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退出长安(黄巢军队战力)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9更新:2022-08-12 03:35:52

引子:中和三年,黄巢建立的大齐国已经开始摇摇欲坠,河东军南下逼近、同州朱温叛变、粱田坡决战失利、华州城沦陷,一个个至坏的消息纷至沓来,轮番刺激着大齐国皇帝黄巢的脆弱神经,面对长安城内捉襟见肘的粮草储备,黄巢此刻意识到,离开的时间最终还是到了。

▲黄巢军撤走之时放火焚烧了壮丽辉煌的大明宫

四月,当长安城大明宫内燃起熊熊烈火之时,大批的齐国军队开始快速撤离长安,一时间,武关东南面的商於古道之上,挤满了黑压压的行军兵众。

▲黄巢军撤离长安的路线图

齐国立国甫定,便遭亡国厄运,身为齐国皇帝的黄巢,其此刻的心情一定十分沮丧,然而不久后,待其走出商於古道之时,黄巢竟突然发现,眼前的局面并没有自己先前所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反而还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后人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常会惊奇地发现,黄巢虽然兵败退出长安城,然而其接下来所面对的战况局面却显得相当奇葩,撤退中的黄巢军非但没有面临被追歼的危险,反而更像是一只被放逐出去的恶狼,其将在不久后再次亮起自己那口锋利的牙齿。

此番收复长安的唐军主力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部,而这个李克用先前可是有反叛朝廷的前科,作为危难时期被朝廷征召,并被特赦的戴罪立功人员,李克用此刻面对收复长安的胜利,其心里却并不踏实。

▲无利不起早,李克用部最终同意南下勤王是有目的的

如今,京师已经光复,可朝廷当初许诺出兵的封赏,还未落到实处,自己率领沙陀、鞑靼等部族倾力而出,为的就是换取河东那块垂涎已久的地方,现在黄巢已经被赶跑,自己却还没拿到实在的好处。

▲李克用对河东之地垂涎已久,朝廷给得也十分肉疼

心里有顾虑,李克用自然不可能继续拼命卖力了,他在等,等等看,看看朝廷是否如约兑现先前承诺的封赏。

而面对沙陀军的逡巡,其他跟风起哄、争抢邀功的节度使们则更加不敢擅自追击黄巢军了,当初若是没有沙陀军的南下助力,他们这些节度使们的实力也只是仅仅能够保持与黄巢军的对峙罢了,倘若真让他们脱队前去追击敌军,大家成为炮灰的可能性极大。

面对眼前混乱的长安城,以及满地被黄巢军抛弃的金银珠宝,唐军上下更加倾向于眼前的痛快,能捞一点趁机捞一点吧,拿到手里才是实惠,反正黄巢已经被大家赶跑了,收复京师的任务也算暂时完成了。

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巢自蓝田入商山,多遗珍宝于路,官军争取之,不急追,贼遂逸去。——《资治通鉴》

▲商於古道全长六百余里

唐军的放水行为,最终导致了黄巢军以相当从容的姿态离开了长安,并且实力保存相对完好地进入了商於古道,一时间,商於古道附近的各个藩镇大佬们,全都紧张起来,战争的阴霾顿时笼罩在了所有人的头顶之上,黄巢将会取向何方?

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离开长安的黄巢实际上有三个选择,一是从邓州南下攻击襄州(江陵),然后去山南东道发展,在西南开拓一片新天地;

▲黄巢的选择之一,山南东道

另一个则是继续向东南前行,过申州、光州,去淮南道发展,进入当初自己曾经战斗过许久的南方;

▲黄巢的第二选择,淮南东道

还有一个就是从蔡州进入河南道,回老家发展。

▲黄巢的第三选择,回老家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新唐书》

黄巢最终选择了回河南道老家发展,原因很简单,山南道和淮南道都有猛人在那里坐镇,自己不想再去招惹他们了。

山南东道有刘巨容坐镇,当年黄巢军在江陵收获了相当惨痛的经历,差点儿被团灭,这位真的惹不起。

▲刘巨容,坐镇山南东道的猛人

贼追之,伏发,大破贼众,乘胜逐北。比至江陵,俘斩其什七八。巢与尚让收馀众渡江东走。—《资治通鉴》

淮南道有高骈,虽然黄巢渡江时高骈龟缩在扬州不敢出来,但高骈曾经给予黄巢的印象,那绝对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能不惹就先不惹他吧。

▲高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照样不好惹

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饶州,克之,巢走。—《资治通鉴》

还是回到曹、濮老家吧,自己当年起事的地方,那里毕竟是本乡本土、乡里乡亲的,地形、情况自己也都熟悉,在那里打起仗来也不吃亏,黄巢匆匆比较了下,就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回河南道。

战争的阴霾正一步步逼近河南道,飞驰的斥候正日夜飞报、传递着示警的消息。

黄巢军即将到来!

京师克复,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个值得庆贺之事,但高兴之余,朝廷却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黄巢离开了长安之后,河南道这个地方,此刻这里竟然没有几个真正听命于自己的力量,黄巢一旦踏入那里,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唐庭的控制力量薄弱区,接下来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后果相当危险。

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僖宗广明中,为许州大将,逐节度使薛能,自称留后。——《资治通鉴》

郓州(天平军节度使)曹全晟:会郓帅薛崇卒,部将崔君预据城叛,全晸攻之,杀君预自为留后。——《旧五代史》

徐州(感化军节度使)时溥:详遣人迎犒,悉恕之,溥乃移军向徐州。既入,军人大呼,推溥为留后。——《旧五代史》

青州(平卢节度使)王敬武:及巢贼犯长安,诸籓擅易主帅,敬武乃逐师儒,自为留后。——《旧五代史》

▲周岌、曹全晟、时溥、王敬武这些草头王

如今的这些河南道节度使们,很多都是未经请示朝廷便自立的草头王,没有经历过朝廷的政治培养和道德陶冶,想用忠君爱国的那套口号,来拉拢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黄巢军,有点难度。

况且这些人里面,像周岌、诸葛爽、王敬武等人还有过归降、示好黄巢的经历,如今会不会被战争压力一逼迫,又变成墙头草,再次倒戈叛降,也未可知,这些人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一旦这些人真的倒戈转向黄巢,那对朝廷来说绝对是个非常糟糕的消息,河南道会不会顷刻间土崩瓦解,最终演变成一个新的“河朔三镇”,游离于朝廷控制之外,还真不好说。

▲河南道会不会失控呢?

当然,河南道如今能够听命于朝庭的藩镇也不是没有,如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陈州刺使赵犨,兖州泰宁节度使齐可让,河阳节度使诸葛爽,但很不幸的是,他们大多数将最先直面黄巢军的第一波冲击,而后面齐克让又被这群草头王包围在东面,施不上力。

▲圆形代表忠于朝廷,方形是草头王们

天子幸蜀,姑务翦寇,上蔡有劲兵万人,宗权即与监军杨复光同议勤王,出师破贼,以蔡牧授之,仍置节度之号。——《旧唐书》

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守陈州刺史。——《旧五代史》

为了加强拦截黄巢的力度,朝廷还特意派出了一个人添补在那些草头王和蔡、陈二州之间,这个人便是被委派到宣武军镇的朱温(原黄巢军降将),作为黄巢军最大的叛臣罪人,朱温与黄巢的矛盾绝对不可调和,当两者相遇之时,双方只能死磕到底,这当然也是朝廷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敌人的敌人,便是我们最大的忠臣,顺便提一句,朱温此时被朝廷赐名就是叫,朱全忠。

▲朱温被唐廷赐名朱全忠,是黄巢军的叛将

拜全忠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新五代史》

在朝廷的眼中,此刻河南道内可以拦截黄巢的防线共有三道,这三道只要能够发挥好作用,拦住黄巢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道防线:炮灰级别的防线—蔡州防线,许、蔡、颖,能杀伤多少黄巢军,尽量杀伤消耗。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中坚力量级别的防线—宣武防线,陈、郑、汴、滑、宋、毫等州,跟黄巢军玩命死磕拖住,等待朝廷腾出手来派援军支援。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后备防线—徐、濮、曹、郓、兖等州,尽量别捣乱,能上前支援最好,最后对漏网之鱼能补刀就补刀。

▲第三道防线

朝廷这边正推算着三道防线作用和效果,那边黄巢的军队此时也快走出商於古道了,大战即将来临,接下来的就看河南道里面这些节度使们给不给力了。

此刻,远在蜀地的朝廷上下,全部紧张地盯着河南道的局势,如果河南道能扛住黄巢军的进攻,朝廷便能腾出时间来筹划部署剿灭黄巢军,如果扛不住直接崩盘,那么整个河南道便会彻底沦陷,最终黄巢军会在这里扩散、发展,而河南道相比长安来说,绝对是一个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倘若完全控制住河南道,黄巢军可就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河南道对黄巢军来说不啻是一个海阔天空之所

战况究竟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巢军走出商於古道后,立即开始进攻河南道,首当其冲的便是蔡州的秦宗权,面对黄巢军如潮水般的涌来,蔡州的秦宗权还是带着手下的兵众们进行了一番抵抗,但双方力量悬殊,结局早在意料之中,秦宗权毫无悬念地落败了,而秦宗权也是个爽快人,打输了,认输投降就是。

黄巢使其骁将孟楷将万人为前锋,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逆战而败。贼进攻其城,宗权遂称臣于巢,与之连兵。——《旧唐书》

秦宗权的倒戈投降不仅壮大了黄巢军实力,而且导致了第一道防线从中间直接崩溃,黄巢军的兵锋从蔡州直接跳到了陈州城下,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蔡州出发直接插过陈州,是通往黄巢老家曹、濮之地的最佳捷径,陈州此番注定难逃战火的焚燹,大战一触即发。

▲黄巢回归曹州最佳路线

面对蔡州如此轻易的败落,黄巢又有些飘飘然了,征服就是这么简单、爽快,河南道果然是个好地方,看来自己是选对了。

但是其不会想到,自己接下来将要面对的那个城池——陈州,却是一个将会是把自己拖入无底深渊的坚城,而此刻,城内的一个猛人正在摩拳擦掌,等待着黄巢的到临,他就是赵犨,一个正准备掰断黄巢军牙齿的硬汉。

▲陈州城即将要经受战火的洗礼

一、陈州的战前准备:

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新五代史》

赵犨是个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一般不容易被轻易击败,他从黄巢还在长安就推算出其败退后,将会到陈州来砸场子,这种推测的本领如果史书上没有夸大其辞的话,这个赵犨绝对是一个高明的战略智者。

让我们看看当初陈州的准备,就知道为什么赵犨敢于和黄巢选择死磕了,有能力,有资本,有信心,就是这么任性。

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凡四门之外,两舍之内,民有资粮者,悉令挽入郡中。缮甲兵,利剑槊,弓弩矢石无不毕备。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长子麓、次子霖,皆分领锐兵。—《旧五代史》

赵犨具体的应对准备如下:

高筑墙,修筑城防工事,该加筑的加筑坚实,该疏浚的疏浚挖深,该添备的城防武器赶紧装备上来,最终把陈州城防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战争堡垒。

▲加筑城防

广积粮,囤积粮草,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粮秣,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打仗最终拼的就是粮草,历史上围城围到城内人吃人的情况也是十分常见的,有粮在手,心不慌。

▲囤积粮草

坚清壁野,把附近的人们全都迁入城内,不给黄巢军留下一人一粮,把这些人拉进城来,在战争中就能避免他们被驱赶来当攻城的炮灰,还能做为战时城防的防御力量。

▲坚清碧野

上阵子弟兵,把自己的亲戚全都部署到要害城防位置,这就摆明了要拼命的节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个华丽的阵容,确实让人可以相信,陈州绝对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上阵父子兵,战力超强

陈州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黄巢此刻气势汹汹而来,虽然让赵犨等人感到有点儿紧张,但并没有慌乱,黄巢,我一直等着你来。

孟楷作为黄巢军的先锋,在一战降伏秦宗权之后,顿时豪情万丈,河南道的这些节度使们,谁能挡得住齐军主力的锋撄,想当初大军渡过淮河西进长安之时,这些节度使们哪个不是缩头缩尾,躲在城池里面不敢出来,如今还不是一样,孟楷觉得,攻陷前面这个陈州城,也肯定是一个手到擒来的过程罢了。

▲孟楷死于大意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位被黄巢视为心腹爱将的孟楷,马上便成为了陈州军队的第一个胜利战果。

楷既下蔡州,移兵击陈,军于项城;先示之弱,伺其无备,袭击之,杀获殆尽,生擒楷,斩之。——《资治通鉴》

孟楷阵亡的消息传来,让黄巢非常愤怒,蔡州唾手而得,一个小小的陈州竟让自己吃了这么大的亏,黄巢自然不甘心,非得灭了他!

六月,与秦宗权合兵围陈州,掘堑五重,百道攻之。 —《资治通鉴》

在交战过程中,黄巢才发现,原来陈州这么难啃,但难啃也要啃掉它,我们从黄巢后面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黄巢的思路也在变,在向着朝廷最不愿看到的方向转变,那就是老子不跑回老家了,准备打持久战,这河南道州郡,我要一块块全部拿下,全吞了。

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资治通鉴》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濮、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

▲黄巢军的进击方向

立足陈州,四下出击,打垮河南道。

黄巢的这个想法无可厚非,但对于攻城,他却选择了先难后易,这个选择虽然被后世很多人所讥弊,认为其不应该将兵力白白耗费在这里,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陈州此刻就是河南道诸藩镇节度使的胆气,陈州只要能坚守得住,那么其他节度使就有底气继续坚持下去。

这种情况之下,旁边宣武军的朱温便可以从容地策应,而徐州、郓州、濮州等地的节度使们在唇亡齿寒的感召下,也会在后面跟进助力,这就是陈州坚守的最大意义,用不屈拖住敌军的脚步,感召附近兄弟单位助力,同时争取时间,等待朝廷的最后反击。

赵犨遣人间道求救于邻道,于是周岌、时溥、朱全忠皆引兵救之。—《资治通鉴》

▲周边藩镇救援陈州示意图

屯兵坚城下的黄巢很纠结,其面前这个攻坚对象—陈州城,其如同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任凭自己的军队如何百般围攻,其却能够始终屹立不倒,每次摇摇欲坠的情况之下,其都能够再次挺转过来,更让人头疼的是周边其他藩镇的攻击和骚扰,让黄巢军还不得不持续分兵应对,疲于奔命,不停地出击,不停地损耗着。

放弃不甘心,继续很痛苦。

帝领兵于鹿邑,与巢众相遇,纵兵击之,斩首二千余级。

帝与许州田从异诸军同收瓦子寨,杀贼数万众—《旧五代史.粱书》

及黄巢攻陈州,秦宗权据蔡州,与贼连结,徐、蔡相近,溥出师讨之,军锋益盛,每战屡捷。—《旧五代史》

一面围攻陈州,一面应对朱温、时溥等人的骚扰,黄巢军就这样被死死地拖在了陈州城下,耗费了近三百个日夜,却始终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

屯兵坚城,久攻不下,历来属于兵家大忌,经年累月,黄巢军的士气开始低落起来,更要命的是粮草匮乏,这么多军队,人吃马嚼一天下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三百天呢,蔡州很快被吃穷了,整个河南道的粮草,凡是黄巢军能抢到的都快被他们吃完了,粮草短缺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陈州在围困之中苦苦支撑着,但黄巢军呢?他们也同样在死扛,谁能扛到最后?得看朝廷的行动了。

将近一年的时间,足够让朝廷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说皇帝重新与各地节度使沟通联合,比如说派人去东面游说各个草头王藩镇节度使们,让大家统一思想,积极一致抵抗黄巢军;比如说去跟李克用再谈一谈,提醒一下,伙计收完转账,也应该把活做漂亮点儿了,总不能留个尾巴让人恶心吧?

▲沙陀军才是最后的杀手锏

当这边黄巢军陷入胶着状态之时,河南道的抵抗意识却愈发坚定,因为,皇帝给大家画了饼,再坚持坚持,伙计们,胜利已经不远了。

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赵兄弟与之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而众心益固。—《资治通鉴》

饥肠辘辘的兵卒们,蓬头垢面的百姓们,大家苦苦强撑着,用血肉之躯坚守着脚下这座残破的城池,而城下的黄巢军众们,此刻也渐渐失去了信心,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够一鼓作气攻克这座城池,双方就这样对峙着,互相等待着。

看谁能耗死谁?

黄巢没有等到陈州城因被困无粮而最终崩溃陷落,反而等到了沙陀军出兵南下的消息,而这个时候,黄巢才发现,这么久了,自己除了蔡州之外,竟没有完全占领河南道其他任何州郡,还是一个没有根基、流窜的草寇身份。

▲沙陀军的南下敲响了黄巢军的丧钟

二月,克用将蕃、汉兵五万出天井关。—《资治通鉴》

相比当初从商於古道走出,黄巢如今的境地非常被动,缺粮、疲惫的军队,只有蔡州弹丸之地的地盘,他已经没有别的更好选择,要么真刀真枪和沙陀军干一场,要么继续逃亡寻找其他方向跑路。

干吧!

但随着一系列失利的战况再次摆在眼前之时,黄巢最终胆怯了。

李克用会许、汴、徐、兖之军于陈州;时尚让屯太康,夏,四月,癸巳,诸军进拔太康。黄思邺屯西华,诸军复攻之,思邺走。黄巢闻之惧,退军故阳里,陈州围始解。——《资治通鉴》

当黄巢选择退却的时候,其失败的命运已经不可改变,当大军来到王满渡时,黄巢军与朝廷进行了最终的决战,一战崩溃,自此黄巢率领小规模残众向北突围逃窜,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这更像是一种自杀式的逃亡,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黄巢已经没有任何实力,前面的地界里,有着更多的捕食者等待着他们,准备用他们的头颅邀功,而他们只能选择继续奔逃,一直跑到被猎杀为止。

公元884年,六月,黄巢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的头颅被部属林言斩下,被时溥转献给了朝廷,自此黄巢军彻底沦亡。

陈州成为了令黄巢死不瞑目之痛,这个百攻不下的城池,最终扼杀了其崛起的最后希望。

▲黄巢最终没有东山再起,如残阳一般隐入了黑暗之中

当黄巢从长安撤离而出的时候,军队的实力还很强,尚有一搏之力,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陈州城阻碍了其迅速夺取河南道的计划,屯兵坚城,久攻不下,让河南道各个藩镇最后统一、坚定了抵抗信念,最终失去了占领河南道的良机,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错失了自己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最终被朝廷击灭。

也许,陈州就是黄巢的宿命,历史在这里停留了片刻,但最终没有选择改变方向。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引子:在大唐王朝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牛人,由于他多次参加料举考试,屡试不第,与功名无缘,一怒之下含恨写下一首落第诗便离开了都城长安。后来这个人扯起造反义旗,当了起义军的领袖,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带兵攻进了长安,赶跑了大唐皇帝唐僖宗,自已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改元金统。

这个牛人就叫黄巢。

尽管后来唐僖宗组织反攻,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城,节节败退,并于公元884年战死于山东狼虎谷。但胜利后的唐僖宗及大唐王朝日子并不好过,遭受起义重创的大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国运日趋衰落。黄巢死后,苟延残喘的大唐王朝,勉强撑了22年的时间,其统治便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你不让我中进士,断了我当官的路,我就造反干掉你,要当就当“皇帝”这个最大的官!

看到这里,你说这个黄巢牛不牛?虽然黄巢称帝后没有坐稳江山,在长安城里只过了两年短暂的皇帝瘾,但也算遂了平生凌云志。

平生敢为豪义事,不酬赴死亦英雄!正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了走向腐败的唐王朝最致命的打击,敲响了大唐王朝的丧钟,成了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一、大唐王朝的科举制度,你为什么要负了一个胸怀天下的热血男儿?让一个屡试不第的青年,在最后绝望地离开京城长安的时候,写下杀气腾腾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一)黄巢的身世及黄巢个人信息探析

关于黄巢起义的事,《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新唐书》着墨较多。只不过上述三部历史书口口声声都把黄巢称为“反贼”、“逆贼”。这可以理解,因为上述三部历史书属于正史,也就是封建社会官方修编的历史,出于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有哪一届封建王权不痛狠造反之人?

而关于黄巢起义之前的生平,比如,黄巢年轻时候有过哪些经历?先后到长安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分别是哪几年参加考试的?最后一次写下落第诗离开长安后干过哪些事?等等,这些都无从查考。上述三部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起义之前的黄巢,只不过是一个落第书生,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民。历代统治者对“反贼”恨都来不及,哪里会有兴趣去搜集整理“反贼”年轻时候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

要了解黄巢起义之前的事,我们只能从上述三部正史的只言片语以及古代一些零散而有限的奇闻轶事中去揣摩了。

关于黄巢的家庭背景及早年黄巢的情况,《旧唐书. 黄巢》中只有这样一句话: “黄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贩盐为事”。《新唐书.黄巢传》中多写了几句:“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资治通鉴.黄巢起义》中记录也不多:“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综合上述三部史书的简单记录来看,关于起义之前的黄巢家世及其本人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信息:

第一,黄巢的祖上世代以贩卖私盐为生,黄巢本人也干过贩卖私盐的事。《旧唐书》、《新唐书》中说卖盐,《资治通鉴》中说卖私盐。《资治通鉴》的说法最为准确。因为封建社会为增加赋税收入,历代统治王朝均对盐业实行垄断经营,禁止百姓私自从事盐业营运。百姓只能偷偷卖,所以叫卖私盐。

第二,黄巢的祖上能世代贩卖私盐,说明黄巢的家庭非等闲人家,至少不是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土地生活的人家。贩卖私盐一直是被官府打击的非法经营活动,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世代贩卖私盐,需要有和官府周旋的本领。有的甚致还有私人武装,防官、防匪、防盗。能贩卖私盐的人家,可以算是豪强之家。

第三,盐业在古代一直是暴利行业,黄巢的家是殷实人家。据资料据载,玄宗时,盐每斗10钱,肃宗时每斗110钱,而到德宗时,每斗涨到了370钱。黄巢家世代贩私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家里很富有。

第四,由于家境好,条件好,黄巢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后来多次参加过科举考试均落第。

第五,黄巢能文能武,善于击剑骑射,性格豪狭仗义,喜欢与亡命徒交朋结友,相互往来。

关于黄巢的相貌特征,上述三部正史中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我们只能从其他资料据载或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北宋邵博在其《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中说黄巢的画像“唯正蛇眼为异耳”,也就是说黄巢的眼睛有点像老蛇的眼睛。《五代秘史》中说他:“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这里多了些夸张的成分。有的资料说他“耳边多鬓毛”。另据民间传说,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参加了起义军,受黄巢之命作谶语,宣扬黄巢起义是替天行道。皮日休作诗曰:“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最后一句被黄巢认为是讥笑自己相貌丑陋,黄巢于是恼羞成怒,杀掉了皮日休。

由这几处资料记录可见,黄巢的面相有点对不起观众,有异相,至少不是招人喜欢的俊朗小生。

黄巢上面的这些情况,与其后来走上农民起义的道路,有着很必然的联系。其一,由于家里世代贩卖私盐,黄巢本人也有过贩卖私盐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武装斗争经验。其二,由于家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其日后招兵买马提供了经济基础。其三,由于其本人善于击剑骑射,喜欢与亡命之陡交朋结友,培养了其勇敢凶狠,放纵不羁的个性。其四,由于黄巢性格豪侠仗义,能凝聚一些人在其周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资治通鉴》记载,乾符元年(884年),也就是王仙芝起义的头一年,关东出现大旱,官员们强迫百姓缴纳租税,又让百姓服差役,导致百姓们走投无路,便聚集在黄巢的周围,与官吏进行过多次冲突。

正是上面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为日后黄巢走上起义道路创造了条件。

(二)没有谁天生愿意当反贼,青年时候的黄巢,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多次落第。

《新唐书》说黄巢“稍通书记”,也就是说黄巢稍通笔墨有点文化的意思,这其实低估了黄巢的文化程度。黄巢既能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那肯定是下了“十年寒窗”的功夫的。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终身不第的人多很,有的开馆授课,有的著书立说,你能说他们只是“稍通笔墨、有点文化”吗?

其实,黄巢是非常有才的,他写的诗文采飞扬,技压群芳,令多少人的诗黯然失色。据宋朝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黄巢从小聪颖,还是娃娃时候就能作诗,而且出口不俗,气度不凡。黄巢五岁时与父亲一起侍奉祖父,父亲和祖父以菊花为题写诗连句,祖父吟出两问后,父亲思索片刻吟不出来。一旁的小屁孩黄巢随口应道:“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黄巢的父亲听后大惊,怪黄巢多事,欲打黄巢。黄巢的祖父解围说:“这个小孙子能写诗是好事,只不过所吟的内容有点不知轻重。不要打他,可以让他再以菊花为题另写一首。”黄巢稍加思索后又应吟出了另外一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我猜想,黄巢的父亲和祖父听了这首诗后,应该会更加大惊失色。照理说,一个小娃娃自小就能写诗,当家长的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要大惊失色?因为黄巢这个娃娃写的诗太与众不同了,诗中充满了王气、霸气、判逆,总是体现出想要主宰世界的思想。好在黄巢还只是个娃娃,而且这诗只有父亲和祖父知晓。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公开写作发表这样的诗,在封建社会是要被统治阶级视为反贼招来杀身之祸的。黄家出了这样一个充满王霸思想的孩子,不知未来是福还是祸,你说黄巢的祖父和父亲担心不担心?

然而从小就写下反诗的黄巢,成年后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去造反。受“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他走的路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中规中矩的,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如果有通往荣华富贵更好的路,没有谁愿意去当反贼甘冒风险的。因为当反贼一则名声不好听,二则是将脑壳别在腰带上玩,不知什么时候脑袋会搬家。

自隨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攀蟾折桂平步青云就成了历朝历代士子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梦想。因为即便你是寒门子弟,一旦你考中录取,便进入士宦阶层,要是今后运气好,一路顺风顺水的话,还有望官至公卿,位列侯门。

唐朝元和年间的科举考试,一次就有33人中举,且多为寒素子弟。有个中举的人(姓名不详)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记录当时的盛况:“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十年默默寒窗,一朝金榜题名,从此光宗耀祖。这是一条对青年人多么充了诱惑和梦想的路。

黄巢就是挤在这条路上的千千万万的考生中的一员。他自幼聪慧,少负诗名,所以他对这条路充满了激情和希望。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当他第一次离开家门赴长安考试的时候,那肯定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这句诗的豪情,绝对在他的胸中激荡。

然而,黄巢失算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第一次赴京城参加科考就名落孙山的现实,狠狠地给了黄巢当头一闷棒。更残酷无情的打击还在后头:此后黄巢多次参加科考,屡试屡败。大唐的科举考试向黄巢亮起了红灯:此路不通!

为什么大唐的科举考试这样难?以致于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人竟然连考几次都考不过?这里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考题偏难且录取名额有限,二是科举考试中充满了腐败。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相对简单,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科则非常难考,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需要把对国家及社会治理方面的政治见解通过写诗作赋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一定的才华,单凭靠死记硬背是难以通过考试的。当时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能考上明经科,就算是年纪大的了,而五十岁能中进士,就算是年纪小的了。

可见,考进士之难,难于上青天。进士难考是一回事,更要命的是录取名额有限。贞观十八年,对录取名额开始有规定:"明经进士,自今以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册府元龟·贡举部·条例二》)三年一考的科举考试,成千上万的人进京赶考,而两科的录取人数加起来不足120人,注定大部人与金榜题名无缘,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大唐的科举考试,开国之初,非常公道正派,开科取士不失为国家网络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史载,唐太宗看到人头攒动的读书士子从四面八方奔赴长安涌入考场的情景时,不禁感叹道:“天下士子都被入朕之彀中”,其喜悦自豪之情,不禁跃然纸上。然而大唐的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来,就开始日趋腐败了。后来的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风气,科考之前,士子往往要向达官贵人或者社会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这就给考生和考官之间一方借机行贿,一方借机敛财提供了机会,腐败于是就此产生。

据资料记载,唐德宗贞元七年春,礼部侍郎杜黄裳奉命担任主考官。前来向他走后门搞“公荐”的人很多,有的甚致开口就要状元和榜眼。名额有限,粥多僧少,来推荐者都是各路有来头不敢得罪的神仙。杜黄裳不胜其烦,几度失眠,考到第三场的时候,他实在顶不住压力,精神崩溃了,在考场上高声大喊:“我手头有很多推荐信,我该录取哪一个?我该怎么办?”可见科举考试府败到了什么程度!

黄巢虽有才华,但一身傲骨的他怎么会屑于去干这些勾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等待他的命运就只有名落孙山。

经过多次赴京赶考,屡试屡败的黄巢最后决定放弃这条“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之路了,他彻底绝望了。在含恨离开长安的那一天,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黄巢与菊花的不解情缘:《落第后赋菊》透出了怎样的杀气?

菊花,因其雅洁芳香和傲寒怒放的特性,自古以来成了墨客骚人们入诗入画的最好题材。文人雅士们都喜欢通过吟诵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如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白居易的“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李清照的“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这些诗,有歌颂菊花隐逸高雅,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向往菊花孤芳自赏,表达自己愿意绝世独立的;有睹物思人,见花思念朋友的,有欣赏菊花傲寒盛开,藐视任何困难和压力的。

作为具有文人禀性的黄巢,其似乎也非常偏爱菊花,而且与菊花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不解情缘。黄巢似乎只钟爱菊花,爱到如痴如醉,所以他写诗只写菊花,其他花在他的面前都不值一提,不配入诗。黄巢一生流传下来的诗,就只有我们前面提到的两首半,这两首半中,有一首半是孩童时代所写,另外一首是成年落第后所写。尽管他流传下来诗虽少,然而这两首半诗足以让他位列《全唐诗》,让多少菊花诗在这两首半诗的面前黯淡无光。一个人终其一生只写了两首半诗,而两首半诗首首都写菊花,而且对菊花的理解似乎超过了常人深刻到骨髓的程度,不禁会让人疑感发问:究竟黄巢的前世是菊花?还是菊花的前世是黄巢?

黄巢的咏菊诗,奇就奇在与一般文人墨客看视菊花的角度不同,一般文人看到的是花的自然形态美,感慨的是菊花独雅不俗的君子品格。而黄巢看到的是菊花品性上的奇,感慨的是人世间的王霸思想:菊花卓尔不凡,应该成为百花的统领!至于后来的那首《落第后赋菊》,更是将看菊花的视角,上升到了杀戮。

诗言志。自中国历史上设置科举考试以来,历朝历代每届科举考试落第的文人何其多。落第后的文人们写首诗抒发自己的苦闷情怀,发点牢骚,本在情理之中。关键是黄巢的落第诗不只是发点牢骚,在沿袭他过去一贯的王霸思想的同时,诗中充满的是更多的杀气!

我们先来品尝几首与黄巢同朝代的落第文人们写的著名落第诗吧。孟郊:“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郑谷:“落第春相困,无心惜落花。荆山归不得,归得亦无家。”钱起:“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罗邺:“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豆卢复:“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这些文人们落第后所表达的是一种悲伤、愁苦和羞愧。让我们读了深感同情。

我们再回过头来品尝黄巢《落第后赋菊》的诗意吧:我黄巢就是一朵桀骜不凡的菊花,不要得意你们现在开得欢。等到我的季节九月重阳节到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将只有我开花的分,除了我之外的所有花全部格杀。整个长安城充斥着的将是我的冲天香气,满城遍布的将是我的像铠甲一样的黄金花瓣!

品尝了这首诗,我们感受到的是冲天的怒气,怒气后的杀气,看到的是末来的人头落地,直让人背上冒冷气。

都怪大唐腐败的科举考试,都怪大唐咸通年间的那几个瞎了眼的考官!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漏了谁不可以?偏偏要漏掉黄巢这个心怀功名的考生。日后的大唐必将为此付出覆灭沉痛的命运!

二、莫怪言之不预,过去的诗句一语成谶,十多年后,当年的落第书生黄巢,统领数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城,杀戮无数,尸横京城,登基称帝,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起兵响应王仙芝,转战中原。

落第后的黄巢无奈地回到家乡,把这口胸中的怨气和恶气默默地藏了起来,承接家业干起了贩卖私盐的勾当,因为这毕竟是一条财富来得快的路子。

五十五岁之前的黄巢,就日复一日地干着这样的营生。

公元875年(乾符二年),改变黄巢命运的机会来了。由于大唐王朝连年灾荒,收成持续不好,国家赋税却比过去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一年,河南濮州的王仙芝在长垣举起了义旗,发布檄文讨伐官府,召集三千人马自称为草军,攻陷了曹州和濮州,势力日渐强大。这给天生就有反判精神的黄巢带来了莫大的兴奋和鼓舞。黄巢马上召集了三千人马响应仙芝,辗转在河南十五州作战,不久黄巢的队伍就增加到了数万人。

这个阶段,黄巢主要是策应王仙芝,黄巢的部队属于王仙芝草军的一部份,黄巢的军队虽有独立作战,但王仙芝是起义军的统领。王仙芝和黄巢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中原一带各省。

皇帝委任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负责围剿草军。

王仙芝攻打沂州城,被宋威打败逃亡。宋威轻敌,以为“剿匪”胜利,自行解散军队,并向朝庭邀功,奏说大贼已死。不料才过几天,王仙芝又逼近郏城,连破八县,攻汝州,杀了守将,汝州刺史逃走,东都洛阳震惊,潼关以东的州县害怕起义军,皆闭城自守。王仙芝纵兵四处攻击,一鼓作气又连续攻陷了郢州、复州、隋州。

这一个阶段有两件著名的事:一件是王仙芝与黄巢分裂;另一件是王仙芝战死。

王仙芝与黄巢分裂:王仙芝准备攻打蕲州,蕲州刺史裴渥劝说王仙芝停战,准备向朝庭为他奏请封官。王仙芝答应下来。不久,朝庭派人来宣诏,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王仙芝很高兴,黄巢见封官没有自己的一份,就怒骂王仙芝“:你降了,独自得官,咱们的五千多号人马怎么办?把部队交给我,我走。”黄巢脾气暴躁,同时还举手打伤了王仙芝的头。王仙芝怕犯众怒,只好拒绝了朝庭的招安,转而袭击州兵,裴渥与中人逃走。黄巢带了一万人马离开王仙芝而去,北击齐、鲁,攻入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攻陷沂州,连战连克,人马进一步壮大。

王仙芝战死:乾符五年(公元878年5月)五月,王仙芝再次接受唐监军杨复光的招降,派出大将尚君长及蔡温球,往赴商谈具体招安事宜。宋威嫉妒扬复光成就此功,路上劫持了尚君长及蔡温球,谎报朝庭此二人系被其俘获,并将二人斩杀于狗脊岭。王仙芝大怒,带兵攻打洪州,进入外城,唐招讨副史曾元裕在黄梅将王仙芝打败,王仙芝被曾元裕所杀。

(二)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统领,带兵挺进岭南,壮大成势。

王仙芝兵败被杀的时侯,黄巢正在围攻亳州,尚君长之弟尚让带领王仙芝的残军来投奔黄巢,黄巢成了起义军的统领。

起义军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建年号“王霸”。这个“冲天大将军”的名号很有意思,一方面符合黄巢的冲天闯劲,另一方面,体现了黄巢念念不忘他“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志向。

称王后的黄巢,仍在中原一带打转转谋求发展。相继攻陷了考城、濮州,接着袭击襄邑、雍丘,进攻叶、阳翟,对东都洛阳虎视眈眈。

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进攻江西的义军被镇海节度使高骈打败;进攻新郑、郏、襄城、阳翟的,被崔安潜赶走;进攻浙西的被节度使裴璩斩杀了两员大将,义军战死者不计其数。

遭受挫折后,黄巢为达到缓兵之计,向朝庭乞降过一次。但迅即降而复判,转而攻浙东,抓住观察使崔趚。继而被高骈派来的部队打败,后收集带领残兵穿越江西,攻陷虔、吉、饶、信等州,开辟山道七百里,直达建州。

由于战事在中原一带呈胶着状态,唐军布防严,双方各有胜负,黄巢便把目光投向了唐军相对薄弱的岭南,准备向岭南方向发展。于是攻陷闽地各州,又进而攻陷桂管,并于乾符六年五月(公元879年5月)攻陷广州。

广州是一座繁华富庶的大城市,攻陷广州后,黄巢的人马得到了很好的补给,部队空前发展壮大。

(三)挥师北伐,攻陷长安,登基称帝,黄巢的军事及政治生涯达到顶峰。

黄巢本想把广州作为义军大本营,与唐朝庭分庭抗争。但不久,起义军传染了瘟疫,死者有十分之四。在一些将领的劝说下,黄巢决定领兵北伐,以图大业。起义军从桂管乘大木筏,沿湘江而下,攻陷了衡州、永州、潭州等州县。起义军所向披靡,官军十余万人全被歼灭,尸体投入江中几乎阻断水流。接着,黄巢率50万大军进逼江陵,唐军节节败退,取代宋威负责招讨的宰相王铎,放弃了守城江陵,逃至襄阳。

北伐途中,黄巢也有惨败的时候。在攻打荆门时,黄巢就吃了一个大败仗。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坚守荆门,派骁勇善战的北方少数民强沙陀人,将五百匹马佩上华丽的鞍辔向黄巢的军营放去,人则逃走。义军白捡几百匹“豪马”,非常高兴,以为官军胆怯。第二天,义军将领们骑着这些“缴获”的马出战,马听懂沙陀语,沙陀人一呼唤,马儿全都跑回去了,无法禁止,唐军俘获了不少义军将领。同时,官兵埋伏在林中,令一些兵出战,故意失败逃跑,义军急追,伏兵齐出,黄巢的队伍大败。黄巢惊惧,渡江东逃,官军追上来,俘获十分之八。

一好在官军到此为止,没有乘机追击,黄巢得到了喘息休整的机会,没多久又恢复了元气。不久黄巢又攻陷了鄂州、饶州、信训、杭州,人马聚至二十万。继而又攻陷光州、颍州、宋州、徐州、兖州,各州官吏均逃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七日,黄巢攻陷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带百官迎接黄巢进入洛阳。朝庭震惊,急调神策军和关内军马守潼关,保卫长安。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对守卫长安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十二月,黄巢军队开始攻打潼关,唐军将领齐克让领兵迎战。义军人马漫山遍野,齐声喊杀,山川为之震动。战斗非常惨烈,唐军奋力掋抗,箭用尽了,就用石头代箭。由于唐军没有援军,又缺乏后勤供给,义军很快就突破潼关,进而长驱直入,直扑京城。

长安城里,百官惊恐逃散,大唐皇帝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率领五百神策兵的保护下,匆忙逃往咸阳。何其狼狈,何其凄惨,只带了福、穆、潭、寿四王与一两位嫔妃同行,中人西门匡范带右军殿后,其余百官均不知主子的去处。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七日,黄巢的大军开进了长安城。军容很整齐,阵容很强大,军士们都穿着锦衣,从东都运物资进入长安的车队连绵千里。黄巢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唐朝大臣金吾大将军张直方与群臣在灞上迎接黄巢。

黄巢乘坐着黄金车,他的卫队们都红布束发,穿着绣袍。他的党羽们乘坐着铜车跟随其后,几十万骑兵执戈负箭,前后相随。队伍浩浩荡荡地从春明门进入京师。黄巢登上太极殿,数千宫女跪拜迎接,口称“黄王”。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登基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这一刻,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追求与奋斗,回忆起长安落第赋诗离去的场景,回忆起贩盐路上的各种艰辛,回忆起5年来转战南北的军戈铁马,黄巢的心里会涌出哪些感慨?《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都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拿唐朝的年号“广明”二字解释说:‘唐’字去掉‘肀’、‘口’而加上‘黄’,就是‘广’字,明白告知黄该代唐。又黄是土,是金所生。我当皇帝全是天意啊!其从内心喷涌而出的兴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历史的机缘有时候就是这样令人感慨:假使当年的黄巢能顺利地考上进士,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是大唐朝庭上站着的一名官员,正在为大唐的江山辛劳,大唐王朝或许会是另外一种盛景!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就是眼前的这个黄巢,亲手敲响了大唐的丧钟!

没过几天,黄巢的军队就在京城里大肆抢掠,将领们各找华丽的宅子居处,争相掳掠人家的妻女奸淫。凡是抓到唐朝官吏都一律杀死,帝王宗室则被杀得一个不留。被放火烧掉的房屋不可胜数。整个长安城里尸体横呈,血流成河,一片凄凉惨景。唐朝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一诗,对当时长安城的惨像这样记述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自长安落第东归去后,黄巢耐心地等待着他开花季节的到来。现在,黄巢这朵菊花终于怒放了,开得很灿烂,百花一片肃杀。整个长安城里只弥漫着他这朵菊花的阵阵冲天香气,但香气中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

三、霸业只是昙花一现,结局何其悲壮,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黄巢成败得失的原因探析。

(一)唐军反扑,黄巢被迫撤出长安,连战连败,一路遭追剿至山东狠虎谷,壮烈牺牲。

逃往四川的唐僖宗开始纠集各地残余势力,向起义军反扑。

唐僖宗同时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一是向盘据长安外围各据点的义军猛烈进攻,与义军争夺抢占战略要地。二是诏令相关节度史及地方官吏带兵进逼京城围剿黄巢义军。三是允许各镇节度史根据围剿需要可以以皇帝名义墨欶官员。

长安城外围战事吃紧,黄巢义军连连失利,而且有的战役失败得很惨。例如梁田陂一战,起义军被俘好几万,陈尸三十里,收敛后封土筑成很多大坟。其余如渭桥战伇、零口战役、华州战役等均惨遭失败。

同时唐王朝抓紧向长安集结军队。中和二年(882年)正月,义昌节度史杨全玫派军赴关中。四月,诸道行营都统王铎率军包围了长安。十月,平卢留后王敬武派兵入关中。十一月,李克用率领沙陀军三万五千人南下关中。唐朝各路大军完成了对义军外围部队的牵制及对长安城的合围。长安战事一触即发。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十日,唐军向长安发起了进攻,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城。

撒出长安后的起义军,溃不成军,一路失败,各大小战役均遭受唐军重创,每战均损兵折将成千上万人。黄巢穷途未路最后退守山东泰山的时候,竟然手下只剩下了千把人。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狼虎谷与唐将时溥决战,兵败自刎。据《新唐书》记载,黄巢在临死的时候,对林言说“:我原打算为国讨伐奸臣,洗涤朝廷的污浊。事成而不退,这是我的过错。你拿我的头去献给天子,可得富贵,不要让他人得利。”林言,是黄巢的外甥,不忍心。黄巢于是自刎,但未死。林言乃遵嘱砍下他的头,以及黄巢的兄、弟及妻儿的头,把头包好,准备到时溥处投降。未及动身,太原博野军杀林言,将林言的头连同黄巢等人的头一起送到时溥处,传献到僖宗行宫,僖宗皇帝诏令将黄巢的头祭献宗庙。

关于时溥向唐僖宗奉献黄巢的首级一事,《资治通鉴》中有生动的记载:

中和四年(884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甯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另有黄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质问这些女人:“你们都是显贵人家的女子,世代蒙受国家的恩惠,为什么要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贼寇逞凶叛逆,国家以百万军队都守不住宗庙,连你都要往四川逃跑。如今陛下以抵抗不住贼责备一个女人,国家要那么多公卿大臣将帅又有何用?”唐僖宗默然不再问,皆戮之于市。临刑前,执法人员可怜这些妇女,让她们喝醉后再行刑,女孩们边哭边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独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从容就死。

而关于黄巢之死,在这里多说几句话。民间曾有一种说法,说黄巢兵败狼虎谷后,并没有死,而是逃遁当高僧去了。还说多年后黄巢回顾自己的经历写了一首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斜依栏杆看落晖”。其实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一则多部史书均对黄巢之死有明确记载,而且可以互为映证。二则大唐王朝对给自已造成灭顶之灾的黄巢,绝对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会轻轻松松放过黄巢去出家当和尚吗?这一传说,只不过是后人对黄巢有好感,不愿黄巢就这样死去,编出来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诗也只不过是后人所作附会黄巢之名而已。

(二)成也黄巢,败也黄巢。黄巢成败得失的原因探析。

黄巢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敢于向命运抗争的一生,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一生,是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王霸思想,把自已的性情发挥到极致的一生,也是惊涛骇浪和慷慨悲壮的一生。

黄巢于乾符二年(875年)揭竿起义响应王仙芝;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称王,成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攻占长安城,登基称帝;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十日撤出长安城;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日败死于山东狼虎谷。

从上述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来看,黄巢从起事到败亡,一共9年的时间。其中,从起事到攻陷长安登基称帝只用了5年的时间,而从退出长安城到兵败覆灭仅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攻陷长安登基称帝,是黄巢人生的高峰,也是他帝业回落的拐点,进入长安的前5年为上坡路,进入长安的后四年为下坡路。真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自揭竿起义后的5年时间里,黄巢的部队为什么战斗力那样强,几手所向披靡,令故人闻风丧胆?我想,黄巢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黄巢顺应了历史大势,顺应了民心呼唤,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黄巢的成功,绝不是一句话“黄巢由于科举考试落第一怒之下就推翻唐朝统治”那样简单。如果把落第生气作为黄巢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原因,那么太看重及夸大黄巢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了,属于唯心历史主义的观点。

为什么起义能够在河南暴发?《旧唐书》中说:“乾符中,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新唐书》中说:“咸通末,仍岁饥,盗兴河南”《资治通鉴》中说:“上(唐僖宗,当时12岁)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从上述三部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懿宗时代和僖宗时代,连年发生饥荒,朝庭腐败,斌税繁多,劳役繁重,民不聊生,起义才首先从河南这个重灾区闹起来。如果没有这个大的历史社会背景,科考落第的黄巢纵有冲天怒火,也翻不起一朵浪花。

第二,黄巢提出的“钧平”思想,凝聚了人心。王仙芝死后,黄巢统一了两支义军,被推为王,自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把实现“均平”作为起义军奋斗的口号,切合了农民痛恨贫富不均现象的心理,凝聚了人心。百姓活不下去了,起义是死,不起义也是死,起义还能看到生的希望,还能得到均财富的可能。所以百姓铁了心也要跟着黄巢干,人心旺,士气高昂。

第三,黄巢采取机动灵活的流动作战方法,大迂回,大穿插,大包抄,专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进攻,所以队伍能得到发展壮大。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黄巢率领起义军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所涉及省份,包括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行程往返15000余里。

第四,唐军承平日久,军心不齐,军纪不振,战斗力弱,且将帅各怀异心,起义之初不堪义军一击。

这方面的例子,在史书中记载非常多。例如惹巢北伐中的荊门一战,中了沙陀军的“美马计”,遭受重创,险遭覆灭。在这关键时刻,唐军却停止了追击。有将领劝负责统兵的刘巨容剩胜追击,刘巨容却说“:国家常常背信负约,有危难时,舍得出重赏;稍得安宁就会对我们这些人弃若敝屣,甚至反过来还要治我们的罪。不如留下贼寇以企求以后的富贵。”

又如,黄巢进攻潼关的时候,唐朝庭派出一支神策军去镇守潼关。这支神策军里面的军士,都是长安的富家子弟,是通过关系到神策军里来混个军籍,领份补贴的,因为神策军是皇帝的卫队,平时待遇很好。这样一群官家子弟,平时只会用骏马美服以夸耀权势,全然不懂战事,听说要出征守潼关,都在家中痛哭,很多人暗中出钱雇用街坊中的穷人做替身。就这种素质的军队能抵挡黄巢的进攻吗?

第五,唐朝藩镇割据严重,朝庭难以快速有效调集各镇军队。不少藩镇只要不受到黄巢的侵扰,就睁只眼闭只眼。对于义军兴起威胁大唐,有的甚致幸灾乐祸,站在岸上看船翻。

而黄巢悲壮的结局,则实在让人扼腕叹息。长安都拿下来了,都登大位称帝了,然而在长安城里仅仅待了两年零几个月的的间,形势就急转直下。原来所具备的各种优势,忽然来了一个大反转。退出长安,一败再败,跨得一踏糊涂,军队成批战亡,成批投降,成批逃亡。到兵败自吻的时候,原来的数十万大军竟然只剩下千把人跟随自己,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细思黄巢的失败,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警醒。

第一,黄巢虽有王霸思想,但对唐王朝缺乏坚决的斗争意志和彻底的斗争精神,缺乏一个真正帝文的雄心壮志。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像王仙芝一样,黄巢也经常不忘招安。在起义的过种中,他把起义军作为手中的一张牌,只要朝庭授给自己一个称心的职位,他就交出队伍,为朝庭效命。具《新唐书》可查之处,黄巢自成为义军统领以来,就先后有四次向朝庭提出招安。例如,攻陷广洲之前的这次招安,《新唐书》中这样记录道:巢攻陷桂管,进而攻广州,送信给节度使李迢,求表荐为天平节度,又胁迫崔趚在朝中为他说话。宰相郑畋准备同意,卢携、田令孜坚持不可。巢又要求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皇帝令众臣商议。右仆射于琮说“:南海船舶来往,每年获利甚多。如果被贼人所得,他将增富而国家收益大减。”于是任巢为率府率。巢见诏书后大骂,急攻广州。另一方面,黄巢攻陷长安登基称帝后,产生了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一个帝王应有的宏图伟略,缺乏对唐僖宗应有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凶狠,没有及时派兵追剿逃亡的唐僖宗。致使唐僖宗喘息下来后开始纠集残余势力向起义军凶恶反扑。

第二,黄巢崇尚杀伐,不懂政治,没有政治家的智慧,缺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雄才大略。黄巢自身的气质,有文的一面,也有武的一面,但其所具备的文仅仅是咏菊诗写得有文采,不足以治国安帮。自起义至登基称帝,王巢都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实施具体的政治举措,更没有明显的政治成绩。黄巢身上的武,有时呈现出来的也只是匹夫之勇,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例如,陈州一战,为了给战死的爱将孟楷报仇,黄巢亲自指挥围城数月,久攻不下,和唐军拼消耗,造成兵力大损,也为唐军调集军队围剿自己赢得了时间。

第三,黄巢对唐朝官员大开杀戒,打击面广,既失去了唐朝官员对大齐政权的同情与支持,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又把唐朝所有官员重新推向了唐僖宗阵营,致使唐朝全体上下同仇敌忾,绝地反击,推翻自己。黄巢进入长安后,唐朝庭中没有逃亡的官员很多,不少人都持观望态度,希望能为新的政权接纳。但不久他们看到的是黄巢对长安城里的唐朝庭官员成批屠杀的惨景。那个曾经在灞上迎接黄巢进入长安城的大唐臣子张直方,因为性情豪爽,人缘好,唐朝原不少官员喜欢到他家聚会,为此张直方一家惨遭杀害,与此有牵连的唐朝官员100多人被斩杀。又如,黄巢登基称帝后,于中和二年二月(882年)对长安城曾有一次短暂的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就因为唐朝军队攻入长安后,有老百姓高呼欢迎王师,黄巢再度夺回长安后,非常生气,滥杀长安百姓八万人,路上血流成河,称之为“洗城”。

第四,黄巢的义军失去了“义”,失去了人心,由原来的“正义之师”,变成了“禽兽之师”、“魔鬼之师”,反过来成了唐朝朝野上下讨伐的对象和百姓躲避的凶神恶煞。

对群众百姓,黄巢的部队除了滥杀无辜外,还发展到了陈州之战缺粮的时候,将百姓抓来用大石臼舂了连骨带肉一起当军粮吃,真是令人发指,罄竹难书。对此,三部重要史书均有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第五,黄巢手下的不少得力大将,纷纷倒戈,带领成建制的义军部队投降唐朝,将枪头调转过来对付黄巢,加速了黄巢的灭亡。

史书中提到的先后投降唐朝的起义军将领很多,其中重量级人物堪为黄巢左膀右臂的有两个:一个朱温,一个尚让。中和二年(882年)九月十七日,朱温降唐。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八日,尚让降唐。这个尚让,就是王仙芝死后,带领王仙芝部队前来投奔黄巢的那个尚让,后来成了黄巢起义军的二号人物。也正是这个尚让,太熟悉黄巢的个性和行踪了,带领唐军将黄巢穷追到狼虎谷,黄巢兵败自吻。

结语:牛人黄巢自幼就有帝王思想,科考落第后立志要改变天下世道,而成就其辉煌事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黄巢顺应了天下大势和求变的民心民意。然而黄巢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性,注定他登基称帝后不能固守帝业,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悲壮结局。诚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黄巢死后过了22年的时间,也就是公元907年,其原来的手下大将后来投降了唐朝的朱温,篡夺了唐朝的帝位,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历经298年的统治后最终落下帷幕。黄巢成了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历史过渡性人物,这确实是一个悲哀。然而黄巢虽然亡唐而不能有唐,一个落第考生搅动了大唐王朝大半个江山,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间接性地灭了大唐王朝,也算是够牛的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