偷偷挪走了尸体,这是他对镇民的第二次欺骗。也正是这次欺骗使得镇民与警察彻底闹翻,从而引起了整个小镇的动乱。

诚然,李维杰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可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但恶劣的局势终究来势汹汹,难以控制。

这场动乱在一开始便出现了控制不住的趋势。在一干群众想要冲进警戒线范围之内时,恶警桑坤一脚将其中的一个年轻人踹翻在地。而在后来众人纷纷推开阻拦的警察,冲进警戒线内时,桑坤首先就被群众合力揍了一顿。在桑坤挨揍的同时,滂沱的大雨之中忽然响起了枪声。那一刻,我看见无数人在慢镜头下,惊愕地转过身来。虽然画面并没有给到具体谁开了枪,有没有人被子弹打中,但我猜测那一刻警民关系一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

说到底李维杰瞒天过海只是为了自己家庭的私利,但如今这种私利却影响到了镇子的治安,即公众利益。所以李维杰觉得自己理应站出来,去阻止这一场暴乱。

这样的选择透露出李维杰本身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他深知有国才有家,虽然镇子还不足以与国相提并论,但在李维杰的选择中却可以反映出他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态度。他这样的价值取向是不难理解的,在警察局调查李维杰身世的时候,曾经提及李维杰是在小时候随父母迁来的,但父母因为早年的暴动而相继离世,所以李维杰幼年便双亲全失,成了一个孤儿。经历过让自己几近家破人亡的暴乱的李维杰,更能明白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具有怎样的意义。而当曾经在记忆中留下痛苦的暴乱再次因自己而登上历史的舞台,让小镇陷于暴动的大火之中,我想李维杰一定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听到了镇上居民的呼救,看到了一个个因此而破碎的家庭。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首。

他的自首,表明警察局并非是在滥用私权,而是自己棋高一着,使他们处处碰壁。这样群众对于警察的怨气就会不自觉地有所消散,暴乱也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所以自首的结局,恰巧表明李维杰具有家国情怀,能以大局为重。倘若他始终隐于幕后,只是看着暴乱持续地进行下去,那么他的人格就远没有自首之后这样熠熠生辉。这样的处理,不仅不是败笔,反而是对李维杰个人的升华。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有担当的父亲,还看见了一个心怀天下的镇民。这样的宽阔胸怀,狭隘的人是理解不来的。

《误杀》的背景设定在泰国,而佛教在泰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据统计,泰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信奉佛教,全国共有寺庙3万多座。所以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李维杰信佛也就不奇怪了。

李维杰的佛教徒身份在剧中曾多次体现出来。首先表现在他两次请求僧人给他布施,第一次是在电影的开头,李维杰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僧人,于是捐了钱请求僧人布施。第二次是在李维杰将素察的车子兜兜转转开到湖里,毁灭证据之后,在街头等候僧人,捐钱后再次请求僧人布施。

其次则体现在李维杰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中。当一位老人的孙子被警察局局长的儿子揍了之后,警察局局长派桑坤和老人详谈,意图私了。但恶警桑坤却欺负老人什么都不懂,把局长承诺的十万元赔偿费私吞地只剩五千元。李维杰在面馆吃面时听到二人的谈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桑坤去上厕所时告诫老人赶紧带着孙子去医院拍片做证据,不要听桑坤的一派胡言。而当手底下的员工询问李维杰,某家的网费拖欠很久没交,要不要断网时。李维杰则是考虑到了他家女儿马上就要高考了,所以特地通融,没有断网。这些细节都不难看出李维杰不仅信佛,还在平日里以身作则,践行佛教的理念。

但正是这样的一位佛教徒最后却见死不救,间接杀人。为什么说李维杰见死不救呢?是因为电影里已经有多处细节暗示,真正导致素察死亡的并不是大女儿平平,而是李维杰。

在大女儿平平用锄头磕到素察的头后,虽然妈妈发现素察已经没有了鼻息,但其实素察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假死。

第一,在素察倒地的同时,正在看泰拳的李维杰当时在于隔壁的观众闲聊。一旁的观众询问李维杰为什么要把被打昏的人嘴巴打开,而李维杰是这样回答的。

“当人被打晕的时候,会出现舌吞的情况,如果放着不管,最后人就会憋死。”

所以我怀疑素察当时并没有死,而是出现了舌吞的情况。在妈妈把素察放在小车上,想要运到后院的坟里埋起来时,不小心撞翻了车子,而素察就在这个时候因为颠簸而清醒了过来。

第二,当警察开棺验尸时,导演特意给了棺材盖一个镜头,在那上面有两道鲜红的血迹。我猜想那正是素察清醒后,想要逃出去,于是使劲地挠棺材盖,从而留下的痕迹。所以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素察并不是被大女儿一锄头敲死的,而是在棺材里活活憋死的。

而李维杰对于素察是在棺材里憋死的事实心知肚明。因为在素察挠棺材的时候,他就蹲在旁边抽烟,但他并没有打开棺材,放素察出来,而是让素察自己活生生地憋死在了里面。

第一,事发当晚李维杰给家里打电话,始终没有人接,于是他直接打出租车回到了家里, 那时距离素察被打晕应该还没有多久。而之后镜头给到李维杰蹲坐在土坟旁边抽烟,我相信这时李维杰一定听到了素察挠棺材的声音。否则当之后小女儿安安在餐桌上用叉子划桌子时,李维杰就不会表现的那么紧张。因为小女儿划桌子的刺耳声响让他想起了素察挠棺材的声音,才让他心里感觉不好受。

第二,李维杰在第二次布施时,僧人拒绝了他的请求,并说“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所谓无相布施,即请求布施并不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在第一次布施时,李维杰神情自然而虔诚,不难看出他每天都把布施当作生活的必要程序。这样的布施请求,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内心舒坦,只是单纯的信念释然,才叫无相布施。而李维杰第二次请求布施时,神情紧张,很明显是心有所求。

很明显李维杰此时请求布施,是为了消除内心的罪恶感,综合之前的剧情,可能有些人会把李维杰的罪恶感归咎于他包庇妻女杀人,还帮助家人毁灭证据。但事实并非如此,李维杰之所以如此愧疚,是因为他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素察闷死在棺材里。作为一个佛教徒,见死不救是最大的忌讳,李维杰显然犯了这个忌,所以第二次布施时他才会看起来心事重重。如果只是以包庇解释,就未免太过粗浅表面。

所以,李维杰才是最后导致素察死亡的罪魁祸首,而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却犯了杀人的罪行,即便事出有因,内心的信仰也会让李维杰十分纠结。

可以说李维杰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纠结,他在内心中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而他最后放弃纠结,决意自首,是在去完佛统塔之后。

佛统塔本身就是一个为赎罪而生的建筑物,据说公元九世纪上叶,一位王储拍耶功王生下了一个儿子拍耶攀,但却有巫师预测等儿子成年后会将亲生父亲杀掉。拍耶功王听到后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将儿子杀掉。然而王妃于心不忍,便将拍耶攀带出城外,送给一位城主做养子。拍耶功王得知后,率兵前来攻打,结果不敌拍耶攀,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场斩杀。拍耶攀事后得知自己杀了亲生父亲,悲从中来,他为了赎罪,便修建了“佛统塔”。

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为了不让儿子杀掉自己的父亲决意杀掉儿子,结果反倒被不知情的儿子杀害,使得之前老巫的猜测应验。儿子本无恶意,却要因父亲的恶去赎罪,正如李维杰本无杀人之心,却由于素察的恶,而被迫担上罪名。而当佛统塔的忏悔之钟敲响,李维杰也终于从纠结的泥沼中走出,选择以自首的方式去赎罪。

李维杰的自首,是一个信徒在内心经历谴责与质疑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对内心声音的遵从。

所以,影片最后李维杰的自首乍一看毫无道理可言,令人感到不解。但倘若你能够客观地分析李维杰的自首,便会发现他的自首,是基于父亲、镇民、信徒三重身份汇集于一身的现实状况而作出的选择。

在他的选择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修补家庭裂痕的努力,看到了一位镇民想要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担当,也看到了一位信徒听从内心召唤,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