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霸业混乱「秦末暴乱汉楚争霸身处乱世的儒生如何逆改天命」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57更新:2022-08-15 22:18:37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个评价对吕布来说不可谓不高,然而他的三易其主,也让他为人唾弃不已。不过在吕布之后,又出了这样一位人物,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叔孙通。叔孙通先后服侍过数十位人主,刚步入仕途,是秦朝的博士,秦灭投奔项羽,后来辗转来到刘邦身边,这中间还陆陆续续服侍过别人,不得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面上看,叔孙通像我们所说的墙头草,见势不对就卷铺盖逃跑,丝毫不顾情谊。

曾有位姓鲁的儒生当着他的面说:"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讽刺他不忠不义,惯会以阿谀逢迎来谋取人主的宠信。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却是:"大直若诎(qū),道固委蛇。"这句评价和我们常说的大智若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叔孙通实际上不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左右逢源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叔孙通到底做了什么,让世人对他的争议这么大。

史书中记载,叔孙通是薛县人,出生时正是法家当道的秦朝,但他却是儒家学派。后来因为才学出众,被秦始皇征召为博士。当时秦朝因为信奉法家,推崇严刑峻法以安民,被当时的儒生尖锐激烈批判。秦始皇对儒生深恶痛绝,下令"焚书坑儒",儒家自此陷入窘境。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为了修养生息,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儒家还是没有出头之日。直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需要,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才迎来新生,自此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思想独尊地位。

我们都知道儒学的复兴,董仲舒功不可没。但事实上叔孙通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始作俑者之一,正是因为他与陆贾审查世情,改造儒学,才使儒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后来儒学独尊奠定基础。司马迁称之为汉家儒宗。叔孙通作为地道的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箴(zhēn)言。但是想以儒家学说实现政治抱负,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并不容易,且看他如何逆改天命,审查世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叔孙通像

叔孙通一生历经了两个朝代,四位君王,数十位人主,其中不乏立场对立的阵营。但是叔孙通却每一个都安安稳稳地待了下来,且取得了大部分君主的宠信。除了才能出众,能够认清形势,弃小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说他服侍秦二世时,某天有近侍来报,说陈胜在山东起义造反。秦二世找来身边的博士儒生说:"有人说派去楚地戍守的士兵造反了,已经攻下了蕲县,你们怎么看?"博士儒生都说聚众造反是死罪,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绝不能姑息,应该派兵剿灭。

秦二世一听就非常着急,又问叔孙通。结果叔孙通说:"现在天下安定,政法分明,还有您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而且始皇已经将天下兵器都收缴销毁,哪里能造反呢?这些不过是一些小偷小盗而已,不足挂齿,陛下请宽心。"秦二世听了后安心了不少,又去问那些博士儒生到底是造反还是偷盗。结果那些坚持说造反的被秦二世抓进牢房,说这些话不该他们说,而说盗贼的人则相安无事。另外还赏赐叔孙通二十匹丝绸和一套新衣服,并提升他为博士。可见秦二世是个不懂忠言逆耳,只能听好话的君主。

叔孙通服侍于秦二世

叔孙通回到住所时,那些儒生都斥责他,说他不应该这样拍马屁,蒙蔽君主。叔孙通却认为那是他想脱离虎口。秦二世本身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甚至是昏聩,他不会想听到造反的消息。而如果确定造反是真,根据秦二世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有理由猜测秦二世或许会杀了那些博士儒生泄愤,叔孙通应该也是猜到了这一点而选择溜须拍马。而且就算叔孙通说了真话,也挽救不了秦朝。秦始皇在位时,已经是严刑峻法,推行暴政。加之他后来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大兴土木,使百姓怨声载道。秦二世继位后暴行有过之而不及,而且朝政混乱,以赵高为首的宦官当道。这样的情况下,秦的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叔孙通投靠刘邦

后来他辗转来到刘邦身边,经常做儒生打扮,刘邦看到后非常不喜。叔孙通发现后改穿短衣,做楚地人打扮,以此来讨好刘邦。这种做法在古代来说算得上奇葩,古代人讲究"气节"二字,前有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死也不接受周的征召。后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生活清贫,也不屑于官场的阿谀逢迎。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精神很高尚,但是有的时候精神生活是需要物质来支撑。伯夷、叔齐、陶渊明之流在将他们的气节付诸实际时,或许并没有想到身后的名与利,但实际上他们是用气节换来了万古流芳,成全了自己。而叔孙通一时的弃节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条件,他后来所做的贡献,造福后人,成全的是别人。不说他们谁有谁劣,作为一个政客选择入世,就必须放弃某些东西,他们只是取舍不同。

儒生帽的大概形制

叔孙通刚投奔刘邦时,刘邦正忙着打天下,没有儒生的用武之地。而且刘邦个人非常讨厌儒生,还拿儒生的帽子当夜壶使用,也曾说过"为天下安用腐儒",可见他对儒生是极为不屑的。

叔孙通随高祖创业

叔孙通就净推荐一些流氓强盗给刘邦。后来天下初定,刘邦为了与民修养,政治上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礼乐上废除秦时的繁文缛节,不得不说这给了无论是百姓还是大臣喘息的机会。但是刘邦很苦恼,他感受不到作为帝王的威严。他与大臣们宴饮时,大臣们喝醉后丑态百出,或竞相吹牛,或拔剑击柱,或引吭高歌,无奇不有,丝毫不避讳帝王在场。

叔孙通注意到后,向汉高祖提议制定帝王专用礼仪。开始时汉高祖觉得麻烦,叔孙通劝汉高祖道:"臣可以根据夏商周以及秦的礼乐制度制定一套既彰显威严又不失简洁的制度。"汉高祖觉得可行,叔孙通趁机向汉高祖推荐自己的弟子,说:"骑马打仗我们儒生不行,但是制定礼仪是专业的。"这个时候那些当初责备叔孙通不向汉高祖推介自己的弟子才明白他的用意。

得到汉高祖的准许后,叔孙通便去曲阜找那三十多个儒生。他们听明来意后,有两个反对说这个时候适合制定礼仪。他们认为礼乐只有当皇帝的恩德泽被众生,行善积德百年后方可用礼乐约束众人。现在战争刚刚结束,尸横遍野,满地哀鸿,这个时候制定礼乐有悖于圣人。叔孙通认为他们是迂腐不可及,最后带领那些没有意见的儒生回去。后来在他的带领下,三十多个儒生,刘邦身边原有的书生以及他的弟子共计一百多人,耗时一个多月制定出一套礼仪。

汉高祖验收叔孙通制定成果

汉高祖七年,各地诸侯和朝臣参加十月朝会时,走进宫门。侍卫俨然,旌旗飘扬,宫人纷纷,各司其职。大臣们威严肃穆,在礼官的带领下根据地位高低井然有序地入场。宴会时酒过三巡,诸侯大臣依旧正襟危坐,不敢有丝毫懈怠。帝王威严在这一刻彰显,刘邦看到此情此景,很是满意。后来汉朝的诸多礼法都是叔孙通带领他的弟子以及别的儒生所制定。

虽然后来叔孙通被很多人批评,说他为了一时之功,舍弃周公旧历礼。但不可忽略的是,他在适当的时机,为儒生在政治的舞台上谋得一席之地。同时用他的平生所学制定礼法,将儒学与政治挂钩,为儒学的发展赢得空间。

叔孙通制定的礼仪

汉高祖在朝堂上验收成果后,对叔孙通制定的礼法非常满意,赏赐他黄金五百斤,汉高祖九年,刘邦又调任他为太子太傅。后来黄金五百斤都被他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经此事件后,都认为他是圣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所长。这个时候叔孙通已经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也得到了其他儒生的承认,可以说是名与利都有了。但是叔孙通他的抱负还是没有实现,真正有理想的人从来不会让这些世俗的东西遮住双眼,他还是在路上。

前面我们说过,叔孙通频繁易主,似乎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但有了接下来这件事,我们或许对他有所改观。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因为宠幸戚夫人,想让她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刘盈成为太子。叔孙通极力反对,说:"吕后从你式微时嫁给你,与你同甘共苦,伴你多载,您怎么忍心在这个时候背弃她呢"就差说汉高祖背信弃义了。

接着又说:"太子仁厚,又有才能,怎么能无缘无故废太子。您看,秦始皇就是没有确定公子扶苏的地位,让胡亥赵高等人钻了空子,最终导致秦国灭亡。太子之位事关国本,您怎么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呢。您要是再提这个,我就死在你面前。"刘邦这才不提,后来在宴席上看到由张良招揽来的商山四皓陪在太子身边,汉高祖自此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汉高祖欲废太子

千年之后的马克思提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人生观都在叔孙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不同于那个时代坚守仁义的儒生,也不同于死守气节的文人。在秦末暴乱,楚汉争霸时,他数易其主,为自己也为儒家创造更好的机遇,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儒学发展艰难是,他摒弃旧有的周公礼法,吸取夏、商、周、秦四代的,结合实际需要,制定新的礼法,为儒学在生存艰难的时期延续生命。在汉高祖迷失本心时,他用生命进忠言。他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得偿所愿,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在乎一时的名利。像一只蛰伏猛兽,窥探时机,伺机出动,他的目标只不过是一个能供他施展抱负的平台而已。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