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朱高燧谋反(朱高燧和朱高煦的下场)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77更新:2022-08-11 23:18:06

1399年8月6日,19岁的朱高煦跟随朱棣起兵“靖难”。在朱棣被困浦子口时,特意招来英勇善战的朱高煦,抚摸着他的后背说道:

“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接下来看你的了。”

朱棣只言片语,就激发了朱高煦的强烈斗志。可是,攻入应天后,朱棣在浦子口许下的承诺却成了“空头支票”,梦想继承大位的朱高煦不仅远离了太子之位,还被削去两卫,贬到乐安州。

1426年,心怀怨恨的朱高煦起兵谋反,失败后惨死于铜缸中。朱高煦死后不久,侄子朱瞻基又杀掉了他的九个儿子。那么,朱高煦的悲惨结局是不是朱棣一手造成的呢,他为何要起兵谋反?朱瞻基又为何将他一家赶尽杀绝呢?

朱棣的“空头支票”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朱元璋召集诸王年长的儿子前来应天学习时,见朱高煦言语轻佻,态度傲慢,极不喜欢。

可朱棣却非常宠爱朱高煦。当时,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好,走两步路都会失足摔倒。而朱高煦却身材魁梧,性格凶悍,神似朱棣少年时。因此,朱棣更加偏爱朱高煦,反而不喜欢朱高炽。

然而,朱棣作为藩王,不能由自己喜好决定世子人选,只能将朱高炽册封为燕王继承人。朱高煦虽沦为旁支,却也落得个郡王名号,故而并未激发他对世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朱元璋病逝后,“皇太孙”朱允炆力主削藩。当时,朱元璋的诸子中,以朱棣最为年长,且实力最强。朱允炆对他极为忌惮,因此借朱元璋周年忌日为由,召朱棣回京。然而,朱棣假装生病,并未前往,只是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送到应天,祭拜明孝陵。

朱棣将朱高煦兄弟三人送入“虎口”的行为只是为了麻痹朱允炆。他深知,朱允炆心慈手软,做事犹豫不决,绝不会伤及三位堂兄弟的性命。纵然兵部尚书齐泰强烈要求扣押朱高煦三人,朱允炆也未采纳。而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更是直言劝谏朱允炆:

“我的三个外甥中,惟有朱高煦勇悍无比,今日若不除去,他日必成大患。”

可朱允炆仍旧不为所动,放过了铲除朱棣羽翼的绝佳机会。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煦随他一路南下,攻城掠阵。白沟河之战中,朱棣遭到平安与瞿能的联手夹击,危在旦夕时,朱高煦趁乱杀入,斩杀瞿能,将朱棣救出。而在东昌府大战盛庸时,朱棣再次兵临绝境,又是朱高煦的神兵天降,击退盛庸,保全了朱棣的性命。

因此,“靖难”时期,朱高煦充当的不仅是朱棣的前锋将军,更是他的救命恩人。而朱高炽在北平府虽也挡住了不少进攻,却远不如朱高煦。

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盛庸击败,于是急招朱高煦前来。在这决定朱棣与朱允炆之间命运的关键一战前,朱棣将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朱高煦身上。惯于利用人心的他抚摸着朱高煦的后背,说道:

“儿啊,接下来看你的了,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

毫无疑问,朱棣向朱高煦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这让原本不愿位居人下的朱高煦看到了新的希望。因此他玩命厮杀,最终击溃盛庸,顺利攻进应天,帮助朱棣赶走了朱允炆。在回顾靖难之役时,朱棣也曾感慨:

“在多次转危为安的战役中,朱高煦的功劳最多。”

由此可见,朱棣在太子的人选中,的确更倾向于朱高煦。然而,在遵循旧制的文臣看来,朱高炽与朱高煦就是大明朝的李建成与李世民。“靖难之役”后,朱高煦与武将关系密切,在争夺太子之位的呼声中,武将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朱高煦。可到了最后关头,朱棣却犹豫了。

朱棣本是造反当上皇帝的,他深知骨肉相残带来的悲剧,而最像他的朱高煦心胸狭窄,报复心极重,一旦他日后当上皇帝,朱高炽一家必定难以保全。因此,朱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来回摇摆了两年,始终未定太子。

贬黜乐安州

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高煦册封汉王,且封地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朱高煦不曾想到,朱棣当初的许诺果真成了“空头支票”,因此他要拿回失去的一切。

首先,朱高煦利用朱棣亏欠他的心理,借故不去云南,反而留在京城,交结达官显贵,培养亲信势力。

其次,朱高煦多次在公共场合贬斥太子朱高炽,削弱他在朝中的影响力。那些曾经帮助过朱高炽的文臣,也相继被他栽赃陷害,贬黜外地。

朱棣对朱高煦的不法行为看在眼里,却始终一言不发。作为帝王,朱棣极善平衡术,朱高煦的异军突起对太子朱高炽是最好的制衡,因此他尽一切可能满足朱高煦的需求,哪怕是将他极为欣赏的才子解缙外放边疆。而朱高炽更是处处忍让,避开朱高煦的锋芒。无论是言语污蔑,还是打压太子府的官员,朱高炽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

在朱棣的宠信和朱高炽的纵容下,心思短浅的朱高煦越来越放肆,完全不把朱高炽放在眼里。出入仪仗皆与太子无异,俨然成为大明朝的“隐太子”。

朱高煦的僭越行为自始自终没有招来朱高炽的报复,却惹恼了朱棣。将朱高煦留在京城,只是为了让他制衡朱高炽的势力,而不是让他取而代之的。十一年的时间里,朝廷内外已然形成了“只知汉王,而不知太子”的局面了。

因此,朱棣借朱高煦索要天策卫时,将他赶出京城,改封山东青州。朱高煦怀揣对父兄的仇恨奔赴封地,一路之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还诛杀了前来为民请命的兵马都指挥使徐野驴。

在青州不到一年,当地百姓就饱受朱高煦之苦。听闻朱高煦的恶行后,朱棣不得不将他调回京城,软禁于西华门,并削去他的两卫,贬到安乐州。

在安乐州,朱高煦对朱棣、朱高炽的恨日益浓厚,“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他彻底迷失了双眼。朱棣病逝后,继位的朱高炽为防朱高煦叛乱,特意追加朱高煦的俸禄,犒赏他的子孙,以荣华富贵笼络他。

然而,朱高煦并不买账。他派遣大量心腹悍将秘密潜入京城,准备发动叛乱。可是仅仅过了十个月,朱高炽就一病不起,眼看着就要驾鹤西去了。朱高煦又派人于半路上截杀正匆匆从南京赶往北京的太子朱瞻基,若不是朱瞻基速度够快,早已命丧黄泉了。

暴死铜缸内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效仿他的父亲,继续给予朱高炽更多的封赏。然而,朱高煦却在此时彻底撕掉了伪装。当时,朱高煦虽看不上他柔弱的哥哥,却畏惧于朱高炽的心思谋略,因此只能在背地里做些不法的勾当。可如今在位的是他的侄子朱瞻基,他就有些肆无忌惮了。

在朱高炽看来,如今的局面与朱棣发动“靖难”时如出一辙,同样是叔叔对阵侄子,同样是一个熟悉战阵的藩王对抗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皇帝。重现往日的光辉,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他效仿昔日朱棣的行为,笼络朝中大员,收买军中将领。然而,在联络张辅时,却发生了意外。已经是朱瞻基麾下第一臣子的张辅根本不为所动,还将朱高煦密谋反叛拉拢他的书信上交朱瞻基。直到此刻,朱瞻基才确信,他的叔叔真要造反了。

在与张辅、杨荣等商议平定朱高煦叛乱时,张辅踊跃发言:“给我两万兵马,必能活捉朱高煦。”张辅的提议让朱瞻基想到了27年前,正是李景隆、耿炳文的豪言壮语迷惑了朱允炆的判断,丧失了拿下朱棣的最佳战机,才导致的兵败亡国。因此,朱瞻基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杨荣的建议,御驾亲征。

听闻朱瞻基亲自前来平叛,朱高煦顿时丧失了信心,那些被他收买的部下更是仓皇逃窜,待到朱瞻基抵达安乐城时,没做多少抵抗的朱高煦立刻出城投降,造反失败。

朱高煦密谋造反来的快,失败的也快,死的更快。在与杨士奇、夏元吉讨论如何处置朱高煦时,朱瞻基曾说:“二叔自绝于天,落到如今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

1426年10月6日,多次在牢中欺侮朱瞻基的朱高煦终于惹恼了这位侄子。朱瞻基命人将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罩在朱高煦的身上,随后点火焚烧,在热气蒸腾中,46岁的朱高煦暴死于缸内。朱高煦死后,朱瞻基又杀掉了他的九个儿子,除去后患。

朱高煦的死,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是朱棣的一句话勾起了朱高煦对太子之位的向往,从而引发了后续的争储风波,并导致朱高煦性情大变,残忍嗜杀。而朱高炽一味的退让,捧杀这位毫无心机的弟弟,间接的将他推上了谋反的绝路。

但,归根结底,朱高煦的悲剧还是在于他的贪心不足。

如果朱高煦不作死朱瞻基会杀他全家吗?

这个是肯定无疑的,即便是朱高煦叛乱后,朱瞻基也没有立即杀死他,还给他留了一条活路。但朱高煦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继续作死,那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

从另一个一直与朱高煦合谋篡嫡的帮凶朱高燧的结局来看,如果朱高煦稍作收敛,完全可以善终。

01

朱高煦一直觊觎皇太子之位,从没有停止过。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其祖爷爷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朱棣的继承人。

但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反而对朱高煦非常欣赏。由于朱高炽健康欠佳,朱棣还忽悠朱高煦说:“好好干,太子身体多病。”也就是在暗示朱高煦,太子死了,将来就立你为太子。

因为这个情况,朱高煦与朱高燧就胆大妄为,屡屡陷害朱高炽,以谋求太子之位。

但由于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给他,并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

因为这个缘故,朱棣特别喜欢皇孙朱瞻基,以及大臣胡濙密奏力保朱高炽,朱棣最终没有做出改立太子的决定。但朱高煦、朱高燧谋夺帝王之心一直没有停止过。

02

朱高煦反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突然驾崩,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谋叛之心不死,命其子朱瞻圻留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并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明仁宗得知后,将朱高煦召回北京,进行安抚,并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万,仍命他返回乐安城就藩,还把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均封为郡王。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他想南面称帝的野心,其篡位的想法就从没有停止过。

洪熙元年(1425年),继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奔丧。

朱高煦决定在半途中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燧赏赐很厚,都多于其他王府,以示刻意笼络。

但朱高煦为了试探朱瞻基,就向朱瞻基提出利国安民四事。宣宗朱瞻基全部予以实施,之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都一一照办。

朱高煦由此以为,宣宗软弱无能,于是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终于起兵造反。

宣宗御驾亲征,此时,城中叛军惧怕,就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

朱高煦大惊,于是派人向宣宗投降。得到允许后,朱高煦从小路偷偷跑出来,投降了宣宗。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

宣宗班师回朝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或许是宣宗为了安抚其他藩王,做出的妥协之举,但毕竟没有处死朱高煦。

03

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谋夺朱高炽太子之位这件事上,朱瞻基的另一位皇叔朱高燧与朱高煦一直是和穿一条裤子。但在朱高煦起兵造反时,却没有举兵,并不是他已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朱高燧对朱高煦叛乱是很赞成的,并且积极招待汉王朱高煦的使者。朱高燧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朱高燧,不可造次,但朱高燧置之不理。

胡永兴情急之下,就半路截杀了朱高煦的使者,烧掉了来往的信件,将朱高燧参与叛乱的证据全部销毁。这样,朱高燧才逃过一劫。

如果朱高燧参与了叛乱,其结果究竟如何,很难说。

但从朱瞻基对朱高燧的了解来看,绝非不清楚朱高燧想什么,知道他就是一个不安定份子。

尚书陈山建言宣宗,说:“赵王与朱高煦共谋叛逆,应该移兵彰德,擒获赵王。”

宣宗说:“先帝友爱二叔,汉王自绝于天下,朕不敢赦免。赵王反形未暴露,朕不忍心有负先帝。”

之后,在群臣力谏之下,宣宗才收回了朱高燧护卫权力,而负责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病死,其子朱瞻塙继承其爵位。

从朱瞻基对于朱高燧的处置来看,还是以安抚为主,朱瞻基也不是嗜杀之君。

如果朱高煦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被最终处死。

从朱高煦反叛来看,即便立即处死他,也不为过。但朱瞻基还是留了他一条性命,仅仅是把他囚禁在西安门内。

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看望他。不料朱高煦依然耿耿于怀,用脚勾倒了朱瞻基。

这一下,把朱瞻基吓得不轻。惊魂未定的朱瞻基,恼羞成怒,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三百斤的铜缸下,活活烧死,把铜缸都烧化了,朱高煦最终落得个尸骨全无的下场。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一直是不安定份子,但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一定要赶尽杀绝。只要他们略微收敛,就不会有杀身之祸,更不会全家被杀。

但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起了反心,走上了这条道,就很难停止下来。

如果没有汉王的失败,赵王也不会如此安心。

好在赵王还算识时务,没有继续一意孤行,得到了善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朱高煦不是自己作死,也不会是这个结局。就算反叛以后,能够反思、收敛一下,起码也不至于全家一个个被斩杀。

朱高煦是一条道走到底,那谁也拯救不了他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