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64项大奖动画片alike如果人人相似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69更新:2023-04-17 08:52:34

8分钟能演什么?上映于2015年的西班牙动画短片《alike》,给出了答案。这部动画短片入围117个电影节,斩获64项大奖。“小身材、大能量”的动画短片,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它要求每一帧画面都必须保持精准,也注定每一个细节都颇具深意。

短片的内容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繁忙而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Copi作为一个父亲,试图向儿子传授正确的生存之法。何为正确?就是像社会的螺丝钉一样,按部就班的生活。 比如,当儿子被树下的小提琴手吸引时,马上被父亲拽走送去上学;儿子在作业本上画上了拉琴的小人,但被老师勒令重写抄写ABCD。

日复一日,曾经开朗活泼的小家伙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父亲意识到了儿子的变化,陷入沉思。他决定带儿子去看那个他很喜欢的拉琴人,但却发现已人去楼空,看着儿子失望的神情,Copi站在了树下,不管别人的眼光,做出了陶醉拉琴的动作,儿子高兴欢呼,父子深情相拥。

故事的主题不算稀罕,但却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一度刷爆朋友圈,很多父母都在感慨,我们到底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还是要保护孩子的童真,让他快乐成长?这真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这部短片拍的非常有特色,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艺术特色、主题分析和延展思考三个方面,对这部短片做一个深度的分析。

1.艺术特色:色彩隐喻 特殊的电影符号

影片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以在解析电影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电影本身的艺术特色,它往往反映了导演的价值取向,兴趣取向和审美取向。

① 色彩隐喻:一只手数得过来的颜色,被赋予了主题思想的属性

电影是光影艺术,色彩是这门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部短片里,导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变化来展示剧情,即使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鉴赏训练的人,在观影时也能迅速发现这一特点。从这个角度说,“用色彩讲故事”是该片非常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说到这,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短片的色彩一定很丰富。但事实恰恰相反,短片中只有很少的几种颜色,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但导演却用这么几种颜色,将故事讲述的活灵活现。

绿色:书包和草地

红色:漫天灰色调当中的一棵红色的树,树下站着拉琴的人

橘黄色:父亲的领带和儿子的肤色

蓝色:父亲的肤色

灰色:父亲的肤色有时会变成灰色,除此之外,高楼大厦,整个城市,以及城市中林林总总的人都是灰色

通观全片,会发现“彩色”是十分罕见的,而压抑的灰色却被大面积的使用。影片中的人物,除了这对父子之外,都是平淡无奇白开水,毫无存在感,这座城市亦是如此,尽管车水马龙,但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沙漠腹地,一座死城……在整片的灰色调中,偶尔出现的彩色,毫无疑问,代表了生机与希望。绿色自不必说,导演罕见的把树木绘成红色,其实也大有深意——首先,红颜色饱满浓郁,十分醒目,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其次,红色树木并不符合常规,但刚好可以隐喻树下拉琴人的与众不同;第三,红色是所有颜色中最具希望的颜色,象征内心火热的希望。

短片中,除了父亲之外的大多数人都是灰色,这暗示了大多数人在被“社会化”的过程中磨掉了棱角、褪掉了颜色,而蓝色的父亲,虽然和灰色相似,但还算是保有一丝颜色,这为影片的最后,父亲愿意成全儿子的快乐埋下了伏笔。

父亲是蓝色的,儿子是橙色的,两人的颜色差距很大——同样是人,导演却使用了冷暖两种色调绘制,这种颜色的反差,显然是为了对比成人世界的麻木和儿童世界的生机。但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是会变色的,他早晨是蓝色,经历了职场繁忙而机械的一天之后,会变成灰色,但在下班见到儿子并和儿子拥抱之后,他又会变为蓝色——这同样是非常巧妙的隐喻。从蓝变灰,象征父亲的心理状态,从正常走向衰竭,而由灰转蓝,则暗示着儿子是带给父亲希望,是缓解父亲心理压力的润滑剂——这为父亲后面的“反思”埋下伏笔。

儿子的颜色采用了橙色,代表了生机,这不难理解。但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儿子和父亲的领带颜色一致,这又有什么深意呢?我们知道,领带是服饰的代表,而服饰对于职场男性来说又非常重要,是他们的“门面”,所以,儿子和领带颜色一致,也就暗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也是装点自己人生的“门面”,既然如此,那么逼着孩子学习成才,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也就顺理成章。

不得不说,细节中彰显了构思的精妙。

除了以上关于色彩内涵的介绍,“色彩”本身还另有一层看不见的深意:即用来暗示人生的色彩。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单调机械的螺丝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什么,能让自己不活成一条咸鱼?

答案便是色彩,斑斓的色彩意味着生机,而心灵的色彩,需要依靠文学、音乐、电影等所有关于“美”的艺术来获得滋养。所以,在这部短片中,色彩的运用,肩负了主题思想的属性,可谓意义非凡。

② 特殊电影符号:不合常规的画面,是电影中独特的符号语言

电影符号的本意,是一种解析电影结构的方法论,但事实上,所有在电影中不合常规的画面,都属于电影中独特的符号语言。

这部影片的片场只有8分钟,可谓寸秒寸金,但导演却在影片中使用了长达3秒钟的黑屏,这个黑屏,就是短片中非常独特的符号语言,导演使用它的目的,也颇值得玩味。

黑屏前后,是短片中父亲思想的转折,他目睹了儿子从生机盎然走向疲乏无力,开始反思自己,3秒钟的黑屏过后,是父亲带儿子去找树下的小提琴演奏者的镜头——从之前的粗鲁拽走,到现在的主动带领,甚至在小提琴手已经不在了的情况下,父亲还不顾旁人诧异的眼光,兀自站在树下摆出演奏的姿态。所以,黑屏在短片中,不仅表达了反思,转折了变化,更是一种“敲黑板”的重点提醒。导演唤醒大家自省的意图通过“黑屏”这种符号性的电影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多次使用了重复的镜头语言,比如儿子每天上学背书包,父亲在格子间工作,上学路上儿子被小提琴手吸引又被拽走.......这些画面都是重复使用的。重复的画面,从时间上展示了日子的更迭,同时也暗指“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带给人的乏味与麻木。

独特的符号语言,能够精准的传递导演的思想主题,引发观众的思考,让影片独具魅力。

2.主题分析:父母教育的选择与反思

为人父母者,必为之计深远,父母的心总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快乐,又希望孩子顺遂,如何顺遂?便是遵守社会规则,任凭滚滚而来的社会潮流将其裹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父母似乎也有很多无奈。

短片的主题很清晰:希望每一个人,尤其是父母,都来反思一下教育的真谛。导演并没有单纯的批判其中一种,歌颂另外一种,而只是构建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然后引发思考,进而由每个人自己做出选择。

我想关于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让孩子自由而快乐的成长?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思考和选择的时候,常常会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比如全然满足孩子,也许能快乐,但却远离成功;逼迫孩子太严,又容易丧失快乐。这种两极分化的思维方式,只会让父母陷入到更深度的焦虑当中。

两级分化的思维方式带来了非此即彼的选择,但它在被提问之初,就已经有了天然的逻辑漏洞——这个选择的前提,是在假定“学习是苦的”的基础上的建立的。所以,快乐与勤奋,才成为了一对矛盾。

那么问题来了:学习是苦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学习源于模仿,而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以,任何一个小孩,天生就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说,学习绝对不是苦事,反而是一件开心的事。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的把学习和勤奋对立起来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学习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孩子和学习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被附加了太多痛苦的体验,背负了太多沉重的包袱。

影片中的小男孩刚去上学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他开心的背上沉重的小书包,即使被书包压倒,摔在地上也能马上爬了起来,在学校里,他用彩笔画下了那个红树下拉小提琴的人,还高兴的让老师看......这所有的细节都表明,在孩子学习之初,是带着乐趣和好奇心的。

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天性,老师刻板的让孩子抄写字母,对孩子创造性的绘画毫不感兴趣,父亲粗鲁的拽走孩子,匆忙的送进学校,对孩子不按规矩抄写字母而是画画皱起眉头——正是这些错误的做法,让孩子对学习没了兴趣。这种教育思维没有把人当做“人”,而是当做了一个机器。丧失了灵活性的教育方式,逐渐扼杀了孩子的生命力,当他无力的伸出两只胳膊套上那只书包时,就像被斩断翅膀的蝴蝶,再也无法飞翔。

所以,导演希望大家反思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教育的初心和教育的方式。

从宏观的角度看,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在带来现代化和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有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泯灭个体的个性发展,而试图将每个人都塑造成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但问题从来不是问题,我们如何在现有环境中面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所以,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找到自我——面对问题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

就像短片中的父亲,他经过反思,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初心,片名虽然是《alike》——相似,但父亲的选择,却是不让孩子走和自己相似的老路。

掩卷而思,有没有一种可能,兼具快乐和成才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父母的努力——在不可改变的大环境下努力为孩子构建快乐成长的小环境。是否做出这个选择,其实是每一个父母自由决定的,正如短片中的父亲。

3.延展思考:心灵的滋养,离不开“美”的教育

在短片中,父亲每天在写字间工作,儿子每天去学校上学,父亲在繁重而机械的工作中压弯了腰,儿子在ABCD的抄写中褪掉了色。

在机械化大生产的社会环境中,工厂分工讲究的是各司其职,将人机械化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显然,这种理念并不适合应用在教育领域。孩子不是机器,学校和工厂绝不能alike,孩子需要的是因材施教,而非模板化的“批处理”。

在短片的最后,爸爸异样却勇敢的举动吸引了旁观者好奇的目光。父亲手中并没有小提琴,但是他做出了拉小提琴的动作——当一个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哪怕听不到声音,气场和感染力仍能引发共鸣,于是我们看到,父子二人的肤色不再黯淡,而变得浓郁起来。

在短片中,小提琴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它代表着人的心灵中对艺术——更准确的说,是对“美”的渴求。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是灵性的动物,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新探索的欲望。艺术大师丰子恺在《美与同情》中也曾说:“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见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两位大师的话,都告诉我们:人类本来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俗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正因如此,文学、音乐、绘画等所有关于美的艺术,实际上是最符合人的心灵需要,能让人体会到幸福的内容。但因为它们很难立刻变现,故而常常被我们忽视。

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学习、工作、挣钱....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而事实上,想要幸福,其实有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而忽略了情感与精神的滋养,那么我们就会变成心灵枯萎的行尸走肉。

所以,不仅仅是他们父子,整个城市,无论街道,工厂,学校……每一个人都需要色彩和音乐,需要艺术等一切有关“美”的东西,来滋养心灵。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美育?美育=美术教育吗?美育=艺术技法的教育吗?

民国的教育大师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把美感教育说得十分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先生的理念和丰子恺大师如出一辙,即美育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所以,短片中的小提琴本身并不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象征,关于美的象征。

短片的结尾,爸爸无视众人的眼光,站在树下“演奏”的行为,给儿子做出了榜样:你可以和周围的世界不一样——在现实世界,勇于保持个性、敢于追求梦想的人却仍然是多数人眼中的异类。也许这正是导演透过这部短片表达的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光,在钢筋丛林的生活中,依然能用美的艺术点亮生命。

【写在最后】

动画片从来不是单纯的为儿童准备的,和童话故事一样,动画片常常是用最简单的故事表达最深刻的寓意,引发成人的思考。

反思力,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所具备的最优质的品质之一,通过这部短短8分钟的动画短片,我们可以延展思路,思考很多内容——关于孩子的、自己的,生活的,幸福的....

希望每一个成人都爱上动画片,在动画片中治愈自己,洗涤心灵。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获64项大奖动画片alike如果人人相似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六部治疗焦虑症的电影有哪些?

1、《 相似Alike 》

让孩子活出自己有多么重要8分钟,来自西班牙一部荣获64 项大奖的动画短片《Alike 相似》,讲述了一位父亲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在「灰色社会」的生存法则

孩子的橙色象征充沛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激情,他用创意的想象给字母增添无穷的色彩,然后却被老师指责,被父亲强迫纠正。孩子每天背着千吨重的书包,

父亲也了无生气,在一成不变的灰色社会中浑浑噩噩的工作、生活。整个社会只有那一颗树下弹奏小提琴的人儿充满着色彩,而父亲也只有和孩子拥抱时会恢复成蓝色。

2、《 视线之外 》

眼睛看不到的,心会给你答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小女孩牵着小狗在散步。突然一个劫匪从身后抢走了她的包包。小狗受到惊吓,拖着女孩一路桐卜狂奔,最终钻进了一个黑洞中。

女孩尾随爬入洞里,在一片黑暗之中意外获得了一个魔法棒。她挥舞着魔法棒,身上的衣服随之变幻成小魔女的装束,继而更来到一片神奇且美丽的陌生世界。

3、《 再见雨天碰轮卜 》

一同牵手,才能瞭望世界的瑰丽推荐一部国产大奖的动画短片《再见雨天》,动画里用阴郁的天空,金黄的草坪两种色彩反差,向观众展示了两个全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世界。

这两个全然不同的时空,以小男孩和小狐狸的角色联系起来,他们在阴郁绵绵的城市里相遇,为了帮助小狐狸接到雨水,两人在这个雨天的城市里经历了一场小冒险,而小狐狸去的地方,则是明媚怡人的大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小男孩和小狐狸的友谊,就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这个温室的孩子,与自然互助互爱,一同牵手,才能瞭望世界的无穷瑰丽。

4、《 安奈的眼睛 》

你是我寻找的那只眼吗笑穗?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安奈是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小家伙,他走遍各地,只为寻找另一只眼睛。

他找到了一棵树,树上的果实就像眼睛一样,但是猴子们把果实吃掉了;他找到孔雀的翎毛,翎毛就像眼睛一样,但是孔雀仆仆飞走了;

他找到快乐演奏的乐队,乐器的孔就像眼睛一样,但是乐手把他赶走了,原来这一切都不是安奈的眼睛,到底何时才能找到另一只眼睛呢?

故事的结局,安奈的另一半,有三颗眼睛,跟安奈完美的契合。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是如此的特别,但总有最独一无二,最特别的契合等着我们,寻找吧!

5、《 不怕不怕 》

献给所有胆小害怕的孩子怕怕是一只生性腼腆的小鳄鱼,她和妈妈居住在一座恬淡怡人的海滨小镇。这里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猫族,怕怕一家在此显得如此扎眼与格格不入,这也让她倍感孤独,并且十分害怕走进小朋友们的中间。

她多想在放学后来到路边小店买上一份冰激凌,但是那群小猫喧闹欢笑的样子却让她望而却步,生怕被她们排挤于欺负,因此冰激凌似乎始终难以企及。

某天,一只黄色的小霸王龙闯入怕怕的生活,他帮她买到好吃的冰激凌,他们还经常在一起玩耍,怕怕由此变得开朗、大胆许多。

获64项大奖动画片alike如果人人相似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赔偿上千元,“纵容”儿子墙上涂鸦!背后的好处,早知道早受益

看到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孩子乱涂乱画,几乎是每个父母最为头疼的事,可能一个转身,一个不留神,雪白的墙壁、干净的沙发、床单、茶几等都可能惨遭“毒手”。


很多父母会因此大声斥责孩子:“你看你,把墙画得乱七八糟的!”“说了多少次了,不可以画墙上!”“画得到处都是!”这一声声怒吼,可能会成功让手握画笔的孩子,乖乖地放弃乱涂乱画,可它也会扼杀孩子的绘画激情,阻碍孩子的潜能发展。


江西南昌一妈妈选择“纵容”儿子,因此赔了几千块,可她却直言不后悔:


正是这样,才有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惊艳众人,惹得网友纷纷惊叹道:“孩子的艺术天赋实在太好了。”


拥有这样的妈妈,于孩子是何其的幸运。


这位妈妈的“纵容”,看似对孩子的“胡作非为”不加管教,实则她的做法是最明智的,她选择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去为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买单,也要给予孩子自由的 探索 空间,充分发挥天性。


最终,孩子的绘画潜能被发掘,而这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出生于唐山市丰南区一小村庄的闫蕊,在VCD上看了电影《花为媒》后,便迷上了漂亮的张五可。稚嫩的小人儿,时常模仿张五可的模样,一板一眼地唱起了评剧。


于是,未满3周岁的她便立志成为“像张五可这样的人。”因为这一句话,妈妈也暗自下决心:“只要孩子喜欢,就支持到底。 ”


这一支持便是15年之久。


为了给孩子寻找专业的指导老师,妈妈坐了两个多钟头的长途车到市区;为了等到朱宝琴老师,她打着伞站在雨中,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两三点。


为了带女儿上一节专业课,她放下了所有的事,美发店也是时时关。甚至连晕车严重也能忍受,她坚持每周和女儿一起搭车6小时到市区学习。




正是妈妈十年如一日,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从四岁到七岁,短短三年的时间,闫蕊的演出得到了业界大师的认可。


7岁那年,她被推荐给了著名的评剧艺术家漏闷谷文月老师;10岁那年,她捧回了第一枚金牌,并在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业余组比赛中,摘得金花、十佳称号。


若不是妈妈全力以赴的支持,女儿的天赋便会被埋藏;若不是妈妈的不远万里为女儿求学,女儿便无法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支持与天赋缺了哪一环节,最终的结局都不会是圆满的。



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曾写道:“看似弱小的孩童,实则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父母无需费心为其增加新内容,只需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自由。”


而这便是父母的支持与呵护。


拥有父母支持的孩子,内心充满能量,敢于追求自己所要的,也更敢于 探索 未来的更多可能。


一旦遭受困难和挫折,这股能量会让他们心怀希望,充满勇气和力量,去疗愈伤口,而不至于堕落。


因为他们深知,不管未来如何,不管道路坎坷与否,也不管前方风雨如何,父母都会一如既往地站在他们身后,支持守护着他们。



曾一举揽获117项电影提名,荣获64项大奖的西班牙动画短片《Alike》,短短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返差弯,仅展示了一对父子的日常生活,却 深刻揭露了“父母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天赋和梦想”。


一个美好的早晨,当孩子满心欢喜地跑来跑去,爸爸却将沉重的书包压在他身上,呵斥道: “别总想着玩,好好上学去。”



父子俩庆仿行走在一座毫无生气、毫无色彩的城市里,每个人的神情都死气沉沉,身上则穿着同样的衣服,戴着同样的帽子,拿着同样的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赶路。



这时,一片“彩色的世界”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只见一个小提琴的演奏者在枫树下忘情地演奏,孩子兴奋地扔下书包跑了过去,听着听着便手舞足蹈。



爸爸却冲出来拎起他,警告道: “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学习最重要。”


到了学校后,依旧沉浸在喜悦中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画下了这一幕,想要分享,结果却换来了老师的一顿痛批,老师指着纸上的ABC,告诉他: “这才是你该学的东西。”



放学后,孩子又满心欢喜地把这张画给爸爸看,看到他的“不务正业”爸爸也是眉头深皱。


在大人们不断的“反对”中,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开始按照大人的要求乖乖地上学、认真地完成作业。



看着整天闷闷不乐的孩子,爸爸陷入了反思中,直到无意中翻开孩子的作业本,看着那一页充满创意的ABCD,他才恍然大悟: 周围一切的规矩和反对,是扼杀了孩子天性的根源。



于是,他带着孩子来到枫树下,学着那人拉奏小提琴的样子,接纳了孩子的天性和梦想。



其实,影片中的这对父子,像极了你我为人父母的样子。我们总担心孩子“离经叛道”,过得太辛苦或不幸福。


于是想让孩子按我们的意愿去成长,甚至不惜逼着孩子去复制我们或他人成功的人生。


可殊不知,成功本身并没有标准的答案。而一味的“反对与逼迫”,只会扼杀掉孩子的梦想与天性。


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当孩子用他的童真,去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


千万别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去纠正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拒绝孩子的喜好。因为这样的反对,轻则让孩子失去梦想,重则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主见,从而一生抑郁寡欢,碌碌无为。



在《爸爸去哪儿》圈粉无数的庆庆,最近又凭实力火了一把。


9岁的他,在RoboRAVE international Canada国际赛上获奖了。他们团队参加了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小学组线上小学巡线冠军、线下小学巡线亚军、线上小学迷宫亚军。



而这不过是他辉煌战绩中的一页罢了。随手一翻他的微博,不难发现他就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年初时,再为武汉打气时,他在两张白纸蘸了碘酒,渐渐地纸上出现了“加油”二字。



在网友纷纷表示疑惑时,他这般解释道:沾淀粉水写的。这样当淀粉遇到碘酒后,便会变成蓝色。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怪能拿到 期末三科免考证书 ,也难怪家里大大小小的奖章和证书堆积成山, 围棋、朗诵、架子鼓等全部拿到冠军。



而这一切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爸爸蔡国庆的尊重与支持。


早前,在《老师请回答》综艺节目中,蔡国庆父子曾作为嘉宾出席。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喜欢跟爸爸学唱歌时,庆庆自信地说道:“怕唱得比爸爸好。”随后他便对着爸爸明确表示:“因为不想学唱歌专业,想学 科技 类的。”



蔡国庆并不以为忤,反而笑着说道:“哪怕自己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教儿子唱歌,却不能强迫于他,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



恰恰呼应了这句话: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只有父母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顺应天性,自主选择,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内在潜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从而奔赴美好的未来。



泰戈尔曾说:“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从父母对孩子天性的理解开始。”


这种“纵容”不是无底线的溺爱,和有规矩也并不冲突。


它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它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什么,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孩子。


这是建立在“接纳、欣赏、鼓励”基础上的“纵容”,看似不管教,却是最高级的管教。


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父母也要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顺应天性,自主抉择,充分发挥自我内在潜能。


唯有这样,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与教育。


愿每个父母都有“纵容”孩子的勇气,愿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意愿,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