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征讨东吴实际是多少人(刘备伐吴怎么败的)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70更新:2022-08-17 12:07:02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因为曹操和孙权这两大势力的夹击,关羽还是在公元220年兵败被杀。一年后,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并正式发动了夷陵之战。众所周知,刘备在夷陵之战败给了陆逊,损失了数万大军,这导致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

因此,刘备执意征讨东吴,显然不是理智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决定征讨东吴,有两人明确反对,他们分别是什么下场?

一方面,就赵云来说,在夷陵之战前就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对此,赵云劝谏道:“贼寇是曹操、曹丕父子,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篡汉自立,我们应该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对此,在笔者看来,赵云的观点,显然具有合理的地方。因为曹丕刚刚篡汉自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如果刘备北伐中原,很可能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反之,等到曹丕巩固自己的位置,而忠于汉室的力量也消失殆尽的时候,蜀汉还想要匡扶汉室,无疑是难上加难了。但是,从感情上来看,刘备不能不为关羽报仇。因此,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由秭归逃回永安,赵云进军至永安,而吴军已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赵云被升任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爵为永昌亭侯,随后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但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

另一方面,秦宓也明确反对刘备征讨东吴。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秦宓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有病而不去。曾经上书益州牧刘焉,举荐儒士任安。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出任师友祭酒,兼任佐吏之首,尊其为仲父。秦宓假托有病,躺在家中,夏侯纂领着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带着酒食前往秦宓家宴饮交谈,秦宓依然躺在床上。后来,益州牧府征召秦宓为从事祭酒。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东吴。对此,秦宓表示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刘备对此十分不满,将秦宓下狱囚禁,甚至准备诛杀这位大臣。当然,因为不少大臣的求情,秦宓得以保住性命。也即秦宓因为反对伐吴,差一点就被处死,并丢掉了官职。

建兴二年(224年),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迎请秦宓为州别驾,不久又提升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

秦宓后来升任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秦宓去世。谯周年轻时曾拜访求教秦宓,将秦宓的言论记录在《春秋然否论》之中。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曾得罪刘备等原因,才华横溢的秦宓,并没有在蜀汉取得较大的成就。而这,自然是比较遗憾的。

最后,除了赵云和秦宓,黄权也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劝谏刘备。当然,严格来说,黄权只是不同意刘备亲自率军,并且他还毛遂自荐,希望自己可以充当伐吴大军的先锋。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黄权年轻时任巴西郡吏,后来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对此,黄权反对迎接刘备入蜀,可是刘璋没有听从。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举兵进攻益州,派诸将分别攻下益州郡县。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东吴士兵骠悍善战,而我们从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是任命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

章武二年(222年),吴国大都督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率领的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来到曹魏后,黄权被魏文帝曹丕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来,黄权在曹魏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黄权被晋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

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三国演义》的作者尊刘抑曹的倾向过于明显,以至于整部书前有刘关张创业,后有诸葛亮北伐,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迹大多一带而过。至于说曹操阵营中的人物,尚有关羽的两个朋友张辽、徐晃得到作者的首肯。可是东吴的那些所谓“江表虎臣”,作者借关羽的话来评价,那就是一群鼠辈。不过在东吴的将领中,太史慈的武勇还是让作者赞赏,可是他却死在了张辽的手下。那么现实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是什么交集让作者将他们写在了一起?

一、《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与张辽。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在曹操讨伐陶谦时出场的。当时曹操借口陶谦的手下杀害了自己父亲,出兵攻打徐州。陶谦被迫向北海、青州两处求救。北海的孔融在得到陶谦的求救信后,答应出兵,可又被数万黄巾军围住。这时太史慈奉母亲之命,前来帮助孔融。他杀出重围,为孔融请来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之围。战后太史慈受扬州刺史刘繇之邀而去。

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单枪匹马,在数万敌军中杀进杀出,威不可挡。而在他再次上场时,则是面对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在孙策率领父亲的旧部夺取江东时,他作为刘繇的部下与孙策交锋。在神亭岭一战中,他与一员小将与孙策和他手下的十二员大将对阵。太史慈和孙策单挑,大战上百合,打得不分胜负。

后因刘繇无能兵败,太史慈也被孙策生擒。在孙策的招降下,太史慈投降了孙策,成为江东的一员虎将。他在跟随孙策攻打严白虎的战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战功。不过,在此之后,太史慈在赤壁之战露了一回面,却没有前面那样出彩的表现。直到孙权发动合肥之战时,他才再次大显身手。

张辽则是曹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他原是吕布的部下,是八健将的首将。在吕布失败后,由于刘备、关羽的力保,张辽投降了曹操。张辽在曹军之中,很快就以他的能力脱颖而出。在很多战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一马当先的身影。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冲入敌阵,斩杀了敌方主将蹋顿单于。在守合肥时,张辽也多次打退了东吴的攻击,威震敌胆。

张辽此人也有情有义。他感念关羽对他的情义,在很多地方都维护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时,就是张辽出面保住了关羽的性命。关羽在曹营之中,根本看不起曹营的将领,唯独与张辽、徐晃两人交好。张辽在曹营中多方斡旋,使得关羽避免了许多冲突。在白马之战和过五关斩六将时,也多次得到张辽的帮助。

张辽与关羽的关系,曹操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在安排将领时,专门将张辽安排在淮南一线,镇守战略要地合肥,阻挡东吴的攻势。即便是关羽攻打襄樊,形势那么危险,曹操也没有调动张辽前往救援。因此,张辽的后半生的战绩,都与东吴有关。张辽在逍遥津一战,打退了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吴军,差点抓住了孙权。

在历史上,孙权与刘备结盟稳固时期,将战略目标放在了淮南。孙权先后对合肥发动了多次攻击,直到逍遥津之战失败才暂停了攻击。孙权在赤壁之战时,派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主力作战,自己却亲自率领一支军马,对合肥发动进攻。《三国演义》中,作者就把太史慈和张辽的碰撞放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发动的这一次攻势中。

但是,孙权面对的对手正是张辽。在这一战中,太史慈和张辽单挑,两人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可是由于其他将领作战不利,孙权只得败退回营。这个时候,太史慈想以计取胜。他有个同乡戈定与张辽的养马后槽是兄弟,太史慈想要以后槽为内应,里应外合打败张辽。

谁知道张辽早有准备,当夜传令不得解甲宿睡。这样当戈定等人制造混乱的时候,张辽很快就平息了混乱,抓住并斩杀了他们。张辽还将计就计,故意在城门放火,引诱接应的太史慈前来。结果太史慈身中数箭,被打得大败。在回营不久之后,就伤重而亡了。

二、历史上太史慈的死因。

其实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的交集。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情节,也是作者依据历史事件,进行的艺术加工。张辽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部下叛乱的事件,情节与《三国演义》中的情况差不多。当时张辽的部下突然发生叛乱,到处喊叫造反。张辽下令不造反的全部坐下,不得乱动。不久全营停止了混乱,那些少数造反的人马上就被擒获。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张辽的治军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者将这个事件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

在历史上,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受到大家公认的。当时连远在北方的曹操都得知了太史慈的名声。他专门给太史慈寄去了一封信,不过信里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些中药当归。这里面的意思自然是想太史慈回到北方,来到自己的麾下。只是太史慈没有理会,此事方才作罢。

但是,在历史上太史慈和张辽是很难见面的。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张辽正跟随着吕布,在袁术、袁绍等势力间流浪。太史慈在徐州之战后就去了扬州,更是与张辽无法见面。在孙权继位后,他把太史慈又派到了南方镇守。到了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而《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战死的这一战,则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可是,这个时候太史慈早已去世了。

在《三国志》中记载,太史慈是死于建安十一年,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在历史上记载,太史慈死时十分不甘心,他说“大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似乎!”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并不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如果结合他死时正当壮年,所处的地方又是江东南方没有大的战乱地区,太史慈应该是病重而死的。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被张辽杀死的描述,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太史慈和张辽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多少交集,而且早在赤壁之战前很久就去世了,更不可能在赤壁之战后与张辽交战了。

三、张辽的死因。

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用埋伏之计打败太史慈,让太史慈中箭而亡。可是在书中,他自己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他在随同曹丕讨伐东吴的时候,同样中了东吴的埋伏。在他掩护曹丕逃命的时候,被东吴将领丁奉射中腰部,被徐晃救回。回到许昌后,张辽因为箭疮迸裂而亡。这和太史慈的死遥相呼应,算是一报还一报。

不过在历史上,如同太史慈不是被张辽射死一样,张辽也不是死在丁奉的箭下。他的死也和太史慈的死因一样,都是病死的。在张辽病死前,他依然是曹魏的一张王牌,被曹丕用来威吓孙权。这是因为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多次击败孙权的进犯,让东吴君臣对他产生了畏惧之心。

尤其是在湘水之争后,孙权在与刘备解决了荆州的争端,将东吴最大的兵力集中起来,向合肥发动了最大的一次攻势。这一战由孙权亲自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对合肥势在必得。当时合肥防守的曹军仅仅只有七千多人,还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将领一起防守。

但是,曹军将领按照曹操留下的策略行事,由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在张辽在出击中,冲入孙权的大营,直杀到孙权的面前。在吴军士气遭到挫伤后,攻城不下撤退时,张辽又率领军队袭击了吴军。这一次又恰好打击了孙权的亲军,险些活捉了孙权。在这一战中,张辽给孙权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再也不敢面对张辽。

在历史记载中,张辽在曹丕称帝后不久便病了。他的病情让曹丕十分关心,亲自派医生医治,并百般优待。不过曹丕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用张辽来震慑东吴。张辽在去世前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在身体有病的状态。可是曹丕依然让他镇守在淮南前线,还派他乘船与曹休一起巡视前线。

孙权对此十分忌惮,他对部下说张辽虽然身体有病,但还是不能抵挡的,大家要谨慎小心。张辽在临死前,还取得了对吴军吕范的胜利。但张辽终因病情严重,病逝于江都。他死后,曹丕十分惋惜,为他流涕,并追谥他为刚侯。

结语:

张辽和太史慈在历史上本无交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把他们的事迹糅合到了一起。其实在赤壁之战前,太史慈就已经病死在东吴的南部,根本不可能跟随孙权去攻打合肥,更不可能会死在张辽的箭下。

同样的,张辽也是因病去世的,他也不可能死在武将丁奉的箭下。张辽在镇守合肥期间,挫败了孙权多次进攻。并且,在逍遥津一战中,张辽彻底击垮了孙权的信心,使得孙权再也没有胆量去面对张辽。直到张辽病逝前,孙权还告诫手下不可对敌生病的张辽。张辽也因为他的战功,得到了曹丕的推崇,并且位列古人的七十二名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