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妻妾(张大千和太太们)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18更新:2022-08-12 00:24:01

杨宛君与张大千

1983年4月,天坛公园南坛墙外的一栋楼房里,一则远方传来的消息让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整晚彻夜未眠。

眼见窗外天都有些蒙蒙亮了,老人还是捧着几封信反复地看着,眼角湿润,时不时还会流下泪来。

边擦泪老人便会嘀咕一句“在大千的遗嘱里有我杨宛君三个字,我这三十多年就算没有白白等他,他还在想着我”。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杨宛君苦等34年,终是没能再与张大千见上一面。

为了纪念张大千遗憾逝世,政府各部门举办了《国画大师张大千纪念展览》及宴会,杨宛君也受邀参加了。

这场展览会上,张大千多幅临摹的敦煌壁画被拿来展出,看着那些壁画,杨宛君就不禁回想到她与张大千的当年。

杨宛君

因为父亲是京城有名的月琴演奏家,杨宛君自小就深受音乐艺术的熏陶。

杨宛君的父亲每每演出都会带着她,她聪慧过人又嗓子极好,就像是天生为演唱而生的一样。

而杨宛君也像她父亲一样学起了乐器演奏,当年仅13岁的她,就已经能在城南清音阁登台献艺了。

杨宛君学唱的京韵大鼓,说中带唱极为富有气韵味道,以至于当时的她在圈子里可谓是红极一时。

她与之后的一生挚爱张大千也是相识在北京城里。

张大千

1935年,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一场张大千的艺术画展,杨宛君和朋友游玩只匆匆看了一眼,听了名字没在意人长的模样。

后来在城南清音阁唱《黛玉葬花》的戏,张大千就坐在下面,从头听到尾不曾离开。

杨宛君正值二九年华,古典美的迷人,纤纤玉手拿着书鼓的鼓棒和节板,身材婀娜多姿。

张大千最是喜欢这样周身都充斥着古典氛围感的女子,只一眼就被杨宛君深深吸引。

戏目结束后,张大千便火急火燎地拜托好友帮他去联系杨宛君,张大千想邀她一起去他的画展参观。

杨宛君

杨宛君当时的年龄最是喜欢游山玩水的,而且她对张大千的画展也早有耳闻,于是没有拒绝,杨宛君便只身去了中山公园的画展。

张大千看到她神情就特别激动,不光亲自带人去了接待会客的地方,还给杨宛君奉了茶。

张大千嘴里全是对杨宛君的赞美,眼里神色温柔,也全是对杨宛君的喜欢之情。

短短闲聊几句,张大千就带着杨宛君在画展里游走欣赏,顺便还充当杨宛君的解说,给她讲解这些画里的韵味。

两人因此邂逅相识,张大千喜欢杨宛君的气质风骨,杨宛君也对张大千产生了些暧昧情愫。

俞致贞(左)与杨宛君(右)

张大千从来不会隐藏自己对他人的想法,所以杨宛君很清楚,张大千看自己的眼神有多热烈火辣。

杨宛君对张大千也很有好感,可那时候的张大千已经36岁,而且家里还有一妻一妾几个孩子。

杨宛君很是犹豫对张大千之间的感情,但张大千却无所顾忌地想要追求杨宛君。

那个年代的追求交往往往都是顺从本心的,但杨宛君却不想只是过快活一时的日子,便和张大千说明了情况。

没想到张大千是带着要娶她的心和她攀谈,那时候的张大千爱惨了杨宛君的一切。

杨宛君和他交往几月,便如愿嫁给了张大千,成了他的三姨太。这一年,她才18岁。

黄凝素

这场婚礼是张大千的大夫人曾庆蓉主婚,二房黄凝素保的媒,黄凝素在婚宴上还姐妹交往一般,让杨宛君在外能多多照顾着张大千。

张大千的大夫人是张家随意安排的普通人家女子,传统教育的只会照顾公婆,相夫教子的一套,根本不能陪在张大千左右帮衬。

这时候的二夫人黄凝素已经为张家开枝散叶,几个孩子还都是调皮捣蛋的年纪,身边根本离不开人。

黄凝素之前也陪着张大千外出几次,但孩子在家她总是心里放不下,孩子也不能随着他们东奔西跑的。

杨宛君(左下)张瑞心(左上)俞致贞(右)

杨宛君的出现总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虽然张大千的母亲对于他又娶了个媳妇有些不喜,但前两房都没意见,她也不好多说什么。

结婚后,杨宛君便跟着张大千四处游历山水作画,张大千对杨宛君很喜欢,总是用她的身段样貌作画。

杨宛君也为了能更方便照顾张大千,不再继续登台唱戏,只专心照顾张大千的日常起居。

那几年也是杨宛君最甜蜜的日子,去日本,游上海,最后张大千还是和杨宛君回到了她生长的北平居住。

但没过多久,北平的时局就开始有些乱了起来,张大千怕战火烧起来,就带着杨宛君又离开了北京城回到了成都,张大千的老家。

张大千与杨宛君

1938年,一家人在多年后再一次相聚,并一起住在了青城山的上清宫后院。

杨宛君在这里住着偶尔闲来无事,还会去听听戏,和两位夫人喝喝茶,聊聊之前的经历和一些人文趣事解闷。

家里突然稳定了下来,孩子也多了一个杨宛君带,两个夫人也相对轻松了些,也是在这段期间,二夫人黄凝素喜欢上了和人打牌。

而张大千住在上清宫后院的时候,每天都会在自己的书房作画,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没有灵感时,杨宛君还会唱上几曲帮他作画。

在四川待了几年,张大千觉得自己灵感快要枯竭了,便和一些友人书信商议着要去敦煌写生。

杨宛君

1940年,张大千确定了出发的日子,便去找了杨宛君,想让杨宛君陪他一起去敦煌。

但杨宛君却觉得敦煌环境太恶劣,而且一行人中,只有她一个女眷,平素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

于是张大千恍然,又找了黄凝素带着几个长大一些的孩子们一起,去了敦煌游玩加写生,算是陪杨宛君一起了。

敦煌大漠风光无限,张大千在这里被壁画迷乱了眼,每日头不抬眼不睁地只知道对着壁画临摹。

杨宛君和黄凝素就带着孩子在附近走走,杨宛君还为了在大漠里更方便照顾张大千起居,直接剪短了头发。

张大千、杨宛君、黄凝素和孩子们在敦煌

在大漠待了半月左右,他们便回去了兰州补充生活物资的东西,黄凝素也在这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带着孩子回了老家。

到后来,张大千身边就只剩杨宛君一人照顾左右,周围人还因为她的短发和总穿男装,说她像张大千的儿子。

这些故事也在后来,被杨宛君当成有趣的玩笑说给后辈们听,重复多了,谁都知道杨宛君对那段时光有多眷恋。

1943年,张大千和一些友人才真正完成了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结束绘画后,和杨宛君收拾行囊回到了成都老家。

杨宛君

杨宛君因为这次的敦煌之行和张大千之间的感情更为浓厚,回到成都也只觉得这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但事情发生的往往会令人猝不及防。

刚回到家没多久,一向平易近人的二夫人黄凝素便和张大千提出了离婚。

离婚在当时的年代,即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都不一定会说出来的话,之前的日子明明过得不错,为什么黄凝素会提出离婚呢?

还没等杨宛君去找,黄凝素就先来到了她的房间,这几年相处,两人虽不像亲姐妹一样,但相互之间也聊得来。

黄凝素不看她,只一点点说着家里的大小事务和孩子的各种事情,事无巨细的都告诉了杨宛君。

杨宛君和王清华的后辈

杨宛君知道她心意已决,也说不出别的话来,只能把事情都记下,点头答应着。

只到了最后一句话,黄凝素才停了嘴,有些迟疑着,最后还是和杨宛君说了那句话“平日注意些那徐雯波”。

杨宛君惊讶的抬头看,黄凝素却没做停留的离开了。

杨宛君是认识这个徐雯波的,她是张大千的大女儿(张心瑞)的同学,因为喜欢绘画,总是会出现在张大千的书房里。

杨宛君去书房找张大千时,也是见过几次的,那孩子对张大千很是尊敬,也对绘画学习很上心。

这几年受张大千绘画的熏陶,杨宛君也是对绘画有些功底的,也能看出那孩子在绘画上的天赋。

杨宛君不懂黄凝素的意思,于是也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杨宛君

她当然不会懂,张大千和她相遇就是在她最好的年华,这十多年来张大千也是对她宠爱有加。

黄凝素则不一样,她是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曾经的她也和杨宛君一样天真热情,但最后她和张大千还是经不住喜新厌旧的的感觉。

黄凝素就这样离开了张家,杨宛君也只是偶然一次听说,她带着张大千给她的抚养费离开后找了个牌友过日子。

那个牌友是个普通职员,但太喜欢赌钱,最后带着黄凝素的钱消失在茫茫人海,黄凝素也不知所踪。

而那时的杨宛君,也总算明白了当年黄凝素对她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了。

徐雯波和孩子们

1947年,48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正式结婚了。

徐雯波的进门,张大千完全没给杨宛君准备的时间,身为大夫人的曾庆蓉不拒绝,她就没有拒绝的权利。

三十岁的杨宛君直接成了张大千人生的过去时,以往黄凝素要做得勤俭持家成了杨宛君的日常生活。

张大千来往的身边人也从杨宛君变成了徐雯波,张大千很喜欢徐雯波,就像当年对杨宛君一样喜欢。

连绘画上的人物也从杨宛君变成了徐雯波的样貌身段。

这些都让杨宛君感到了落差,她仿佛能体会到当年黄凝素看到她在张大千身边的感觉。

杨宛君

但张大千对她并没有特别冷淡,只是两人之间的相处时间没有那么长了,在有限的独处时,张大千还是如之前一样温柔特爱她。

杨宛君在张大千的柔情里逐渐放下了芥蒂,她像黄凝素接纳自己一样接纳了徐雯波。

她以为这样的日子也是幸福的,把张大千曾经对她的爱当成了如今的大度,她觉得只要自己能贤惠一些,张大千就还是爱自己的。

1949年,她还记得那天,张大千收拾好了东西,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张大千说要去台湾定居,但家里必须要留人在这里。

大夫人曾庆蓉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于是和大夫人商量过后,张大千把她留了下来看家。

等到了杨宛君,她以为自己会和张大千一起离开,就像很多年前一样,一直在他身边照顾左右。

但张大千就只深深看着她,便说出了让她心痛的话,张大千以她身体有恙,不能长途奔波为由,把她也留了下来。

这几年走南闯北,杨宛君得了乳腺癌和一些肠胃病,时不时还要喝两天汤药缓解病情。

当时张大千敦煌临摹画的报纸

张大千说的深情,但杨宛君却感觉像是天塌了一般的难受,张大千也看出她的渴望,便把全部约二百七十余幅临摹敦煌壁画交付与她。

这些画对于张大千来说意义非凡,杨宛君看着画,脑海里充斥的都是她与张大千在戈壁沙漠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画里不光有张大千的辛苦,还有杨宛君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为了这些画,和画背后与张大千之间的回忆,杨宛君留了下来。

那年,张大千只带着徐雯波离开了四川,去了台湾定居发展,只留给两人部分生活费用。

但是很快,这笔钱就花没了,杨宛君不得已,只能带着画去投奔自己的好姐妹王清华。

王清华和杨宛君

据王清华的后辈表示,杨宛君来投奔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自己忍饥挨饿,但张大千的画,她是一张都没有卖过。

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都始终小心翼翼地把画拿出来晾晒,除虫,防止画被霉斑侵蚀。

足可见杨宛君对张大千感情之深厚,她把这些画当做了日后与张大千团圆的信物,小心翼翼的珍藏。

杨宛君为这些以往的回忆留存最后的希望,但张大千可能根本就忘了之前与杨宛君的这些过往。

曾有人在张大千面前提起过杨宛君的后来生活,张大千听了只是久久不能言语,最后也只是说他听了难受。

他是没有能力吗?还是他根本就已经不再爱着杨宛君了?

杨宛君唱戏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难耐,曾经年少成名风光的杨宛君,为了心爱之人最后的委托,开始了漫漫人生路。

曾经只当是业余爱好的戏曲成了后来的生计,多年没有出门演出的她,也给自己在西南铁路文工团找了个京剧演员的职业。

后来为了更好地保存画作,杨宛君打算把珍藏多年的张大千的画全部捐给国家。

可能是想让自己死心,她在捐画之前,想尽办法联系到了张大千,杨宛君写了一封信给他,说要把这些画捐出去。

等了几天,没等来他的想念,也没等来他“会回来”的承诺,只是一封简简单单同意捐献的信。

杨宛君也是在这封信后,彻底对这个多年的爱人放下了,她想到了黄凝素,当年黄凝素的离开,是不是也像现在的她一样内心空虚。

杨宛君

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当时的黄凝素还有个职员牌友每天和她聊天散心,为她排忧解难,而她自己和张大千连子嗣都没有一个。

之后的日子,杨宛君就和王清华相依为命,王清华很多子女都是杨宛君的孩子。

她会教他们戏曲,书画,会给他们讲之前说过很多遍的大漠风光,会讲张大千的画有多么受人欢迎。

她还是忘不了他,即便是人生最后没了想念,她还是忘不了他。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先生在台北逝世了。

当时的媒体很快就对外公布了大千先生亲笔立下的遗嘱:

“立遗嘱人张爱(字大千)缘余年届八十,深念渥承天麻,得毕生浸润于书画,勉有成就,感祷不已。惜余不治生产,积蓄甚微,光阴荏苒,宣立遗嘱以示后人……余自作之书画全部分为十六份……上开余自作画之十六分之一赠杨宛君。”

杨宛君

里面十五份都是分给徐雯波和他在外的子女,只第十六份,分给了远在大陆等了他三十四年的杨宛君。

那晚的杨宛君,抱着当年仅有的书信往来久久无法入睡,在《国画大师张大千纪念展览》上她也用自己毕生对张大千的爱发表了讲话。

可能在张大千的人生里,杨宛君只是仅有的一部分,但在杨宛君的一生中,张大千是她的唯一。

“苦酒折柳今相离,无风无月也无你。”张大千用人生的最后,满足了杨宛君那些年遗憾的人生。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