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登基其他皇子改允「允礼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子雍正死前为何让乾隆善待果郡王」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80更新:2022-11-11 21:47:37

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胤禛于圆明园驾崩。内侍取出雍正遗诏(下图),宣布由皇四子弘历继承大统,是为乾隆帝。

雍正的这份遗诏,多达1200余字,其中,除了提及皇四子弘历的名字外,还提到了允禄、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等大臣。

允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果郡王,不过,此时他已被封为果亲王。雍正在遗诏中这么说允礼: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这段话很长,有三层意思,第一,允礼是国家栋梁;第二,允礼身体不好;第三,要多照顾他,善待他,不能让他中途损伤了。

言下之意,是让继位的乾隆帝尊重允礼,善待允礼。

那么,历史上的允礼,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为何值得雍正如此嘱托呢?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果郡王”允礼,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重新认识这位“英俊潇洒”的清朝王爷。

允礼,原名胤礼,因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兄弟们要避讳“胤”字,因此改为允礼。根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果毅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

允礼本是康熙第二十七子,因前面有部分兄弟夭折,因此序齿第十七,人称十七爷。

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其母为汉军旗包衣勤嫔陈氏。

根据《八旗造送奏折事件清册》记载,允礼的母族陈姓族人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了。后来,抬入镶黄旗汉军旗,还曾短暂地改为“陈佳氏”。允礼的外公名叫陈希阂,是一个二等侍卫。这说明,允礼的母亲勤嫔陈氏的出身并不高。

康熙三十三年,陈氏通过选秀入宫,被康熙选中,成为一名庶妃。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陈氏的年龄,但由于清朝秀女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也就是说,陈氏很可能出生在康熙十七年到康熙十九年之间。

而根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十七年出生的。

也就是说,允礼的母亲和他的四哥胤禛的年纪是差不多大的。换个角度来说,若雍正的长子弘晖没有夭折,他正好和允礼是同一年出生的。

这也是为何雍正对允礼十分亲厚的原因之一,后面还会说到。

在清代后宫,一般生下皇子的庶妃很快就会被晋升为位份,但允礼之母陈氏却并没有如此。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封她为勤嫔。而这一年,允礼已经21岁了。和陈氏同时被晋升为嫔的还有十二阿哥允祹的母亲瓦刘哈氏,她当时被封为定嫔。

由此可见,勤嫔的出身不仅不高贵,她在皇宫中或许也不受宠。有不受宠的母亲,就会有不受宠的皇子,因此,允礼在康熙朝并不受重视。

《清史稿·允礼传》对于允礼在康熙朝的事件只记载了一句话:

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自是辄从。

意思是说,从康熙四十四年起,允礼跟随康熙到塞外出巡,此后每次康熙出巡,都会带着允礼。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每次都带着允礼,并非允礼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康熙带着10岁以上的皇子出巡是惯例。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允礼在康熙朝并不受重视,那就是康熙始终没有给允礼封任何爵位,康熙驾崩那年,允礼已经25岁了,他甚至连个“贝子”或“镇国将军”头衔都没有,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位皇子,一位低调且不受宠的皇子。

正是因为允礼不受宠,也没有在康熙朝办差,这才养成了他恬淡的性格。允礼在诗词、书法和音律方面都很有造诣,若放在士大夫家庭,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翩翩君子。

综上所述,允礼贵为康熙的第十七子,然而,他和他的母亲并没有得到康熙的格外垂青。他没有爵位,没有差事,更没有资本参与夺嫡。这也是雍正后来会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玄烨在畅春园驾崩,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是一位优秀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睚眦必报的帝王。雍正登基后,立即擢升嫡系十三爷允祥为怡亲王,和隆科多、马齐一起总理事务。与此同时,雍正对自己当年的夺嫡对手采取了分化打击,他一方面封允禩(八阿哥)为廉亲王,一方面夺取允禵(十四阿哥)的兵权,将其幽禁于皇陵,对允禟(九阿哥)也出重拳打击,待雍正站稳脚跟,允禩也很快被扳倒。

虽说雍正残酷地打压了允禩集团,但他对其他没有参与夺嫡的兄弟还是比较有温度的。毕竟,雍正也需要兄弟来帮衬。这时,年轻的允礼便走进了雍正的视线。

为了检验允礼的能力,雍正先给允礼派了一个任务,让他去修饰康熙帝的景陵。第二年(雍正元年),雍正见允礼办事认真,下旨加封他为果郡王,并且让他管理理藩院。

雍正在加封允礼的圣旨上说道:

“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

从一个无官无爵的皇子,连升数级,直接成为郡王,还被任命掌管理藩院,这对当时的允礼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清朝的理藩院原名为“蒙古衙门”,是负责管理清朝和蒙古各部以及其他藩国之间的关系。这个差事关系到帝国的形象,雍正把它交给允礼,也存在锻炼允礼的动机。

一个月后,允礼又添了新差事,雍正命果郡王允礼担任右翼前锋统领,而后又担任正黄旗蒙古都统。到了七月,允礼再兼任镶蓝旗汉军都统职务,并获赐一万两白银。

在短短的7个月内,允礼不仅有了郡王爵位、有了差事,更掌管了两旗旗务,受雍正倚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么,雍正为何要对允礼格外垂青呢?笔者分析,可能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允礼并未参与夺嫡,他和雍正素无嫌隙。和允礼有相同情况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十二阿哥允祹,他也被雍正加封为履郡王。

第二,允礼的生母勤嫔的地位不高,这些意味着允礼对雍正产生不了任何威胁。

第三,雍正在处理允禟、允禵之后,背负了部分舆论压力,他需要和其他皇子搞好关系,以彰显皇家“兄友弟恭”的形象,而允礼和雍正年龄相差甚远,雍正长时间把他当孩子看,因此选择允礼来培养最为合适。

雍正二年,履亲王允祹因“治事不谨”被贬为贝子后,雍正身边得力的兄弟除了怡亲王允祥之外,也就果郡王允礼最为得力(当时雍正对三哥、五弟等人甚有戒心)。

所以,雍正开始有意抬举允礼,雍正不仅让允礼再兼任镶红旗满洲都统,还让允礼代替自己出席祭孔仪式。

到了雍正二年八月,允礼已经以郡王的身份享受亲王的俸禄。其入宫探视母妃,都是按亲王礼节。这一系列操作,提高了允礼在宗室中的声望。

在清帝中,雍正帝在拉拢人心方面绝对是佼佼者,雍正四年,雍正下旨晋封允礼的生母勤嫔为皇考勤妃,这让允礼感动不已。允礼是个至孝之人,母亲能晋升为妃,意味着母亲百年之后能够葬入先帝妃园前列,允礼入宫向雍正叩首,当场泪流不止。

到了雍正六年,允礼开启了他王爷生涯的高峰,因为这一年雍正正式晋封允礼为和硕果亲王。并且下旨,由允礼身兼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

这意味着,八旗24都统中,果亲王允礼一人占了六分之一。这种“掌四旗都统”的王爷,纵观清朝,也是极为罕见的。

雍正为何要如此破格提拔允礼呢?这在当时是有特殊背景的,因为雍正的肱股兄弟、十三爷允祥已经病重,体不能支,雍正急需要一个皇弟来接替允祥,他选中了允礼。

于是,在雍正六年,除了十三爷允祥之外,十七爷允礼是雍正诸弟中权力最高者。

雍正七年,允礼奉命管理工部,到了雍正八年的八月二十日,允礼统管户部三库事务。

注意,雍正八年的五月初四,雍正最爱的十三弟允祥病逝,年仅44岁,雍正不仅给十三弟配享太庙,还将十三弟的名字重新改为“胤祥”。而允礼统管户部三库,就发生在允祥的丧事结束之后。

不仅如此,在此后,允礼又接管了理宗人府。集旗务、军务、户部和宗室大权于一身。这样的允礼,实际上就是另一个允祥。

雍正十二年,雍正派允礼远赴西藏,代表朝廷会见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允礼在四川和西藏驻留了9个多月。这期间,雍正帝已经逐渐病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允礼回京向雍正复命,几个月后,雍正帝驾崩。

雍正帝驾崩的时间是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秋意正浓,当允礼接到消息赶到圆明园时,张廷玉、鄂尔泰以及弘历、弘昼等人已经到场。张廷玉按雍正生前所述,命内侍在正大光明牌匾后取出遗诏,鄂尔泰代为宣读。雍正的这份遗诏较长,也比较奇怪,遗诏中除了明确传位于宝亲王弘历外,还重点向乾隆提起5个人的名字,按照遗诏中的顺序,这5个人分别是:

(一)弘昼,雍正的第五子,封和亲王。在遗诏中,雍正对乾隆这么说起弘昼:

“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

言下之意,希望乾隆和亲弟弟同气连枝,不要做出残害手足之事。

(二)允禄,康熙第十六子,雍正之弟,被封为庄亲王。遗诏中说:

“庄亲王心地纯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意思是,庄亲王是个好叔叔,你用他办小事,他肯定不会出错。但办大事不行,他担当不足。

(三)允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之弟,被封为果亲王。雍正对允礼的描述比较长,在本文开篇已经引用过,这里不再赘述,意思是:

你十七叔性格忠直,能力和见识都是一流的,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但是,他身体太弱,如果遇到大事,你要多体谅他。如果让他中途损伤了,那就太可惜了。

(四)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五)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是把他俩放在一起说的。意思是: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都是我看好的治国老臣,我可以确保他们俩的忠贞,百年之后,你还要将他们俩配享太庙,以彰显我们父子对他们的礼遇。

雍正之所以重点对乾隆交代以上5人,其目的是要让乾隆学会使用他们。然而,我们纵向观察会发现,同样是亲王,雍正对允礼的评价比允禄要更正面,更详细。言语之中,多希望乾隆以后能够多依仗允礼,用好允礼,善待允礼。

那么,雍正临终前,为何要乾隆善待允礼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允礼在雍正末期已经身兼数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依仗的皇叔。

第二,雍正担心乾隆登基之初,在宗室中身单力薄,因此希望他多借助皇叔的力量。正如雍正所说,允礼是个忠直之人,他从始至终都未参与过皇位的争夺,对雍正也非常恭谨和忠心,因此可以成为乾隆的肱股。

第三,特别提到允礼体弱,雍正希望乾隆保护好允礼,避免让他步怡亲王允祥英年早逝的后尘。

雍正是一位帝王,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雍正的遗诏,除了传位外,更像是“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从遗诏的字里行间里,能看出他对乾隆的拳拳之心和舐犊之情。

是年,乾隆登基,按照雍正的遗愿,乾隆命允礼、允禄、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协理政务。

乾隆当时对允礼非常倚重,有时候允礼甚至一日要被乾隆传诏数次。允礼在乾隆面前也非常谨慎,不敢端着皇叔的架子,哪怕乾隆要给他赐座,他都要跪下来叩谢。允礼的表现让乾隆非常受用。

乾隆元年九月,乾隆赐允礼亲王双俸,并下旨:

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乾隆的意思是说,果亲王允礼是先帝之弟,朕的叔辈,每次都给朕行礼,朕心里不安。免了允礼在非正式场合的叩拜之礼。同日,乾隆又给允礼之母勤妃加了徽号。

允礼“拿双份工资”,又在御前免跪,母亲又被加徽号,感动得不行,更加下定决心为乾隆卖死力。

接下来,他为乾隆制定《侵盗钱粮罪例》和编纂《世宗宪皇帝上谕》,同时,乾隆还让他打理刑部和宗人府。允礼忙得脚不沾地,然而,到了年底,麻烦来了,允礼身体越来越虚弱,逐渐病倒了。

作为一个食亲王双俸的清朝王爷,允礼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在病中持续给乾隆上疏,恳请乾隆减免江南诸省百姓所欠的漕项、芦课、学租、杂税等税赋,皆被乾隆允准。

另外,允礼在乾隆初年手握大权,也被很多投机者盯上,有许多人试图通过贿赂允礼而上位,都未得逞。允礼称得上是一位清廉的王爷。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一句话: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允礼作为清朝的果亲王,身居高位,他能身正清廉,还不忘“泽加于民”,足见其并非一般的八旗勋贵可比。

允礼病倒后,在家中休养了一年,乾隆派太医多次上门为允礼诊治,但效果甚微。

乾隆三年的新春,允礼破天荒地没有入宫参加新春朝贺,乾隆知道不是十七叔傲慢,而是十七叔已经病重了。为此,乾隆特地派亲弟弟和亲王弘昼前去探望允礼的病情,弘昼回来后,说允礼不容乐观,于是乾隆亲自前往探望。

一个月后,允礼病逝,《清史稿》云“上震悼,即日亲临其丧”,乾隆非常伤心,亲临果亲王府祭奠,谥其号为“毅”。由于允礼膝下无子,乾隆特地让大阿哥永璜以孙子的名义为允礼戴孝。

允礼只有一妻一妾,生有一子一女,全部夭折。允礼去世后,乾隆下旨将弘曕过继给了允礼,继承果亲王爵位。

弘曕是乾隆的六弟,雍正的第六子,是名副其实的皇子身份,而今成了允礼之子。当然,乾隆这么做也有为自己扫清威胁之意。

当年,雍正遗诏中让乾隆善待果亲王,不要让他中途损伤,结果雍正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实在可惜。

在康熙的35个儿子中,允礼的结局算是不错的。他幼年并不受康熙重视,然而,他凭借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忠肝义胆,被雍正重用,并且迅速成为宗室中仅次于允祥的亲王。乾隆登基后,允礼也未失宠一日。在清朝,皇叔能做到如此地步,已是不易。

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子,掌四旗都统,拿亲王双俸,受两代帝王重用。

纵观允礼的一生,他有三大幸运:

第一是出生稍晚,没有参与夺嫡;

第二是忠孝赤心,为人恭谨,雍正乾隆用他而不疑;

第三是膝下一子一女全部夭折,这看似不幸,但作为皇叔,反而容易让人放下戒心。

《庄子·说剑》中说: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

允礼作为清代王爷,恰是一把完美的“诸侯之剑”,他的人生虽然只有短暂的41年,却是峥嵘的、无憾的。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