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三大阻击战(辽沈战役部署分析)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73更新:2022-08-12 01:46:15

电视剧版《大决战》辽沈战役部分已基本完结,从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东北大地上的明争暗斗,到1948年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这场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历时3年的较量终于分出了胜负。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这片黑土地便落入了日本侵略者之手,1945年8月9日,一百五十余万苏联红军向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此时的日本关东军战斗力严重下降,苏军的进攻可谓摧枯拉朽,很快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东北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共两党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片黑土地。

在对于东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上,共产党比国民党更为深刻,《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主席提到:“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来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即使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国民党蒋介石对于东北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他表示:“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

两党皆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一场围绕东北的全方位争夺战已经不可避免。

而在日本刚刚投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党更容易在东北占得先机。

相比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更容易在东北地区占得先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是从北向南,自东向西,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层层退守,主要力量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从事敌后游击战,在临近东北的山东、河南地区,皆有敌后根据地,从距离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距离东北更近,这是优势之一。

其二,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东北军民便开始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抵抗运动,这些抗日抵抗组织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核心,东北抗日联军一部分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进行着游击战,一部分退入苏联修整,苏联出兵东北时,东北抗日联军协助苏军瓦解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也就是说,在东北地区本身就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基于以上两个优势,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从各个方向组织力量进入东北。

很快,自山东、河南等根据地进入的东北的我党军队规模达11万之众,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由于率先进入东北,我军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首先,日军投降后,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苏军将这部分弹药的一部分分给我军,提高了我军的武器水平。

其次,日占东北时期有不少武装力量,如伪满洲国军,在日军离开后权力真空期不知所措,很多人没胆子占山为王,拉队伍单干,但是除了当兵又不会从事其他行业,所以哪方面的部队到来,他们就会选择投奔谁,这部分人客观上壮大了我党在东北武装力量的规模,但是由于没有受到充分的革命教育,也为日后留下了隐患。

在我党军队进入东北接收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军也没闲着,他们在美军舰艇力量的帮助下,正来势汹汹地赶来。

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过程略显曲折,1945年8月5日,熊式辉与宋子文、王世杰等飞抵莫斯科,同苏联商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方面原则上同意在之后的3个月内将东北全境移交给国民党,但国民党主力位于大西南,北上入关需时日,这个时候,蒋介石想到借用美军船只将大量国民党军队由海上运送至东北。

从海上登陆需要合适的登陆港口,当时可选港口有营口、葫芦岛,但是最好的无疑还是大连。

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苏军出兵东北的条件是,苏联在大连商港享有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

国民政府借用美国船只的做法引起了苏联方面的警惕,于是他们以大连商港为国际港为由拒绝国民政府的登陆要求。

国民政府与苏联方面的矛盾造成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步伐慢了许多,各主要城市移交缓慢,直至1946年5月3日,苏军才全部撤离东北,国军在与苏军的和平接收之外,也不得不对中国共产党事先占据的城市进行“武力接收”。

苏军逐步撤退的过程中,在东北大地上,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势力展开博弈,国共双方摩擦不断。

待苏军大部撤走,国民党军大量抵达东北,国民党方面则不再伪装,大肆“武力接收”,国民党夺取东北的方式与以往无异,重点放在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上。

陆路交通线打通后,国民党加快了向东北运兵的速度,发生在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当时,国民党军集中4个美械装备师,分三路沿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沟帮子至新民段向两侧地区发动进攻,企图驱逐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维护铁路运输,为其后续部队开进东北和进占沈阳创造条件。

国民党军第89师265团第1营进入法库县城西南秀水河子村。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秀水河子的国民党守军来了一次歼灭战,并对援军进行了有力打击,此役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士气。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更多兵力达到东北,东北地区的国共两党力量出现逆转,双方围绕一些重点城市展开了激烈争夺,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四平战役。

四平战役一共进行了四次,又称四战四平,此阶段进行的是前两次战役。

1946年3月13日,苏军全部撤离东北后,国民党主力尚未能到达四平,代表国民党接收四平的是一些保安团等武装,这些武装都是由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临时招募的一些地主武装,甚至包括部分土匪,这些武装战斗力、组织性、纪律性都较差,难堪大用,刘翰东组织这些武装不过是一权宜之计,目的是等待国民党大军到来。

东北民主联军又岂会放弃这一机会,于3月17日凌晨2点开始猛攻四平,经过10个小时的战斗顺利拿下四平,此即一战四平。

但是,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军又岂会轻易放弃四平。

1946年3月31日,国民党军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大举向北进犯,东北民主联军料想到国军在四平会有大动作,也调集重兵向四平集结,四平决战一触即发。

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师,开始向四平南郊的海丰屯等阵地发起正面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奋起反击,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军集中了10个整师的兵力到四平前沿阵地,参战的国军主力包括新一军、新六军和第71军,均是抗战时期远征军序列,是国军中的精锐,尤其是其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其老底子是驻印军,美械装备,美式训练,能在缅甸以一敌二击败日军,实力不容小觑。

为了拿下四平,国军可谓精锐尽出,国军以飞机、大炮轰炸,以坦克开路,分三路向四平推进,国军攻势相当凶猛,整营整团的士兵成建制的向东北民主联军阵地冲锋,5月18日,在新一军和新六军轮番猛攻下,四平的咽喉塔子山阵地失守,此时再固守四平十分危险,东北民主联军果断放弃四平,向北撤退。

国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多座城市,东北民主联军一路北撤,显得有些被动,黄克诚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提到:东北民主联军在撤出四平时十分有序,但是撤出长春时就显得有些混乱了,且部队十分疲劳。

中央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指示是若敌军势大,则应避免与之正面接触,争取时间修正补充,恢复元气,再行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一直撤至松花江以北才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此时的形势已是十分危急,首先,之前占领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国民党军凭借优势兵力与装备又夺了去,更糟的是之前投诚的原伪满洲国军队并未接受过改造,很多都是机会主义者,看见国军势大,马上转投国军。

之前因抓住先机获得的优势很多都丧失掉了,东北民主联军必须重新组织力量,寻求再战,如何凝聚力量呢?还是老办法:剿匪、土改。

关于国民党军为什么在松花江南停止大规模进攻,众说纷纭,有马歇尔调停说,有国民党内部分歧说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已经用到了极限,国军的重点是大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控制力较差,兵员物资很大程度上靠关内供应,而整个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物资,很大程度上又靠美国供应,国民党军在东北难以形成自给自足,所以其力量是有极限的。

国军力量用到极限,东北民主联军则退到国民党控制力差的农村地区进行发展,如何发展?首先是剿匪。

东北北部山高林密,匪患横行,从晚晴、到东北王张作霖再到日本侵略者谁都难以彻底肃清东北的土匪,只能让其留在一个灰色地带,与之形成一种尴尬的共生关系。

土匪手中有装备,有钱粮,剿灭了土匪,东北民主联军的物资又会得到补充,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地百姓苦土匪久矣,对土匪恨之入骨,剿匪最能得民心。

与剿匪同时进行的是土改,在农村,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过去,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真正从事耕种的农民没有土地这种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的农民难以获得经济独立,只能依附于大地主才能获得生存。

土改让农民获得土地这一最重要生产资料,拥有土地的农民们不必再依附大地主,成为自己的主人,土改是解决农村矛盾的根本方法,原本祖祖辈辈没有土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其对共产党的拥护程度可想而知,土改让农民们深刻地体会到,革命不是一件遥远的事,革命与自己息息相关。

大量获得土地的农村青年积极保家保田,参军入伍,撤至北满时东北民主联军只剩十余万人,不到半年时间就扩大到46万人,一年后,竟达到73万人,而另一边,国民党军内部却陷入内部纠纷,导致东北地区多次换帅,每次换帅都要有一次权力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攻守之势也将很快发生变化。

1946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半年修整,力量已经有了不小的恢复,但当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依旧是以国民党军处于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处于守势。

当时,东北解放区被分割为北满和南满两部分,其中松花江北的北满地区是主力,为达到占领全东北的企图,国民党军决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术彻底击败东北民主联军,而东北民主联军则针锋相对的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战术,南满与北满部队相互配合,打击国民党军。

具体部署是:以南满部队在临江地区迎击进犯之国民党军,保卫解放区;以北满地区的主力伺机南渡松花江,在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寻歼分散之国民党军和在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寻歼分散之国民党军。

南满部队在临江地区迎击国民党军亦不是死守,而是以运动战的形式层层退守,而与此同时,还派出小股部队深入国统区,抓住国民党政府与民众联系不强的特点,开辟新的根据地,在南满部队与临江地区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时候,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3次南下松花江(既三下江南),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经过近4个月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共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彻底消灭东北民主联军的企图,东北地区的攻守之势也开始出现变化。

若把时间线拉长,可以看出,国民党军的攻势是在逐步减弱的,四平战役后,国民党军可以开展全面攻势,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时,则只能开展局部攻势,原因无他,国民党军无法控制农村,控制基础,所以国民党军很难获得发展,于是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力量几乎是一个定值,打掉一些,就少一些。

而共产党与基础民众紧密结合,只要不被一次性消灭,就能不断获得发展,在与国民党军力量天平发生变化时,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尝试一些局部进攻,当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军尚能有一战之力,最典型的就是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陈明仁拼命加固四平城,并以此为依托,顶住了东北民主联军6倍兵力的猛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民主联军之所以最后选择撤退,是因为国民党军的援兵马上赶到,在双方攻势之势刚刚转化的当口,国民党军仍有相互运动配合的能力,但这样的能力,随着双方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将变得越来越小。

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已经拥兵103万,且已经占有东北地区97%的土地,解放区人口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86%。

而国民党方面只有55万军队,且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城市中,中央决定应先攻打锦州,锦州解放,则东北大门关闭,沈阳、长春之国民党军就成瓮中之鳖,再无逃脱之可能。

具体部署是这样的:范汉杰部固守锦州,关内掉7个师,连同原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侯镜如指挥;同时调沈阳地区11个主力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指挥。

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是东西对攻,消灭东野主力。

但是,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东野又岂会看不清,东野迅速做出部署:以四纵、十一纵加冀察热辽军区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阻击东进兵团,二、三、七、八、九纵,加六纵17师围攻锦州,10纵加一个独立师阻击廖耀湘西进兵团,十二纵加12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五纵、六纵监视沈阳,一纵做总预备队。

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看似精妙,但是执行起来过于复杂,守锦部队,东进兵团,与西进兵团,必须全部实现战略意图,有一方无法实现,这个作战计划就不能成功,对于执行力本就很差的国民党军来说,这个计划近乎不可能完成。

双方完成战略部署,大战随即展开,塔山部队坚守阵地,与敌激战六昼夜,击退敌10余次冲锋,敌东进兵团始终不能突破塔山防线。

10月14日,攻锦部队发起总攻,千炮齐发下,锦州防御工事被大量摧毁,部队随即发动总攻,激战29个小时后解放锦州,俘获范汉杰等国民党军9万余人。

锦州解放之后,东北大门关闭,沈阳、长春两地国民党军做困兽之斗已无意义,长春守军纷纷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东野继续以诱敌深入的方法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俘虏廖耀湘,卫立煌深感大势已去,匆忙做简单部署后逃离沈阳,沈阳守军没有多少战心,简单抵抗后,纷纷投诚。

在解放沈阳的同时,第9纵队和独立第2师东渡辽河,日夜兼程向营口疾进,经过一番激战,于11月2日解放营口,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12日又解放承德。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在走出低谷,靠的正是土改与剿匪。

这场围绕东北的国共双方进行的为期3年的较量中,从共产党开始土改、剿匪时,结局便差不多注定了。

决定大战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就藏在那片黑土地里。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