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两个姓潘的女人(水浒传中两个姓潘的女人)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91更新:2022-08-17 10:15:15

《水浒传》人物在取名方面乍一看是很随意的,啥王进、史进,不如《红楼梦》宝玉、黛玉有诗意,但是在姓氏方面却大有深意。

(图自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下同)

找茬是一门技术活。

必须要精准地戳中对方的死穴,使其愤怒,等对方先动手。

比如鲁提辖为金翠莲出头找镇关西麻烦,就让镇关西切臊子,先要十斤瘦的,再要十斤肥的,瘦的呢不能有半点肥的在上面,肥的呢又不能有一点瘦的在上面。更可气的是最后还要十斤软骨臊子,上面还不能有半点肉……

同样替人出头的武松深谙此道。

当他喝得醉醺醺来到快活林时,发现蒋门神并不在酒店里,而是坐在门外绿槐树下乘凉。

该怎么惹怒一个根本不在场的人呢?

——调戏。

当然不是调戏蒋门神,而是调戏店内"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

他对蒋门神小妾的调戏,是问:"却如何不姓李!"

结果是惹来小妾的勃然大怒:"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

为什么武松问"(老板娘)为何不姓李?"就能惹恼她?

——这里藏着一个男默女泪的梗。

回想一下,《金瓶梅》里,西门庆家的老二之前做什么的?——妓女。她姓什么?——李。李娇儿;

西门庆剪潘金莲头发去哄的妓女姓什么?——李,李桂姐;

《水浒传》里,史进相好的妓女姓什么?——李,李睡兰;

要咒安道全的"肉片片飞"妓女姓什么?——李,李巧奴;

宋徽宗挖地道去微服嫖娼的妓女姓什么?——李,李师师......

《水浒传注略》中说,"见其时妓家姓李者多"。在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姓李、或艺名姓李,是绝大多数失足女子的标配。在那个年代,问一个女的,你为啥不姓李?基本上就等于"你为啥不做JI?"

不发火才怪!

《水浒传》故事背景的年代,皇帝都是个艺术家,你要不走文艺路线,根本没法混。

而女文青大多集中在娱乐行业。当时的娱乐圈,有个统一的行业品牌:青楼;

女文青的职业也很统一:妓女。

她们琴棋书画、说学逗唱信手拈来,保证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从来不为自己脱衣服而后悔)。

那会儿的煤老板、鱼塘主们关爱女性,和女文青谈论人生,去青楼是首选。

(图自电影《花魁杜十娘》)

而青楼最开始都是由朝廷经营的,一般被称为教坊司。

教坊司,一听就知道是很高雅的地方。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曾在宫中设立教坊,专门培养德艺双馨的女文青,后世曲艺界的都把李隆基尊为祖师爷。

所以,"姓李"就意味着是李隆基门下——教坊司梨园行专业出来的,和在蓝翔技校学的挖掘机技术一样,令人信服。

(图自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

为什么《水浒传》里的这两大"淫妇":潘金莲、潘巧云都是姓潘呢?我听过比较靠谱的说法有4种:

1、情伤

2、谐音

"潘"和"攀"同音,攀富贵,攀大款……潘金莲有一双傲视群雌的小脚,那时以女人的尖尖小脚"三寸金莲"为美,如同当代的"丰胸",是性感的象征;

在中国,莲花有相当纯洁高尚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与菩萨多有联系,那就是出尘脱俗的,《西游记》里说:金乃流动闪烁之相——

So,当这朵莲"攀"上了金,追求的就是最原始的欲望。

潘巧云因其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可是她却在夜晚与和尚偷情,高"攀"了名字里的诗情画意。

3、潮流

源自奸臣潘仁美,因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让人对"潘"姓极为敏感,民间甚至有"潘杨不通婚"一说。

4、讽喻

张士诚的手下大将潘元绍、潘元明两兄弟原是张士诚反元起事时的伙伴。

张士诚称吴王时,二潘大受宠信,潘元绍被招为吴王爱婿,潘元明则手握重兵,出镇杭州。但二人在张士诚最危难最关键之时,竟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从而加速了张士诚的失败。

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施耐庵和张士诚是同一条战线,肯定是相当痛恨鄙视潘元绍、潘元明哥儿俩。

因而可以推测:施耐庵有意将书中两个背夫偷汉的不忠"淫妇",都取姓为"潘",使得后人凡谈及淫妇,必提"二潘",以此来宣泄心中对潘氏兄弟的不满与讽刺——文人得罪不起啊!

个人认为,第1种说法纯粹是意淫;第2、3种说法从文学角度和其他人物姓氏来看,有些靠谱;但是第4种更有说服力——

淫妇的不忠必然导致家破人亡,叛臣的不忠必然导致江山易主。

"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是《水浒传》开篇赞扬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

"打鱼一生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是《水浒传》第十九回阮小五唱的渔歌。

当皇帝的是"赵官家",也就是"姓赵"。

水泊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济济一个"百姓"小社会,可是108条好汉,为何竟没有一个姓赵的?

宋朝的皇帝姓赵,文人总有些忌讳。

假如赵姓某某打劫放火,落草为寇,仿佛有些亵渎官家,不符合"招安"的主旋律。

书中其实有六个人物姓赵,一是金翠莲嫁的那位赵员外,二是紫石街王婆茶馆旁边开纸马铺的赵仲铭,第三第四是郓城县新任都头赵能、赵得,第五位押杨志上大名府充军的赵虎,第六是谏议大夫赵鼎。

不让姓赵的落草当英雄,却让姓赵的帮鲁智深出家,押送好汉去充军,从某种角度将他们引往上梁山的路。

鲁迅认为《水浒传》招安之说和破辽故事"亦非始作于明","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

由于梁山群雄没有彻底的反抗政府,最后自然只有接受招安,成为政府的帮凶去镇压方腊的起义。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其时民族矛盾尖锐,书中不仅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也反映出极其尖锐的民族矛盾。

这一点在《水浒》八十三回至八十九回大破辽军的故事中反映的非常明显。

抵御民族的敌人,一定要"招安"那些"不配姓赵"的人才能完成这个战略转化。

宋江服毒的结局,鲁迅认为"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这也就是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它团圆的老例。

举着"替天行道"大旗的108好汉,不过是一个个被骂"你也配姓赵"的人一场成为"赵家人"的黄粱梦。

呵呵。

END

李广、李敢、李陵结局都不太好,李氏一门忠烈为何结局很凄惨?对此你怎么看?

李家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就是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后来攻楚败在项羽的爷爷项燕手上那位。李家自李信以来世代任仆射这一官职,传习射箭,所以李家人个个都是神箭手。李信灭燕一战成名,谁能想到壮志未酬,居然不久后就在楚国大败,也可算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李信如此,他的后世子孙李广、李当户(李陵的父亲)、李椒(李陵的二叔)、李敢(李陵的小叔)、李陵无不如此,这一家人似乎被诅咒一般,都有着同样的命运。

时耶?命耶?

李广自汉文帝匈奴入萧关始从军,曾历任汉中郎、陇西都尉、骑郎将、骁骑都尉、上谷太守、陵西太守、雁门太守、代郡太守、云中太守、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骁骑将军、北平太守、郎中令等官职,自刎时六十多岁,与匈奴交战四十多年,自汉文帝到汉武帝历经三朝,大小七十余战,翻遍史书可以发现文帝时匈奴犯边有他,景帝七国之乱有他,武帝远征匈奴还是有他,自始至终他一直都在大汉征伐的第一线,他不是一方大员,不是生死予夺的大帅,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士兵,哪里是火线他就会出现在哪里的士兵!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桀骜不驯,不屑于攀炎附势,又酷爱征战导致的,最后的自刎虽然也有与卫青之间误会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骨子里的骄傲导致的,宁折不弯是他们李家的基因。

李广死时他的大儿子李当户二儿子李椒已死,只剩最小的李敢。李当户做过郎官,血气方刚曾在汉武帝面前揍过人,死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五岁左右。李椒做过代郡太守接的是他父亲的班。李敢一直随李广征战,史书有记载一次被匈奴包围军心不稳,李广就让他这个小儿子只带几十士兵冲击匈奴上万兵马,李敢真去了还安然无恙的回来了!这就是李家,老子英雄儿好汉!李敢是因为父亲自刎后与卫青理论,动怒出手伤了卫青,被霍去病从后背射杀,要知道李敢之勇武恐怕不在冠军侯之下,冠军侯虽名垂青史却也有瑜不掩瑕之时!

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三个叔父一个爷爷皆中道崩殂,他扛下了李家的大旗,只是可惜的是他有他爷爷他父亲他叔父们的勇武,但终究没是没能抗过李家的命运。在草原深处五千步卒对八万精骑,伤敌万余虽败犹荣,但终究还是败了还是降了。李陵的命运比他的爷爷比他的叔父们还要凄惨,他虽活了下来但家人却被屠戮殆尽,多年以后汉匈和解,曾经儿时的好友霍光上官桀写信让他回归故土他泪流满面,可李家骨子里的骄傲如何能让他毫无愧色地回到长安?

李家的骨血里充斥着骄傲,宁折不弯是他们的信条。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