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小英雄托托的电影(类似小英雄托托的电影)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59更新:2022-08-16 00:46:13

生活中,当你获得了成功,你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还是别人?当你遭遇了失败,你会把错误归咎于他人还是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总是偏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在寻找失败的原因时,把错误推给他人。

电影《小英雄托托》里的主人公托托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生活中的不幸遭遇都怪在邻居阿尔弗雷德身上。托托的一生是不幸的,年幼时,飞行员父亲意外去世,姐姐丧生于火海;长大后,托托曾陷入一段甜蜜的爱情,但当他们决定私奔时,女友却离托托远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也认为命运对托托极不公平,让他遭遇了这么多悲惨的事。但当我再看第二遍,我发现,托托的命运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终其一生,托托都活在“自利性偏差”的影响中,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但到了年迈时才幡然醒悟,造成自己不幸的元凶,正是自己。

“自利性偏差”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现?我以托托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第二部分,我将结合“归因理论”,谈谈“自利性偏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文章最后,我将结合《小英雄托托》和心理学知识,谈谈我们怎么做,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英雄托托》电影海报

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戴夫·巴里说的其实就是一种“自利性偏差”,这种心理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人在有意或无意中,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优秀,习惯性把成功的因素归于自己,把失败的原因推给他人。

举例来说,当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他可能会说“试卷太难了”,而不是“我不行”。把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归为试卷难度大,一方面可以掩盖自己不够优秀的事实,另一方面可以为粗心、努力程度不够找借口。

“自利性偏差”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反应。只要犯了错、事情没做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我的原因”,然后从寻找导致这一结果的外在因素。而成功做成了一件事后,大多数人会对内归因,认为“我真是太厉害了”。

“自利性偏差”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受“自利性偏差”的影响,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客观地看待事实真相和自我能力。久而久之,习惯性为自我开脱,推卸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受困一生。

童年时期的托托和邻居阿尔弗雷德

那么在《小英雄托托》中,托托的“自利性偏差”是如何体现的呢?

在“自利性偏差”的影响下,托托一直在心里与邻居阿尔弗雷德暗暗较劲,并且把一切失败、不幸都归咎于邻居,不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正因为如此,托托对邻居一家一直怀恨在心,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中。

在我看来,面对某一事件,我们选择把原因归于自己还是外人,会影响到我们之后处理事情的态度。久而久之,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进步,而有的人只会抱怨别人、原地踏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顺利的,或是不如意的。有不少人在无意中受“自利性偏差”的影响,把错误和问题都归咎于他人,陷入自己是“受害者”的思想怪圈,郁郁寡欢、惶惶终日。“自利性偏差”对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值得大家引起重视。

托托对阿尔弗雷德说两人在医院被调乱了

大多数人在遭遇失败时,会倾向于从外界寻找原因。这是因为,人的潜意识当中是为自己服务的。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因素,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自尊和自信。

说白了,托托会陷入“自利性偏差”,主要是因为他无力改善不如意的生活,但若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便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他把原因归于阿尔弗雷德。在不经意中,托托扭曲了事实真相,并一直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象中,不愿走出来。

托托让姐姐证明她不爱阿尔弗雷德

其实,托托身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受其归因方式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

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举例来说,一个人上班迟到了,在解释的时候倾向于情景归因,比如堵车了、下雨天打不到车,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之,如果有个人跟他约会迟到了,他倾向于性格归因,比如对方不够尊重自己、不重视这次约会等等。

从海德的归因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喜欢从外界找原因。也这是托托为什么会陷入“自利性偏差”的原因。此外,有心理学家在海德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深刻的观点: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行动者对自身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原因归为个人,把失败原因归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把成功原因归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特质。

还是以迟到为例,如果是我们自己迟到,那么作为行动者,我们会把失败原因归于情景(下雨、堵车等);如果是其他人迟到,作为观察者,我们则倾向于把失败原因归于个人特质(不尊重、不重视、做事拖拉等)。

再举个例子,以考试考得好为例,在解释自己考试考得好时,作为行动者,我们会把原因归为自己(学习努力、认真聪明等);如果别人考得好,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原因归为情境(运气好)。这主要是因为行为者和观察者看待事件的角度和态度不同。

就像《小英雄托托》里的托托,他在面对所遭遇的失败时,作为行动者,他倾向于把原因归于外界情境,认为是阿尔弗雷德毁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归因偏差”,所以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情、评价某个事件时,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全面地看待。避免因为“归因偏差”,而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他人和自己。

托托与姐姐艾利丝

“自利性偏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陷入“自利性偏差”呢?在这里,我结合托托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提供三个方法:

1.跳出“确认性偏差”,打破自我假设

确认性偏差指的是:

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避免了后悔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些证据对自身信念的支持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举例来说,小明认为同桌讨厌自己,他就会刻意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桌放学没等小明就先走了、在走廊上碰到小明没有主动打招呼,都有可能成为小明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但其实,不管小明找多少相关的证据,都不能佐证同桌讨厌小明的假设。

就像《小英雄托托》中的托托,从童年起,他就假设自己与阿尔弗雷德互换了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被阿尔弗雷德毁了。在日后的岁月里,托托一直在寻找相关的事情佐证自己的假设。“确认性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利性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陷入自我假设的人常常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所以,要想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首先要跳出“确认性偏差”。在生活中,不要扭曲事实,不要去佐证一个无谓的假设。只有打破了自我假设,才不会去寻找片面的证据,才不会为自己的痛苦、失败寻找借口。

托托与阿尔弗雷德讲话

2.调整情绪,打破“野马结局”

野马结局指的是,如果因为小事而大动肝火、情绪暴躁,最终会伤害到自己。野马结局告诉我们,外界发生的事其实并不能伤害我们,真正对我们形成伤害的是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情绪。

《小英雄托托》中,阿尔弗雷德家境优渥也好,家庭贫困也罢,这些都是与托托本身无关的外在事件,原本是无法对托托造成伤害的。但是,在面对阿尔弗雷德的时候,托托的嫉妒心在作祟,并把自己过得不好的原因归咎于阿尔弗雷德。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小事而大动肝火,最终毁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不开心、不如意的事,如果处处计较,情绪肯定会变得暴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绪下,我们所发表的言论、做出的决定,大多数都是不客观、不合理的。

所以,要想不受“自利性偏差”影响,在面对不如意时,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更不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去分析事件原因,因为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把过错推给他人,或是盲目否定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童年时期的托托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3.巧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平衡现实与期待

“酸葡萄”心理指的是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说它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甜柠檬”心理则与“酸葡萄”心理相反,指的是对于自己摆脱不了的东西,我们会倾向于说它是“甜”的。

乍一看,这两种心理都是在自欺欺人,其实不然。如果将两者结合,实现巧妙地转换,会有神奇的效果。让我们既不沉迷与对他人的歆羡中,也不会活在盲目乐观的自我安慰中。

托托一直都很羡慕邻居的生活,但令托托意外的是,阿尔弗雷德说自己羡慕托托的生活。因为托托一直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如果托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巧用“酸葡萄”心理,把阿尔弗雷德的家庭、财富、社会地位看做“酸葡萄”,就能克服自己内心不合理的期待。同样,如果托托能够巧用“甜柠檬”心理,更乐观地看待自己拥有的东西,也许就能悦纳自己,改变人生。如果能平衡现实和期待,托托也许就不会陷入“自利性偏差”了。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拥有的东西也相差甚远。如果一味地羡慕别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置若罔闻,我们的幸福感就会降低。所以,不妨试试用“酸葡萄”心理去看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适当降低心理预期;用“甜柠檬”心理去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从而获取自我满足。如果能平衡现实和期待,我们就不会盲目地把过错推给他人,把功劳全揽了。

托托、姐姐、弟弟三人在看电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或好或坏,或成功或失败。重要的是,我们要跳出事件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事件产生的内外因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保持一个清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带来的影响。

为了让大家避免“自利性偏差”带来的不良影响,我结合身边的案例和心理学知识,提供了三个方法:跳出“确认性偏差”,打破自我假设;调整情绪,打破“野马结局”;巧用“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平衡现实与期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赫鲁晓夫当政后,斯大林儿子瓦里西已授衔中将,他最终结局如何?

426卢布零5戈比,谁能料到堂堂斯大林的次子,曾经的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并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瓦西里.朱加什维利,临终丧葬费竟少得如此可怜。可以说瓦西里的一生犹如过山车,或许这一切都与斯大林儿子的特殊身份有关吧。

被宠坏的问题少年

斯大林有3个儿女,长子雅科夫,次子瓦西里,女儿斯维特兰娜。雅科夫是斯大林与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所生。瓦西里与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与第二任妻子阿利卢耶娃所生。

雅科夫因母亲早逝,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基本上没受到过什么特殊照顾。而瓦西里的境遇则与哥哥截然不同,自幼就因其斯大林儿子的身份,被一群所谓的“干爹”或“干妈”惯坏了。

1921年3月,瓦西里出生于莫斯科,从小就深得母亲的宠爱。所以1932年母亲的意外身亡,给予瓦西里沉重打击,自此其性格开始变得有些叛逆。

斯大林对瓦西里的教育问题也相当重视,但鉴于工作繁忙无法亲力亲为,只得将瓦西里交给家庭服务人员管教,甚至还告诉别墅警卫长叶菲莫夫,如果瓦西里不听话,就可以严惩瓦西里。话虽这样说,但谁又真的敢惩罚斯大林的儿子呢?

瓦西里在小学时期的表现就不如人意。到了中学阶段,瓦西里先后就读两所中学,其表现依旧让人头疼。

瓦西里就读的第一所中学是莫斯科第175中学。斯大林对儿子在校状况不甚满意,于是一面警告儿子如果2个月内改不掉坏习惯就将其赶出家门,并找3个有天分的男孩取而代之;一面又将其转入莫斯科第二专业中学。

莫斯科第二专业中学高层子弟云集,斯大林将儿子送到这里,本打算能改变儿子,却未料事与愿违。该校校长不仅对瓦西里一味纵容,严禁教师批评瓦西里,甚至还对瓦西里的严重违反校纪行为隐瞒不报。

女教师乌娃洛娃对瓦西里扰乱课堂秩序、时常旷课以及不做作业等行为,实在忍无可忍了,就给瓦西里的成绩打了个“不及格”。校长闻讯大发雷霆,乌娃洛娃不服气,校长则斩钉截铁地说:“斯大林的儿子是所有学生的榜样,不论他是否回答问题……”

校长对于瓦西里这种无原则的放纵,更加剧了瓦西里在品学方面的糟糕状态。该校一位名叫马尔特申的教师对此深为不满与忧虑,遂毅然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如实反应了瓦西里在学校的不良表现,以及学校在教育瓦西里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斯维特兰娜回忆,父亲接到信简直气坏了,不仅严厉训斥了瓦西里,还将家中照顾瓦西里的服务人员大骂一顿。

斯大林于百忙中给马尔特申回了一封信,信中承认瓦西里天分一般,都是那些过分强调瓦西里是斯大林儿子的人,将其惯坏,并认为那些软骨头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待在学校里。一周后,莫斯科第二专业中学主管教学的校长助理就被免了职。

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深以为然,一个人成年后的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自过去,基本可以在其早年经历中找到影子。

母亲意外离世留下的阴影、父亲忙于工作疏于陪伴、身边人无原则地讨好宠溺,这种种因素不仅养成了瓦西里自负以及为所欲为的性格缺陷,也为其最终结局打下了伏笔。

火箭升迁

1938年下半年,瓦西里转入了卡恰航空军事学校学习,也算是加入了红军部队。卡恰航空军事学校的校长,依旧无法摆脱莫斯科第二专业中学的“庸俗风气”,对待瓦西里与其说是学生,倒不如说更像他们的上级。

瓦西里报到那天,不仅校长带领工作人员专门到火车站迎接,甚至还将其单独安排到专为客人准备的小别墅内。时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知晓情况后,一面给斯大林写信汇报学校的做法,一面给学校下达两点指示:一是撤销对于瓦西里的公开警卫改为隐秘保护;二是对瓦西里的关心不是体现在表面给予他特殊照顾上,而是帮其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当时贝利亚不仅是斯大林眼前红人,而且还掌握着肃反大权,学校领导当然不敢违逆他的指示。而且学校老师也自知驾驶飞机并非儿戏,驾驶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所以谁也不敢放松对瓦西里的训练要求。

而瓦西里自上次被父亲严厉教训后,在学习以及纪律方面也已有所改进,更何况他对学习飞行也确有浓厚的兴趣,遂其在航空学校的表现还属正常,无论是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还是驾驶技术,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

1940年瓦西里自航校毕业后,又先后进入乌克兰歼击航空学院,以及利佩斯克航空大队指挥员学习班深造,后又到空军总局担任飞行技术教练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瓦西里请求上战场。当时斯大林长子雅科夫已被派往前线,但斯大林并没有犹豫,直接批准了次子瓦西里的请战要求。

1941年9月,瓦西里奔赴抗德战争,最初担任了空军歼击航空大队队长助理。别看瓦西里平时懒散,可打起仗来并不含糊。瓦西里作战勇敢,很快就凭战绩荣获红旗勋章和“保卫斯大林格勒”奖章,并于1943年2月升任第32近卫军歼击航空团团长。

瓦西里打仗身先士卒,刚当上团长不久就独自击落两架德国战机,甚至有时打红了眼,就忘记了自己担负的团长职责而独自与敌拿命相搏。可是瓦西里在战争间隙回家探亲时的表现,却与在战场上的瓦西里判若两人,天天呼朋唤友酗酒享乐。后来瓦西里重返战场,又因一次“炸鱼事件”被撤职。

1943年4月,瓦西里不仅批准而且还参与了下属波普科夫组织的炸鱼活动,甚至他们为炸翻更多的鱼,竟使用火箭弹。那次活动造成了1人当场死亡,包括瓦西里在内的6人受伤。

波普科夫被撤职,而斯大林也并未姑息瓦西里该承担的责任,亲自下令宣布,鉴于斯大林上校酗酒和放纵自己败坏了航空团的风气,遂免除其团长职务。

当时正是卫国战争期间,许多遭遇解职的指挥员大都处境艰难,但瓦西里却在被撤职一年后,就被提升为第三近卫军歼击师师长。这个师在瓦西里指挥下,先后参加了解放明斯克、维尔诺等城市的战斗,战绩相当不错。

1945年2月,瓦西里又被调任第286歼击师师长,参与了攻打柏林的战役,由于战绩突出被授予二级苏沃洛夫勋章。战争结束后,瓦西里开启了三年三步台阶的火箭升迁路,1948年就被提升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同时授予中将军衔。

当时瓦西里只有27岁,而著名的朱可夫元帅在27岁时,也只刚刚被提拔为团长。要说瓦西里在苏德战场上确实作战勇猛、战绩不俗,但其升迁速度之快,总让人感觉有些才不配位。

其实瓦西里也有自知之明,后来承认自身知识对于这个职务来说不够用。而斯维特兰娜也认为别人根本不考虑哥哥的能力、才华以及缺点,只想着如何讨父亲斯大林的欢心,竟一路拽着哥哥的耳朵将其提拔上去。

终于脱离了战争的轻松,以及快速升迁带来的迷茫,瓦西里陷入无所顾忌地放纵怪圈。瓦西里在生活中毫无节制地酗酒,搞垮了身体,但遗憾的是医生劝其戒酒的忠告没有任何作用。瓦西里在行为上,不仅目无法纪,任意挥霍滥用军费,甚至还公然违抗上级军令酿成大事故。

1952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上举行阅兵仪式。由于当天天气恶劣,空军司令部下令禁止空军飞机列队飞过红场。可瓦西里却对上级命令置若罔闻,强行命令飞机起飞,不仅使飞机方阵未能保持队形,还险些撞上历史博物馆的塔尖,甚至还有两架飞机着陆时出现事故,导致机毁人亡。

斯大林为之震怒,不仅当众大骂瓦西里是“不学无术”的“傻瓜、笨蛋”,还撤销了瓦西里的职务,而后又命其到总参军事学院学习。瓦西里虽然表面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但其并未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有些阳奉阴违。

就像瓦西里后来所说“由于身体状况和对学习上的一些愚蠢认识,并未到总参军事学院学习。”瓦西里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如果斯大林活着,也许别人还不敢拿他怎样,可如果斯大林去世了,这一切终将成为别人清算他的借口。

监狱与流放生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瓦西里不仅在父亲抢救期间仍终日酗酒,还因确信父亲是被“毒死”或“杀害”的,遂不分场合一味抱怨所有能抱怨的人。苏联高层鉴于这种情况,就想让瓦西里离开莫斯科,但瓦西里却断然拒绝,非莫斯科不行,非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部也不行。

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一气之下,下令摘掉瓦西里的肩章,并将其转为预备役。瓦西里藉此更加放纵自己,完全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劲头儿,不仅每天遇到谁就和谁喝酒,而且还对父亲的继任者进行抨击。

估计瓦西里酒后说得啥,自己都忘了,可总有人把瓦西里的醉话一五一十地汇报上去。曾有人警告瓦西里再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但瓦西里依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1953年4月28日,瓦西里被捕了。

瓦西里被捕后,时任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主持了对他的审讯。后来贝利亚也被逮捕,赫鲁晓夫成为斯大林去世的最大赢家后,并未放弃对瓦西里所犯罪行的追诉。

当时苏联高层认为瓦西里所犯罪行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非法使用、挥霍和占用国家财产和资金,给国家造成了超过2000万卢布的物质损失;二是散布针对苏联高层的诽谤谣言,以发泄自己被开除出军队的不满,而且还试图与外国记者见面,以就斯大林去世后自己的处境发表谈话。

瓦西里的案件一直拖延到1955年2月才进行复审,但这两次审讯对瓦西里罪行的认定并无太大出入。复审结束后,瓦西里发表了一份声明,承认自己在任职期间有非法挥霍、占有国家资金的行为,但辩解称自己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严重破坏了条例与法规。

同时瓦西里在声明中,也承认曾对斯大林去世以及葬礼安排表达过不满,并针对赫鲁晓夫等人散布过诽谤言论,但对其试图会见外国记者一事予以否认,认为那是别有用心之人在断章取义。瓦西里在声明最后重申自己确实有罪,但同时请求能再次给予他工作机会,以洗刷自己的罪行。

1955年9月2日,瓦西里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判处8年监禁并剥夺自由。瓦西里入狱期间,妹妹斯维特兰娜曾去监狱探视。瓦西里想让妹妹尽力去为其求托人情,以便早日将其弄出监狱。但斯维特兰娜拒绝了瓦西里的请求:“你自己可以给任何人写信,你写得比我说话管用。”

其实瓦西里也确实给赫鲁晓夫等人写过信。瓦西里在赫鲁晓夫的信中,先拿母亲与赫鲁晓夫曾是莫斯科工学院同学套近乎,说记得赫鲁晓夫在母亲葬礼上的讲话,然后又抱怨自己目前的处境,恳求赫鲁晓夫能让其重获自由。

后来瓦西里又写信抨击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踩着列宁格勒人的尸体向上爬,与贝利亚狼狈为奸做尽坏事。瓦西里试图借此换来自由,但这些信件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1960年1月,苏联克格勃头目谢列平与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对有关瓦西里的问题提出建议,鉴于瓦西里已服刑6年零8个月,而且他在狱中表现积极,再加上其身患多种严重疾病,所以请求对瓦西里实行部分赦免,并在莫斯科为其提供一套3居室住房,按照规定发放退休金等一系列优惠待遇。

谁成想瓦西里刚一走出监狱就故态复萌,与那群酒肉朋友混在一起。那些人除了与瓦西里一起酗酒外,就是一味给其添堵,说瓦西里现在的住房、家具多么不像样,甚至还说瓦西里凭借斯大林儿子的身份,应该得到如何显赫的待遇,现在这一切都使瓦西里蒙受羞辱。

瓦西里业已成年的子女们劝其远离那些人,但瓦西里根本听不进去。1960年3~4月间,瓦西里在女儿陪同下前往基斯洛沃茨克疗养,又在那里闹得满城风雨。拿他实在没辙的女儿只得给家人写信,抱怨瓦西里如何吵架、打人等劣迹。

其实瓦西里虽已出狱,但其仍在当局严密监控之中。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曾以长辈身份规劝瓦西里远离各种各样的坏蛋纠缠,同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坚决把酒戒掉。

瓦西里自是将那些打小报告的人大骂一通,不过最终也表态会接受批评,尽量改掉坏习惯。谁料这次谈话仅仅过了5天,谢列平与鲁坚科又就瓦西里经常喝得烂醉,甚至还醉驾撞上日本大使馆车辆,造成一名工作人员头部受伤,而其自己却肇事逃逸等事宜,建议撤销提前释放瓦西里的命令。

瓦西里被再次投入监狱,按照以前判定的刑期,应到1961年4月28日才能刑满释放。瓦西里出狱之前,审判机关曾建议他或是出狱后永久定居在喀山或古比雪夫市,或是改名换姓隐居。

瓦西里对此坚决予以拒绝,同时宣称如果在住宅、退休金等待遇方面不能满足其要求,他将不再保持沉默,会向全世界说出当初对他的判决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961年4月7日,谢列平与鲁坚科又认为瓦西里在狱中根本毫无悔过之心,不是要求提供其父斯大林在世时他享受的特权,就是故意挑衅,如果将其释放,他的行为还会像以前那样不正确。

于是谢列平与鲁坚科二人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瓦西里获释后,将其流放喀山(该地外国人不许进入),提供1居室住宅,期限5年,如果擅自离开,将承担刑事责任;二是考虑到瓦西里的行为已败坏了苏联将军的崇高荣誉,将每月300卢布的退休金折半发放;三是等瓦西里恢复健康后,将其安排到喀山某航空厂工作;四是发给他使用其他姓名的身份证。

瓦西里被流放到喀山后,其身体状况已非常不好,但其依旧嗜酒如命。1962年3月19日,出狱还不到一年的瓦西里逝于喀山,享年41岁。

刚刚上任的苏联克格勃头目谢米恰斯内,将瓦西里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赫鲁晓夫,并认为瓦西里的死因初步认定为饮酒过度,不易举办军事葬礼,还是安葬在喀山比较适宜。

后据斯维特兰娜回忆,瓦西里去世后曾被解剖尸检,发现其整个肌体都因酒精中毒而发生了病变。最终克格勃喀山分局保存的档案资料显示,瓦西里的丧葬费用为426卢布零5戈比。

结语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之所以不放过瓦西里,是对斯大林不顾他的泣血跪求,执意枪毙其子列昂尼德的一种报复行为。不过有关列昂尼德的死亡真相,迄今仍有多种版本说法并无定论。所以说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之间是否存在杀子之仇尚有存疑,可即便这些都是事实,瓦西里的悲惨结局固然有赫鲁晓夫的报复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与其自身性格缺陷有关。

斯大林不是不爱儿子,也不是对儿子的要求不严格,但其在国家与小家之间选择了国家,遂其对儿子真的无暇顾及。所以瓦西里在斯大林儿子的特殊身份下,不仅被阿谀奉承之辈惯坏,而且还扶摇直上身居高位,这就使瓦西里养成了融进骨血的自负与为所欲为的习惯,并成为贯穿其一生的主色调,最终害了他自己。

瓦西里失去了斯大林这个保护伞后,依旧看不清形势自作,不得不慨叹他不懂得识时放弃,真的没活明白。因为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据为己有,如果能在某个时间段,拥有了其中一种好东西,就应该满足了。也许懂得放弃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