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篡位失败「桓温的篡位之路距离皇帝仅差一步之遥却被士族耗死」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46更新:2022-09-13 18:21:42

桓温把年过半百的司马昱推上皇位,就是看中他不会有作为,因为司马昱已经不再年富力强,早为子孙大计掏空了身子,为桓温下一步篡位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因此,桓温接下来要做的,是要集中精力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皇室成员及异己势力。

司马昱的异母哥哥武陵王司马晞在咸康八年(342 年)时,就与当时的会稽王司马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共同接受晋成帝司马衍的临终遗诏,担任顾命大臣,辅佐朝政。永和八年(352年)时,升任太宰。司马晞对做文官没有兴趣,就喜好习武练兵。桓温对他非常忌恨,司马昱即位才3天,桓温就上表称司马晞出身于皇族,却招纳轻浮小人,窝藏亡命之徒,儿子司马综傲慢残忍,袁真叛逆跟他有关。请求免除司马晞的官职。随后又让自己的弟弟桓秘充当急先锋,逼令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意欲谋反。

桓温于是下令将人全部逮捕,送交廷尉。过了两天,桓温直接下令诛杀了司马奕的田美人和孟美人以及她们的3个孩子。仅隔了1天,御史中丞谯王司马恬秉承桓温的旨意,请旨诛杀武陵王司马晞等人。司马昱实在不忍心宗室之间再起杀戮,下诏说∶"我既悲痛惋惜,又惊恐不安,这种事我连听都不愿意听,何况还要我下令呢!你们再研究研究!"

桓温不得已赤膊上阵,亲自上书威逼,言词异常激烈。司马昱忍无可忍,亲手写下诏令∶"如果晋王朝还能延续,就请大司马不要再提此事。如果晋王朝气数该绝,就让我退位让贤吧!"桓温见步子迈得太快,把皇帝逼得太急也不好,就不再坚持杀司马皇族,于是改奏请黜废司马晞及他的3个儿子,全家迁徙到新安郡(今浙江淳安县);黜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贬到衡阳(今湖南湘潭西南)。司马昱保住了宗族骨肉的性命,桓温也达到了削弱皇室势力的目的。

而殷氏、庾氏就在劫难逃了,桓温下令将他们满门抄斩。桓温在不到10天时间里,废立皇帝,剪除皇室宗亲,诛灭两大高门望族,威势显赫至极。侍中谢安见到桓温,远远地就开始叩拜,桓温内心受用,却故作吃惊地问∶"安石,你这是什么意思?"谢安说∶"没有君主叩拜于前,而臣子还礼于后的道理,只能如此了。"

连谢安都把桓温当君王叩拜,司马昱就更加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上,从他即位之日起就深知自己的处境,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因为他是看着桓温一步步走今天的,其野心已昭然若揭,既然他开了废立皇帝的头,就会有第2次、第3次,只要他想,谁敢保证他不会直接弑君呢?由于心病太重,司马昱入宫没几个月,就憔悴衰老了很多,头发迅速花白,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

在桓温行废立大事,威逼皇室宗亲,诛杀异己时,司马昱就战战兢兢地进封桓温为丞相,留京辅政。但桓温不接受,只任命郗超为中书侍郎,坐镇朝中,自己则率军经白石返回姑孰,执掌兵权,继续控制长江上游,遥控朝政。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司马昱已病入膏肓,一生做事并不果断的他,以最快的速度册立11岁的司马曜为太子。慑于桓温的淫威,一日连发4道诏书,催促桓温入朝辅政,但桓温都不加理睬。抱着最后一丝打动桓温的希望,司马昱学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做法,立下遗诏说∶"如果我的儿子成器,请你辅佐;如果不才,请你自行取代。"

这份事关东晋前途命运的遗诏,一旦到了桓温的手上,向左向右全在其一念之间。他既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尽心辅佐幼主,也可以像王莽那样篡位自立,这是其他士族所不愿看到的。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更是当着司马旻的面把遗诏撕得粉碎,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陛下怎么能私授于他人呢?"

司马昱见身边还有这样的忠臣,伤心之余,还是感到很欣慰,于是让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为∶"家国大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一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的旧例,太子要以刘禅敬诸葛武侯为榜样,敬重大司马。"将桓温比作诸葛亮,意味着大权可以有,称帝就是大逆不道,用道德将他牢牢束缚。立完遗诏的当天,司马昱就死了,享年53岁,在位仅8 个月14天。

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中有惧怕桓温的,提议等请示桓温后再作打算。尚书仆射王彪之严厉地说道∶"天子驾崩,太子当立,大司马不能、也不会违背礼制!如果当面向他询问,肯定要受到他严厉指责。"临危决断,迅速拥立司马曜为帝,是为孝武帝。

在晋王室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门阀大族联手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阴谋,既维护了他们自身的既得利益,也确保了司马曜的顺利即位及东晋王朝的延续。

而这样的结局令桓温怨愤不已,他满以为司马昱临死会禅位给自己,没想到司马昱在最后一刻立了太子,而且连个摄政大臣也没捞着,只是辅政而已。他在给弟弟桓冲的信中发泄∶"遗诏只让我依照武侯、王公故事罢了,王、谢在朝中处理政事,总让人愤愤不平。"将矛头指向了王坦之与谢安。

司马曜即位后,为了安抚桓温,谢安、王坦之等人以司马曜的名义下诏称∶"内外一切事务均按大司马的意见办。"并由谢安亲自前往姑孰,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加仪仗队的羽葆鼓吹,虎贲60人,桓温依然推辞,更不肯入朝。

可桓温称帝之心不死,既然不肯禅让,那只能来硬的了。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领大队兵马,气势汹汹地直奔建康,准备灭了东晋,来个武装夺权。满朝文武都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褚太后命谢安与王坦之率领百官到新亭(今江苏江宁县南)迎接,因为大家都知道桓温对此二人恨之入骨,褚太后无疑是让他们去送死,可谓用心歹毒。

王坦之吓得魂飞魄散,谢安却泰然自若,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到了新亭,桓温部署重兵守卫,当时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官员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中的朝板拿颠倒了都不知道。只有谢安从容就座,他坐定以后不冷不热地问桓温∶"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您何须在周围安排这么多甲士呢!"桓温不好意思说∶"我也不得不防啊!"说着他把人全部撤走,与谢安从儿时谈起,东拉西扯了大半天。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终于没有武力夺位,快快地返回了姑孰。桓温回到姑孰又后悔了,他恨自己太过优柔寡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畏缩不前,在灞上,长安就在咫尺;在枋头,邺城也触手可及,都是因为不敢果断前进而功亏一篑。加上这次兴师动众挺进建康,只要横下心迈进一步,也就成功了,绝对没有王敦的结局。

可桓温终究还是与王敦殊途同归,自己在内心的煎熬、纠结中倒下了。患病期间,他迫不及待地要朝廷给他加九锡之礼,并不断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等人见桓温病重,让著名文学家袁宏起草诏令,完了交给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说∶"你的文笔也太好了,作为文章留存于世还行,可作为公文又太过华丽,不行!"谢安就拿过来修改,尽量拖延,反反复复始终没有定稿。用王彪之的话说∶"桓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挺不了多久,九锡之诏,能拖就拖。"拖到七月,桓温就病死了,终年62 岁,九锡诏书也就此了事。司马曜继位之初的危机期总算有惊无险地渡过了。

桓温死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还得延续。尚书令王述于太和二年(367年)八月去世后,尚书令一职一直空着,司马昱以丞相身份登基后,以王彪之为尚书仆射,谢安为侍中、吏部尚书、中领军,由于司马昱临终时,桓温曾上书建议由谢安辅政,因此谢安在朝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