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里的苦根(活着余华里的苦根是谁)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更新:2022-08-12 00:25:58

“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这是家珍给凤霞的孩子取名时说的。后来,这个叫苦根的孩子,不仅没了娘,后来还失去去了爹,最后还丢了自己的命。

看完《活着》,有的人对苦根这个人物形象转头就忘了,有的人认为苦根就是整本书的败笔,那么,苦根的“死”真的是败笔么?他的一生都发生了什么呢?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那一天的雪特别大,产房门口,一个医生问:“保大还是保小”,二喜丝毫没有犹豫就回答了要保大,过程虽然有点漫长,好在母子平安,谁料一生下孩子,凤霞就大出血,最后,医生还是只抱出来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

其他哺乳动物有的生下来几个小时就可以爬行甚至学会觅食,而我们人类在生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弱小无助的,命苦的苦根从生下来开始就在爹的背篼里,饿了,二喜就只能找正奶孩子的女人,花上一毛钱,帮忙奶上几口,虽然很难,好在苦根转眼间就能走路了。苦根学会走路之后,二喜每天都会拉上板车载着苦根出门,他干活的时候,苦根就自己在一旁玩耍,别说这小家伙啊,从小就机灵的很,左邻右舍都喜欢他。

苦根的名字是家珍取的,她说“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她可能心想:“自己的孩子有庆、凤霞,丈夫福贵,女婿二喜的名字寓意都是美好的,命运却与名字截然相反,或许真的是“贱名好养活”吧。”这个名字不仅是家珍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她对这唯一的外孙的美好祝愿。

可是家珍错了,并不是每个贱名都那么好养活,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贝多芬的这句话或许没错,但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前提是你要有那个力气和能力,很遗憾,弱小的苦根没有。

二喜接走凤霞

后来,家珍也走了,日子就剩两个男人围着苦根转,三个人也是三代人。然而,命运总是无常,在苦根四岁那年,二喜也死了,被两排水泥夹死了,死前的最后还不忘大叫自己放心不下的儿子:“苦根”。

原本的三代人,现在就剩爷孙两代了,说来也巧,凤霞不会说话,上天竟让她生了一个伶牙利嘴的儿子,从小就会变着戏法让福贵给他买吃的,长得也和凤霞一样好看,还和有庆一样勤快,刚满五岁,就会帮忙割稻子了,福贵和苦根说:鸡养大了就会变成鹅,鹅大了就会变成羊,羊大了会变成牛。从这以后,苦根就天天盼着买牛的那天

福贵看着苦根一天天长大,也就一天比一天放心,就好像凤霞和有庆都还在,他心想,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有了这个孩子,心里总是满足的,所以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这样他百年之后,才能对凤霞、二喜、徐家的列祖列宗有个交代,然而,命运就是喜欢和富贵开玩笑,这次的玩笑是他的命根子——苦根。

那是在苦根7岁那年,他的力气已经很大了,那天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大雨,两个人为了不让田里成熟的棉花淋雨,马不停蹄的收割着,直到了中午,福贵才知道苦根病了,回到家里,福贵给他熬了一碗姜汤,煮了半锅新鲜的豆子,看到豆子,苦根多高兴啊,豆子这东西难得能吃上一回,这一回还是半锅……

可就是这半锅新鲜的豆子害死了苦根,他吃豆子撑死的,福贵是傍晚回到家才发现的,他看到苦根的嘴唇都青了,嘴巴里面还有两颗没有嚼烂的豆子。这苦命的孩子还没能等到他的鸡变成牛,就走了。福贵多么悔恨,是自己为了收棉花,一次次忽视了苦根的说自己不舒服,是自己粗心大意,煮了半锅的豆子给难得吃上一顿饱饭的苦根,是自己没有在苦根生病的时候陪在身边,一心只想着棉花......是自己又老又笨,害了苦根。

往后的日子,福贵只能一个人过了,过了几年,他给自己买了一头牛,除了给自己作伴,也算是了了苦根的生前日夜期盼的心愿。

余华为什么要把苦根写死了呢?首先我们回到小说的核心,余华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什么?余华从一开始就已经告诉读者,他想通过这本书,借助福贵这个人物告诉你: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福贵曾经以为苦根就是他活下去的希望,但实际上呢?很明显不是,更确切的说苦根是读者的希望,这样一来,苦根的结局和读者预期形成一个巨大的反转,带来的冲击力更大,因此苦根的死不能算败笔。其二,余华在《活着》中对死亡的描写,更希望的是起到一个引发读者对生死思考的一个效果,所谓向死而生可能就是这样吧。

余华以福贵亲人的离去作为创作依据,福贵送走了身边一个个的亲人,“死亡”贯穿整部《活着》的始末,到最后福贵不因死亡而感到痛苦,不因活着就感到快乐,堪破命运的态度,和庄子有点类似,生死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但在庄子眼里就是四季变迁的自然规律罢了,所以,庄子在妻子去世的时候,“箕踞鼓盆而歌”,他唱到:

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到了后来,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都难过的哭了,他却很平静地说:

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 何贪于须臾?

循着这一点,如果你单纯把苦根当做福贵活着的希望,未免太过片面。现在你还觉得苦根的“死”是小说的败笔么?

END.

为什么余华的《活着》中的人物结局如此悲惨?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上因为不得不走。

读第一遍时,我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所谓的高尚,直觉胸口发闷,痛惜富贵一家的遭遇。再度翻阅或许心境有所增长,真切感受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乐观生活的重要性。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确实是一部高尚的作品。

一、传达

读者会觉得小说中人物结局悲惨,是因为我们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主角的经历,但实质上生活上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只要自己感受到幸福,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富贵在读者眼中就是一个苦难的承受着,苦难围绕着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就像富贵一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作者借富贵对生命的态度向我们传达着高尚。

二、探索

故事的前半部分语言充满搞笑的意味,一位老者在回忆里遇见四十年前的自己。浪荡公子哥富贵仿佛活了起来,就是隔壁地主家那个不成器的,让读者忍不住想要骂他。但讲述者并没有以主管好恶去评判富贵的作为,把一切经历都客观还原。这也正与作者"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只要自己感受到幸福,不需要别人的看法"相互照应。每个人生命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苦难,是一蹶不振任由命运捉弄甚至麻木还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活着的意义。其实人都是不愿回忆那些痛苦的过去,可是富贵却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他的记忆没有被困哭的生活损坏,他喜欢回忆过去、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

不止是富贵,家珍也在努力地为活着而活着,他的男人去花天酒地,她就以极其精妙的方法去规劝,屡屡未果也不曾想过要放弃。为富贵生儿育女,在富贵一无所有时也不离不弃,这是多么珍贵的情谊和爱!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不曾后悔此生的付出。是啊,只要自己感受到幸福,就不需要别人的看法,这是一种高尚的忍受。生活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忍受每一步的踏实,幸福迎接终点!

三、敬畏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起初我并不能理解,甚至认为作者没有志气,人失去了活着以外的其他东西,只剩下一副躯壳还有什么意义?直到因为生活压力陷入绝望。重新读《活着》,才真正领悟了态度对于活着的重要性,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要认真品味的。富贵几乎尝遍了人间的苦难,却依然能够坚定地活着,即使是苦难,也不能成为绝望的理由,只有正视了活着的意义,心存敬畏,有价值地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你千万别装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