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的最大功绩(张释之来自哪)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92更新:2022-08-17 14:04:09

本文约42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

1.

每个朝代都有能人和直臣,但他们具不具备这样的能人,并不能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取决于谁呢?当朝最大领导——皇帝。

张释之就是这样官员,很冲,秉公执法,有点“六亲不认”的意思。

他经常性让皇帝下不了台,居然没有被“当场拿下”,纯属是运气爆棚。

因为他面对的皇帝不是一般人。

张释之是汉文帝刘恒在位时的一名官员。

什么官呢?最高职位任的是汉朝的最高司法长官——廷尉!廷尉放在现在来说,就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掌握着全国官员及老百姓的生杀大权!

当时就有人说,张释之在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西汉王朝就没有被冤枉的老百姓。

我感觉这种说法绝对有故意拔高之嫌,但可以看得出他对工作对司法的那种态度。

实话实说,主管司法的官员放在哪个朝代都容易得罪人,不得罪人还真当不了那个官。

张释之就一个“愣头青”,他一位严于执法,也是经常反驳皇帝这位大领导的意见,督促大领导按照法律行事的人物。

经常性让皇帝下不了台,敢用手中的权力欺负皇帝,张释之胆子不小啊。

在封建专制社会,他为什么敢这样?首先他的确有才,其次他遇到好领导,皇帝这位大领导非常欣赏他,否则他造就人头早已落地了。

其实,在哪个职位,你有多能干不重要,关键要看领导对你的容忍度在哪里!你强不强,能不能有所作为主要取决于你领导的作为。

看得出,走仕途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家庭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

但是要实现这个仕途,起码家里还得有点钱才行!

张释之家里算是有钱的了。

他家为他买了一个很低级的侍奉汉文帝的小吏。可惜浪费了十年光阴,汉文帝连正眼就没有瞧过他,他仍在原地踏步,这才叫郁闷。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本来当官就是花家里的钱,这个小吏收入有很微薄,能基本保障自己的生活就算很不错的了。可惜,现在还在花家里的钱,张释之觉得很惭愧,准备搁挑子不干了。

都说,人不遇贵人是很难被发现的,不管你多有才。

这时候,他的上级领导中郎将(只比将军差点点)袁盅出现了。袁盅就认为张释之是很有才华的人,只不过是缺少机会而已。他就跟汉文帝说,这是一个人才,不能让他走啊。升个官留一下吧。汉文帝一想,不驳面子,行,就当我的贴身侍卫吧。

有一天,汉文帝突然召见张释之,看看这人到底咋样。

开始,张释之和其他官员一样,迎皇帝所好夸夸其谈,汉文帝一挥手说,打住!说点现实题材吧。于是,张释之早就准备好的的强项来了。他说了汉文帝最想听的“秦亡汉兴”的话题,这正中上意,汉文帝非常满意,于是他又升为贴身侍卫队领导。

后来,张释之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才华和智慧,最终汉文帝把他提拔成为掌管全国司法的最高长官廷尉。

张释之是长期“潜伏”在汉文帝身边,是一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物。

但张释之当廷尉后的表现,估计让汉文帝有点后悔,因为张释之经常让这位大领导下不了台。

这个院长有点冲啊。

2.

有一次,汉文帝地带着一大批人器宇轩昂地外出视察,当来到长安北三里的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面窜出一人,显得很慌张,在逃离时把汉文帝的马惊吓了,差一点就把他弄到马下。

汉文帝大怒,“吓死老子了”!于是叫人赶紧把这位“犯罪嫌疑人”抓起来,然后交给张释之,你看着办吧。

张释之问这位“犯罪嫌疑人”到怎么回事?

“犯罪嫌疑人”说,回家时,但看到皇帝的浩浩荡荡巡查大军迎面而来准备通过中渭桥时。“我额乖乖,我得赶快躲啊。”于是,他就急急忙忙地躲在桥下,但是过了很久发现桥上没有动静,于是就出来了。不料,这位“犯罪嫌疑人”出来的时候,汉文帝的大队人马也到了,于是一惊慌惊扰了皇帝的坐骑。

张释之一听,原来如此。冒犯圣上肯定不对,罚点钱,你回家去吧。于是把这个处理结果上报汉文帝。

汉文帝一看到这个结果,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多亏我的马性情温和,才没有让自己摔下来,这是大罪啊。这人必须杀掉。

可是,张释之不买账,他认为法律是皇帝和天下老百姓都要遵守的,不能因为领导的意志想怎么来就这么来了,这就会破坏社会的法律基础。因为按法律这个“冒犯车驾”就是罚钱,不能由着皇帝性子来。

史书说汉文帝“上良久”,估计汉文帝心中涌出无数感叹号!这才让汉文帝那个郁闷啊。没有办法,为顾良好的政治形象,汉文帝只得对张释之称出大拇指,你说得对!

这还没有完。

张释之继续秉公执法,让大领导继续郁闷着。

有一次,一个小偷在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前偷了一枚玉环,后被守卫抓住,汉文帝十分恼怒,我父亲宗庙的玉环都敢偷,“还有王法”吗?汉文帝还是一如既往地将罪犯交给张释之处理。

张释之一看,这个案件非常简单,依照法理将罪犯拉到外面斩首即可。于是又把结果上报。汉文帝一看,不干了,要求张释之判这个罪犯诛九族罪,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大逆不道”的重罪,不能轻易放过。可是,张释之又跟汉文帝顶上来:诛九族是最终的刑罚。如果偷个玉环就诛九族,那么以后有人挖汉高祖陵园,那诛几族呢?那就没有诛的了!法律哪能这样随心所欲呢?张释之坚决不干。

汉文帝没有办法,和自己的母亲薄太后商量了很久,最后还是认为, “张释之,你才是大哥,你说了算”。最后也就那一人伏法。

都说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都说皇帝老儿一个人说了算,很多事实证明,就是皇帝老儿也不一定能搞“一言堂”。

3.

张释之的事迹还没完,意味着大领导刘恒持续郁闷着。

有一次,忙于工作的刘恒决定放松一下,休息一下,来到上林苑的虎圈耍一下。当然作为一个负责的皇帝,看到好不容易弄来的珍禽异兽当然得亲自过问一下,显示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他拿起登记的各种禽兽的册子,居然一口气问了十几个问题。不知道当时的上林苑主管是不是见到皇帝驾临过于紧张,还是没有拿出小本子记下皇帝的这十几个问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他满脸通红,表情木讷,东看看西瞧瞧,居然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这场面尴尬了。

幸好,这位皇帝是刘恒,换一个皇帝,上林苑令估计得掉脑袋。

但是刘恒很生气,这简直“一问三不知”的态度啊。

这是,上林苑令的救星出现了。

一个具体负责管理兼打扫虎圈清洁卫生的小官吏从上林苑令旁边走出来,将前面的十几个问题详细而周全地回答了,而且声音很大,伶牙俐齿唯恐皇帝问不到自己。

这是怎么一个回答呢?打过比方就是我们都说神枪手是指哪打哪,那么刘恒就是枪,这位小官吏就是那颗子弹。

看到小吏对答如流,刘恒大喜,发了一通感慨:“这个管理虎圈的小吏才是所以官员的榜样,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说完这话,他又转头对着上林苑令,“你当这个上林苑总管太不合格了,下课吧。”

于是,文帝便叫随行张释之具体办理虎圈小吏当上林苑令,而上林苑令立马撤职的相关事宜。

估计刘恒高估了张释之执行他命令的力度。

按理说,皇帝已经下达了官员任命通知,下面臣子照办就OK了。但是,刘恒带的是张释之,而他是一个要求“皇帝也要按法办事,法律是天子与百姓应共同遵行的”的人,不会这么草率执行文帝的命令的。

等文帝心绪稍微平复后,张释之来到文帝面前说,陛下,我想问问你两个问题?刘恒一看,不用客气,尽管问。

张释之的第一问题就是:“皇上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刘恒回答,那是一个忠厚长者啊!当然还有他没有说出口的就是没有周勃,吕氏家族的人就不会铲除。没有周勃力主,他刘恒就不可能进京接替惠帝当皇帝。当然没有周勃,最大可能他仍是诸侯国代国老大而已。

张释之紧接着问了第二问题:“东阳侯张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心想,这个老张到底要干啥子?我问他,他倒来问我。

文帝回答:“当然也是忠厚老者啊。”你想想,张相如跟随刘恒他父亲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又平叛又打匈奴的,是开国大功臣啊。

文帝回答完还没有缓过劲来,没有缓过劲就对了,张释之开始“语重心长”了。

张释之说,周勃也好,张相如也罢,皇上都称为他们为忠厚长者,是品德超群的人。但陛下也知道,他们都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但是一说到一些大政方针却都不能能言善辩,而且还显得口吃。难道他们也不如上林苑的那位小吏吗?如果皇上执意要让那位小吏当官,是不是要向天下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不需要干什么实事,可以凭喋喋不休伶牙俐齿,趋炎附势就可以升官发财?”

看到文帝若有所思,张释之拿出杀手锏——“秦亡汉兴”,这其实是文帝最关心的事情。

刘邦通过起义这种方式推翻秦朝、他通过“推选”方式当上皇帝,这种形式合不合法,这对他不是太重要。对他而言,“秦亡汉兴”才是他关心和执政关键所在。

他执政就是要避免执掌的大汉王朝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秦亡汉兴”,柘也是一直是刘恒心中最敏感地方。

张释之说:“秦朝是怎么灭亡的的?就是重用一些舞文弄法的官吏,这些人啥都不会,就知道迎逢上面,趋炎附势,让秦朝君王认为,你好我好,天下一片太平,形势一片大好,革命事业红红火火。可是呢?曾经那么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这个教训还不深刻吗?”

张释之看到深色凝重的问答,决定继续“加把火”:“如果皇上因为那位小吏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那么天下人看到这种现象,估计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练就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上行下效,下面的人看到皇帝都有这样的喜好,就像影子随着身子,回声随着声音一样,那我们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

文帝毕竟是文帝,觉悟是很高的,认识到这种趋炎附势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于是取消了前面的任命,不再越级提拔那位虎圈小吏。

4.

公元前157年,“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去世,他儿子汉景帝刘启继位。张释之失去可以依靠的大山,顿时感到威胁来了,准备称病辞官隐退,这是为什么呢?

张释之是强硬,但不傻。因为张释之得罪过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

张释之做掌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时的公车令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和梁王路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可是按照当时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乘轺传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的规定,张释之上去将太子、梁王连人带车都扣下来,然后上报刘恒,此事闹得沸沸扬扬,连刘恒都出面道歉说自己“教子无方”。可见,这件事对身为太子的刘启造成多大的伤害。

儿子毕竟不是老子,对张释之没有那么深得感情。

景帝上台,那是要记仇的啊。

后来,张释之受高人指点,找机会面见了刘启,就当时之事作了一个“思想汇报”,恳请这位继任“大领导”理解和原谅。汉景帝刘启表现得很大度,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我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真的没有放在心上吗?

一年多点,汉景帝就把张释之的廷尉之职免了,把他贬到淮南王处当相国。

其实那件事,汉景帝是放在心上的。

幸运的是,汉景帝还不算残忍之人,给了张释之一个善终。

自古以来,都有时常让大领导下不了台的人,后来还不是有一个海瑞吗?这肯定取决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领导们能容忍你多久,你的价值在他们心中能存在多久?

张释之失去汉文帝刘恒的庇护时,在有过节的新领导上台后,内心还是恐惧的,不然也不得故意称病辞官。

这说明什么呢?价值!在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心中张释之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张释之之前屡次冒犯皇上,没被“当场拿下”得善终,那是领导有容人之心,换一个人立马就会翻脸,可以说,他的运气不可复制,旁人也学不来的。

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前141年春正月,汉景帝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彻即位。

主少国疑。刘彻接过帝国的船舵,才年仅15岁。这艘航船将向何处航行,目标是什么地方?这一点刘彻脑子中没有既定的目标,众位大臣心中也十分迷芒。

刘彻的帝国班底,目前分成三股势力:

一股是“新贵派”,以其母亲王太后、亲舅舅田蚡为首;

一股是“旧勋派”,以其祖母窦太皇太后和表叔窦婴加上一些老臣为代表;

还有一股就是“观望派”,以没有靠山的韩安国为代表。

虽然是三个党派,但他们的实力是恨不均衡的。

作为汉景帝时期的皇太后,目前国家的军权都掌握在窦太皇太后手里,并且她有先帝的遗诏,所以国家的大事还是由窦太后做主。

有那么一次,刘彻触犯了窦太后的逆鳞,差点让她给废了,可见其威力巨大。

王皇后呢?虽然贵为皇帝的母亲,但是头上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婆婆,她没法施展自己的威力。

在窦太后面前她显得十分的谦卑。只有时不当的给刘彻施加点压力罢了,而且这种压力也是有限度的。

她还有致命的弱点抓在窦太后手中,她入宫前曾嫁过人,还与一民夫生了一个女儿。这要让宫里人知道了,仅凭这个就可以无限延伸,怀疑刘彻到底是不是汉家的龙脉。因为宫廷斗争十分险恶,从来不需要太多的证据。

第三方势力就更不说了,他们都是些没有背景的朝廷大臣,不能判断以上两派谁能胜出,对朝政进行观望的同时,也在冷眼观望着汉武帝的执政能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汉武帝琢磨起来,谁能接替这个位置呢?

这时的田蚡跃跃欲试。他的门客籍福劝他说:“魏其侯(窦婴)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

田蚡觉得他分析的对,自己要想上位,那也不能抢班夺权,吃相太难看是要噎死人的。于是就把意思委婉地告诉了姐姐王太后。

王太后一琢磨,虽然窦婴把持了丞相之位,但自己的弟弟也位列三公了,假以时日,丞相之位还不唾手可得,马上就同意了,把意思传达给了汉武帝。

窦太皇太后这边,对自己这个侄子窦婴,虽有亲情,但并太不得意他。因为当年曾得罪过她。

但现在再怎么说他当丞相也要比外人强啊!所以刘彻一提这个建议,在她这里很顺利的通过了。当然,田蚡也如愿的当了太尉。

窦婴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了,志得意满,好不惬意。

他昔日的门客,如今田蚡的跟班籍福前来道贺,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包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

窦婴觉得籍福是在给自己绕口舌,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窦婴和田蚡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

他们此时推行的许多政策,伤害了诸多外戚列侯,于是这些人开始毁谤魏其侯等人,并且有意把这些闲话传给了窦太皇太后。

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又惹得窦太后不高兴。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请汉武帝亲政,今后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

新班子前面的做法已经惹得窦太后很不高兴了。现在又得寸进尺想要剥夺她最后的决定权,窦太后闻听勃然大怒。

俗语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太皇太后一怒,那也是雷霆之怒呀!

于是朝廷来了个大换血。赵绾、王臧等人被罢免官职并被驱逐出京城,窦婴和田蚡的丞相、太尉职务被一并解除。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

窦婴、田蚡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

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有姐姐王太后在,仍然是热点人物,依然受到汉武帝的信任。议论政事时,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

那窦婴可就惨了,失去了官职,又惹恼了姑姑窦太后,那还有好日子过?过去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了田蚡,田蚡日益骄横起来。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的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田蚡了。

窦婴自从窦太后去世后,被汉武帝更加疏远不受重用,没有了权势,昔日的宾客也渐渐自动离去。真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地步。甚至有些对他开始懈怠傲慢起来。

这时候只有灌夫一人对他依然如故,成了他唯一的知己。

窦婴失去权势,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窦婴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田蚡为人相貌丑陋,生性自视尊贵。他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比较年长,皇帝年纪很轻又刚即位,他自己以皇帝亲舅舅的身份担任丞相,如果不彻底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约束诸侯王们,天下人是不会服贴的。

在那个时候,田蚡入内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提的意见武帝一概接受。他所推荐的人,有的才起家就到达到二千石的高待遇,其权势几乎超过了武帝。

武帝有一次气愤的说到:“君要任用的官吏够了吗?我也想委任官吏呢。”

上次的事惹得武帝气还没消呢,田蚡又起了幺蛾子,他向皇上请求拨划考工室的官地供他扩建私宅之用,武帝大怒,对他说:“你何不也把我的武库一齐取走呢?”

汉武帝这次发火,起到一定效果,从以后田蚡收敛了许多。

公元前131年的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窦婴和灌夫一同去的。

由于窦婴和灌夫都不过是落巢的凤凰,所以在酒宴上,被大家所冷落。灌夫心里不平,借着酒劲,开始耍酒疯。

田蚡一看,自己好好的宴席被灌夫这个丧门神给生生的搅和了,十分生气,命令卫士扣留灌夫。

籍福过来做和事老,他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

谁知道这时候灌夫的死犟劲上来了,死活不肯道歉。

田蚡心说,既然你小子要替魏其侯出头,还这么死硬,那我也不客气了。他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

于是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大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别监狱里。

事情走入法律程序,那就新账老账一起算吧。廷尉开始追查灌夫以前的事情,并追捕其所有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

在这个事件上窦婴感到非常惭愧,回家后寻思要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呢?”

魏其侯说:“侯爵是我挣来的,现在由我把它丢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再说我总不能让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独自活着。”

于是给汉武帝上书。汉武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灌夫因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认为不足以判处死刑。武帝听了事情经过,认为没有多大的事,赏赐窦婴一同进餐,说道:“到东朝去公开辩论这件事。”

厅辩时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把所有的隐私和短处都公诸于世。这一下引起轩然大波。处于弱势的窦婴,逼不得已,拿出先帝汉景帝临死时给他的诏书,那上面写道:“假如遇到对你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随机应变,把你的意见呈报给皇帝。”

这就相当于免死诏书了。

奏书呈送汉武帝后,武帝派人到尚书房去查保管的档案,但却没有找到存档的原件!

窦婴出示的这道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中,是由窦婴的家臣盖印加封的。但是没有存档原件,那么这个诏书就有了伪造的嫌疑了。

案件陷入了扑朔迷离中。

现在就看汉武帝对此怎么定性了。

汉武帝开始真正动起脑子来。

自从自己继位以来,窦太皇太后就一直主导着朝政大局,这笔账是窦家在汉武帝心里永远抹不去的阴翳。

当年母亲四处活动,极力把自己往太子位上推。窦婴是原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刘荣被废时,窦婴多次为刘荣积极奔走,极力争辩,险使自己错失机会,这又是窦家的一笔旧账。

窦婴自罢相以后,虽然闲居在家,但他也不消停,和田蚡两个斗的鸡飞狗跳,破坏了朝纲。

所以汉武帝逮着这个机会,岂能轻饶窦婴。

另外,王太后的势力现在开始咄咄逼人,田蚡在朝堂上总是指手画脚,也要给予一定的警示。那就以窦婴来杀鸡吓猴吧。

借此机会杀掉窦婴。窦婴冤死,那所有的舆论焦点都会集中到“新贵派”的头领田蚡头上,毕竟事情的起因就是他。

然后,在恰当时时候再以“正义的面孔”替窦婴申冤,用窦婴的血来埋葬田蚡,从而彻底端掉“新贵派”。新旧两派被扫除,“观望派”自然只能倒向自己这边。

经过深思熟虑的长考,汉武帝终于出手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遗诏案”中的一个疑案,马上就办成了确凿的伪诏案。

最后的结果,灌夫被灭族。窦婴也被斩首而弃市。

结果这正如汉武帝设计的那样,窦婴一死,面对舆论,他把火撒在王太后和田蚡头上,解除了田蚡丞相之职,勒令王太后从此不得干政。

以韩安国为首的“观望派”吓得赶紧倒头就拜,从此汉武帝乾纲独断。

而他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就是以窦婴的人头为代价!

那田蚡眼看着窦婴的人头落地,不但没有丝毫的高兴,还给吓出病来。半夜里惊醒后,嘴里老是叫喊,讲的都是服罪谢过的话。

请来了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们看见窦婴和灌夫两个人的鬼魂共同监守着田蚡,时刻准备要杀死他,就在这惊恐万状中,田蚡也一命呜呼。

扫除了这些障碍以后,汉武帝真正执掌了帝国的船舵,他要带领大家去远航了。

从此,帝国的航船在他的带领下,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他的朝代,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汉武帝也从此赫然入列于千古一帝的队列中。

参考资料: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